海口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的构建与优化

2018-01-22 12:22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8年4期
关键词:海口市市域廊道

陈 怡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

1 海口城市地理环境特征

1.1 地理位置

海口又称“椰城”,是中国最大经济特区海南省省会,海南政治、经济、文化、商贸和交通中心。地处海南岛北部,北濒琼州海峡,隔18海里与广东省徐闻县相望;东面与文昌市相邻;南面与文昌市、定安县接壤,西面邻接澄迈县。属典型的海陆交错地带,生态属性复杂,由岛陆、岛滩和环岛近海构成,其中岛陆是整个海口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典型的热带地理气候特征,热带资源丰富多样,热带海滨景观特色突出。

1.2 地形特征

海口市整体地形平缓,属滨海台阶式地貌,由滨海台地、沿江阶地和海岸平原地貌组成。总体地形呈南高北低之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无高山和连绵起伏的丘陵,多为台地和平原,其间分布有38个相对较高的独立山丘,最高海拔222 m,绝大部分区域海拔均处在100 m以下,全市整体形成了北部滨海平原区,中部沿江阶地区,东南部台地区和西部熔岩台地区的独特地形景观特征。

1.3 河流水系

海口市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海口市主要河流有17 条,其中南渡江水系7 条,南渡江干流从海口市西南部东山镇流入境内,穿过中部,于北部入海,入海口段从西向东主要分流有海甸溪、横沟河、潭览河、迈雅河和道孟溪。独流入海的河流9条,分别为演洲河、五源河、荣山河、演丰东河、演丰西河、罗雅河、芙蓉河、龙昆沟和秀英沟。境内还有凤谭、铁炉、东湖、凤圮、云龙、丁荣、岭北、玉凤、沙坡等水库,水库总容量为15000万m3。

1.4 海洋岛屿

海口市海域宽阔,水清浪平、水深适宜、滩涂平缓、生物资源丰富,是海南海水养殖的重点区域。海域水深介于20~80 m之间,海口湾、铺前湾、金沙湾“三湾”水深不等。沿海潮间带滩涂面积6800 hm2, 0~5 m浅海面积7733 hm2,0~10 m浅海面积18667 hm2。岸线总长136.2 km,其中:自然岸线长度101.7 km,主要有基岩海岸、砂砾海岸、粉砂淤泥海岸和红树林海岸等。 市辖海域共有岛屿15个,面积较大的有海甸岛、新埠岛、北港岛、四脚坡岛、竹排坡岛、东华坡岛、罗亭坡岛等。

2 市域景观现状与功能价值分析

2.1 北部海陆生态交错带

海口北部为滨海平原区,由近岸水域、滨海沙滩和陆岸防护林带组成。其中近岸水域是海口湿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口重要的海洋生物聚集区,也是海陆生态交错带的重要过渡区域,对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滨海沙滩不仅是海口城市重要的自然景观资源,在滨海旅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抵御海岸侵蚀的第一道防线,在维护滨海自然岸线的相对稳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滨海防护林带是海口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口城市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防灾减灾等功能,对维护海口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

2.2 中部南渡江生态廊道

南渡江是海南的第一大河流,斜贯海南岛中北部,从中部横穿海口,市域干流长75 km,其中主城区西岸长40 km、东岸长25 km,流域水资源丰富,蕴藏10座中型水库,可利用水资源占海口市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的比重达66.1%,是海口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地,直接关系到海口城市供水的安全。沿岸拥有特色明显的热带田洋、火山台地地貌景观和冷泉资源等自然旅游资源以及节庆文化、古村落特征、历史遗迹等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和价值。同时,南渡江也为海口城市发展提供了广袤的绿色生态空间,承担着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种生态功能,是海口市重要的生态廊道。

2.3 东北部东寨港红树林湿地

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位于海口市东北部,区域海岸线曲折多湾,泻湖滩面平缓,红树林分布于整个海岸浅滩,属近海及海岸湿地类型中的红树林沼泽湿地,生长着全国成片面积最大、种类最齐全、保存最完整的红树林,是海口东北部沿海重要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也是我国首批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之一,对防止台风、海洋风浪、风暴潮、海岸侵蚀等具有重要的防护作用,也是沿海鸟类、陆生与海洋生物重要的生活与繁殖区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也是中国第一个保护和研究红树林及海岸带生态系统的重要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

2.4 西部火山熔岩台地

海口西部为火山熔岩台地,属地堑——裂谷型基性火山活动地质遗迹,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全新世火山喷发活动的休眠火山群之一,是世界罕见的第四纪火山群,在其火山锥、火山口及玄武岩台地上发育的以热带雨林为代表的生态群落,热带雨林景观与火山景观相互交融,为热带城市火山生态的典型代表,是海口重要的天然林保护区域。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坐落其中,区域植被丰富,是海口市天然森林植被的主要分布区。但由于受熔岩地貌的影响,区域土层瘠薄,生态脆弱性显著。

2.5 南部农林生产保障区

海口市南部多为台地,以灌木草丛为主,南渡江以东、三门坡以北分布有稀灌木草原群落,主要有白茅、竹节草,伴生蜈蚣草、鸭脚草等,是海口市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域。该区域农、林、村庄相互交错,是海口市农村居民的主要分布区,也是海口热带农林业的主要生产经营区,主要有橡胶、桉树、相思、荔枝、龙眼、槟榔等人工森林植被以及胡椒、菠萝、水稻等农作物,主要产品有木材、化工原料、热带水果、粮食、蔬菜等,是海口市主要农林产品生产保障区。同时,也是海口生态安全保障的重要补充,其人工森林植被在固碳、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区域气候、保障农业稳产高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 市域森林景观格局的构建

3.1 构建原则

1)功能性原则。充分认识和尊重不同生态空间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方面的功能服务需求,根据不同空间优势生态要素的类型和生态过程,分别规划生态保护建设项目。

2 )兼容性原则。森林景观架构应尽可能与生态功能保护红线、主体功能区、“多规合一”等区划、规划相协调,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增强生态保护建设效果,促进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3 )差异性原则。在森林景观架构中,根据不同区域生态保护的重要程度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分别规划不同要素、不同尺度的景观建设项目,并实行差异性保护和建设措施。

3.2 市域森林景观总体架构

依据景观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的控制和影响,结合海口市域景观生态特征、景观格局现状,通过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构建起一城、一乡、两区、三廊、四带、多点的市域森林景观生态格局,保障海口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营造舒适宜居的人居环境。

“一城”,以海口市建成区为主体,依托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在提高城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的基础上,提升近自然式林木绿化比例,提高绿化自然度和连通性,致力建设“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海口城市森林,提升和强化海口花园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一乡”,在主城区外围以农业、牧业、林业生产为主要活动的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村镇环境绿化用地等为主体的区域。通过农田生态保护、湿地生态修复和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构建起与海口城市森林相融合,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海口美丽乡村;“两区”,在加强全市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基础上,突出对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两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重点保护与修复,以提升市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做出贡献;“三廊”,强化市域北部海岸、中部公园(湿地)绿带以及南渡江两岸区域的生态保护建设,构建起海―陆相融、城―乡相连、山―河相依的3条生态景观廊道。具体包括:沿海防护生态景观廊道、南渡江两岸生态景观廊道和中部带状公园生态景观廊道;“四带”,依托海榆中线、东线高速、海榆东线、海文高速4条主要道路沿线两侧的绿化空间,对道路实施绿化美化,构建起覆盖主要道路沿线的绿色生态景观带,形成连通市域生态网络的景观骨架,构建以“四带”为主体的生态景观网络;“多点”,加强对全市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区(点)、水源涵养及饮用水保护区(点)、天然林分布的孤立山丘、小面积湿地以及市域路网的重要节点的生态保护建设。

4 市域森林景观格局优化设计

4.1 建设城市森林

依据海口城市绿地规划,在城市建成区内,通过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避灾绿地等项目建设,构建起“乔―灌―草”有机结合,“点―线―面”紧密衔接,“绿轴―绿心―绿带―绿网”相得益彰的城市森林景观。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充实绿地面积、提高绿地率,加大乔木树种绿化比例、提升城市绿化自然度,尽可能保护好城市原有地形和自然地表,减少硬化地面比例,构建城市森林,提升绿化品质,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和保障能力。

4.2 打造美丽生态乡村

依托全市生态公益林地,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依托商品林地,发展以珍贵用材、热带水果、工业原料为主产品的商品林基地,增加森林面积,丰富林产品类型,充实林产品供给。对重点水源涵养区、重点饮用水源区以及其它湿地实施保护与修复,保障全市水资源安全。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实施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对乡村农田生态系统实施保护和改良,发展生态农业,保障粮油产品供给。实施道路、河流绿化,编制贯穿市域乡村的绿化网络,同时实施乡村居住环境绿化美化,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海口美丽乡村。

4.3 巩固重点生态功能区

进一步完善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和生态文化宣传设施,加强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促进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做出贡献,为构建海口沿海生态安全屏障发挥积极作用。以海口石山火山群地质公园范围内的天然林分布区域为主体,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与修复,结合区域农田保护和乡村绿化,提高区域森林覆盖率,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海口市域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4.4 构建重要生态廊道

以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实施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修复完善滨海湿地景观和功能;加强海岸整治,保护自然岸线,强化沿海防护林建设,优化林分结构,提升景观质量,构建起“海―陆”相连的沿海生态景观廊道;以南渡江两岸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建设为主体,结合局部农田防护林、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以及区域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构建起“林―水”相连的南渡江生态景观廊道;依托城郊结合部的沙坡水库、五源河和玉龙泉等湖库湿地和森林景观,通过生态保护修复,结合绿化美化和园林景观建设,构建起“城―郊”一体,富有热带滨海特色、集生态防护与观光游览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廊道。

4.5 完善主要生态网络

以海榆西线、海榆中线、东线高速、海榆东线4条主要道路沿线绿化为主体,依托道路两侧绿化用地空间,对道路实施绿化美化,构建起“林―路”相融,防护与景观相得益彰的道路绿色生态景观网络;依托市域范围内水系网络周边的可绿化用地,利用近自然方式,对河流水系两岸以及湖库周边实施绿化美化,并结合沿线湿地生态修复,构建起以河流水系网络为基础的“森林―湿地”生态景观网络。

4.6 强化重要生态节点建设

对市域范围内零星小范围珍贵和濒危动、植物以及各种典型生态系统实施保护,设立保护小区或保护点,设置保护碑牌,强化保护管理;对境内所有古树名木实施建档保护,并在古树名木及其生境不受影响的情况下,适度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强化水源涵养及饮用水源保护区(点)保护,以确保水资源安全;加强零星小面积天然林、小面积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加强路网互通、河流交汇处等区域的绿化美化。

5 小结

城市森林是城市有生命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有限的城市空间范围内,科学构建城市森林景观,提升森林景观的连通度和整体性,实现景观斑块、廊道与本底的有序结合,促进森林自身健康,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对城市生态安全的保障和支持能力,是城市森林建设的主要目标。海口是海南岛最大的城市,属典型的海岛型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显著、敏感性强、抗干扰能力较低,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更高的要求,优化提升市域森林景观格局,将为全市生态安全保障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海口市市域廊道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喜讯 我校古洁老师获海口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以地方立法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中秋之夜
市域没有局外人 治理没有旁观者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海口市创办家长学校工作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