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云南省建水县中医医院,云南 建水 654399;2.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随着《中医药法》的颁布和实施,中医药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国家非常重视基层的县级中医医院的建设和发展[1],基层中医院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并且提供中医药服务的重要阵地,是承担中医学院中医类专业学生阶段见习、毕业实习地重要教学基地。然而,受目前医疗环境的影响,很多中医医院西化严重[2]。同时,基层中医医院受地域、财政、科研、编制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优秀中医药人才引进受限、中医药人才不足等现状。基于此,建水县中医医院积极探索中医人才成长新路径,狠抓中医特色,夯实中医基础,创新性地提出在基层中医医院设立中医经典教研室,建水县中医医院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在学科建设、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笔者的实践和思考总结如下。
1.1浓厚的区域文化建水地处滇南,是滇南文化之重镇,在1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原文明与边地文化交融,从而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称,而一个区域的中医学发展背后都有浓厚地域文化背景,医院建筑设计以建水四合院为灵感,结合当地边疆多元化民族特色,青砖灰瓦体现中式文化;同时以建水紫陶为载体,融合中医传统故事“岐黄问对”、“青囊传承”、“悬壶济世”、“杏林医德”的典故,诠释了中医文化氛围[3]。
1.2医院概况建水县中医院成立于1983年5月,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医院,承担着省内外医学院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广东省中医院协作医院、云南中医学院教学医院。
2.1根据中医学科特点,学习经典是培养中医人才的必由之路中医经典是中医基础科学体系和中医临床技术体系重要著作,“注重经典,突出临床”,已经成为支撑中医高层次临床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是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创新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培养方案的战略性措施。
目前存在中医学教学模式主要还是按照现代医学学科模式教学与培养,难以完全体现中医学的教学规律、成长特点、专业特色,带教老师本身中医经典素养不够,对实习生中医思维的培养重视不够,造成部分实习生对中医热情不高等现状。
建水县中医医院重视中医人才培养、是云南中医学院的教学医院,与学院合作,举办在职研究生班,聘请学院高年资教授讲授,课程以《内经研究进展》、《伤寒论研究进展》、《金匮要略研究进展》、《温病学研究进展》为主,旨在加强本院低年资医生中医临床思维和临床能力的培养,并且不定期邀请全国名老中医孟如教授及其工作室成员、云南戴派学术继承人严继林教授、云南中医学院《金匮要略》学术带头人王寅教授等在我院开展“经典与临床”学术讲座,院内形成了“读经典、用经典”浓厚的学术氛围,在基层医院走上“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传统的中医高层次人才培养之路。
2.2组建中医经典教研室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根源与精髓,是中医精华所在,是继承和发展中医的主要内容,亦是中医教育的核心、主要内涵[4],我院“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为核心、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先导”的指导思想,所有临床科室均成立教研室,负责教学工作。
为突出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组建中医经典教研室,并与云南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签订共建协议,中医经典教研室成员以中医专业老、中、青年医师技术人员为主,分布于各临床科室,收集不同病种作为教学研究病例;下设专门的“中医经方诊室”以实践经典理论与方药,用于临床,受惠于民。
2.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改进中医临床教学我院为云南中医学院教学医院,除了重视本院中医临床带教师资培养,也注重实习生的临床教学,我院中医学、中西医临床、针灸推拿等中医相关专业的实习生以云南中医学院、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主。我院依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活动。为进一步锻炼实习生中医临床思维,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医经典教研室组织独具特色的教学活动,主要做法如下。
2.3.1中医经典教学查房临床教学查房是教学医院带教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实习生临床思维的重要途径,我院在医院临床教研室教学查房的基础上,建立了床边中医经典教学查房。①选取能体现中医经典理论在临床运用的病例;②实习生汇报病史并通过背诵相关经典条文阐述病因、病机;③名中医点评、讲解;④师生互动讨论。目前,已请全国名中医孟如教授开展了4次,云南省名中医王寅教授1次,并且我院副院长、云南省名中医钟丽明主任医师固定每周六在康复医学科、老年病科、重症病房进行,开展了20余次,已形成制度化。中医经典教学查房将中医四大经典以及历代名著的相应知识点结合到临床实际病例,开拓青年中医以及实习生视野和思维,深受本院职工以及实习生的欢迎。
2.3.2中医经典沙龙中医教育教学及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类型、不同专业、年级等因素[5],而中医经典课程知识点多、内容抽象又缺乏一定的趣味性,怎样将苦涩难懂的经典结合到临床,是临床带教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针对这种现象,中医经典教研室将沙龙概念引入临床教学,以中医经典为核心,每月拟定一个主题,带教老师与实习生共同参与探讨,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通过主题讨论拓宽知识,从而提高了师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已进行了“桂枝汤的理论解读与临床运用”、“当归四逆汤的理论解读与临床运用”、“葛根芩连汤与阳明病”等主题沙龙9次,参与人数240余人次,深受好评,大家获益颇多。
2.3.3中医经典小讲堂开展中医经典小讲堂,有助于培养师生运用中医经典理论临床思维的习惯。主要形式为:以中医经典教研室成员及实习生为主体,师生自主选择小讲堂主题,讲课内容以中医经典为核心,结合临床各科室病例,定期在我院百草堂开展。目前已开展10余次,参加人数300余人次,教学相长,掀起了院内带教老师、实习生自主学习中医经典的热情。
2.3.4中医经方诊室中医经方诊室是中医经典教研室下设的门诊。在某些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尤其是基层临床教学基地,由于缺少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形成了西医化的培养模式,未在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凸显中医的特色与优势,不能满足中医人才培养要求[6],年轻医生承担着繁重的住院部医疗工作,而中医院住院部对患者多采取“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治疗模式,部分年轻中医医生弱化中医。我院在成立中医经典教研室的基础上,开设中医经方诊室,着重培养年轻医生用中医思维收集四诊资料能力、运用经方的临床实践能力,同时也激发实习生学习经方的动力。
2.3.5中医经典与传统养生功法《黄帝内经》指出“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我院除了在临床、教学、科研重视中医经典,还定期在院内开展中医传统养生功法推广活动,先后邀请到全国名老中医孟如教授、云南省国医名师夏惠明教授亲临现场指导,惠及全院职工、实习生、患者及其家属400余人次,使经典的中医养生理念,深入人心,养身、养心、养性,内固于心,外化于行。
我院中医经典教研室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如临床代教老师中医经典基础薄弱,师资队伍有待加强;医院分科方式与经典课程不能有效的结合,导致部分临床科室医生对中医经典以及经典临床教学工作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根据目前中医经典教研室建设以及中医经典临床教学工作现状,笔者谈几点看法:
3.1提高中医经典在中医临床重要性的认识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中医经典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的源泉,学校教育可否明确提出对中医经典学习实践的要求,强调中医经典理论及现代医学基本技能的学习,强化中医思维的培养,学校与医院共同加大对中医经典临床教学指导和学习,中医临床教学作为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2注重临床师资队伍中医经典素养的培训针对当前临床带教老师中医经典基础薄弱的现象,学校和临床教学医院要有计划的、专门的开展临床带教老师中医经典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我院与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签订了“共建中医经典教研室”协议,已聘请相关老师指导、示范中医经典教学查房,利于提高我院临床带教老师中医经典带教水平,应进一步深化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切实提升临床带教老师的中医经典素养。
3.4强化管理,确保临床中医经典教学落到实处学校与医院,均加强对中医经典教研室临床教学能力评估,以评促建,提高中医经典临床教学管理水平,切实把中医经典教学管理工作纳入医院各临床教研室日常工作之中。
总之,基层中医医院承担着重要的防病治病职责,中医药怎样对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等方面的发挥利用好“简、便、验、廉”的优势,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是每个医生思考的问题,经方理论及其临床价值历经千百年实践验证,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效验性。基层中医医院应组织学术团队,不忘中医学术之根,重视挖掘经典经方的临床使用,真正把医学生终生教育落到实处。基层中医医院设立中医经典教研室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带教老师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使医学生实习阶段在浓厚的中医氛围接受医学职业训练。我院在中医经典教研室及其临床教学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希望有更多的教学医院与高校相结合,共同探讨中医经典学科在基层医院建设模式,不断提升中医经典学术水平、临床能力,为新时代培养新中医人才。
[1]曾志纯.谈基层中医院的管理经验[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9):42-43.
[2]李晓娇.中医医院临床带教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6(39):63-64.
[3]王健.区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融合 彰显中医医院特色[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8):117-118.
[4]艾华,林大勇,王树鹏,等.中医经典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4):690-691.
[5]于河,王思成,白俊杰,等.多元教学法在中医经典课堂应用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4):1-4.
[6]张景玉.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发展现状分析[J].中医学报,2014,29(12):1765-1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