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研究进展❋

2018-01-22 07:41:37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消瘿医家肝郁

, ,

(1.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23; 2.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南京 210023)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指甲状腺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甲状腺毒症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西医目前治疗甲亢的方法主要有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放射性131I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但易出现粒细胞减少、药疹、肝损等不良反应,且疗程长、副作用相对大[2]。近年来,中医药逐步走向世界,其具有多系统多环节的整体调节作用,愈受关注,现将目前中医辨治甲亢的研究进展进行分列研究。

1 病名探究

中医虽无甲亢病名,但其发病特点、临床证候在中医古籍中早有记载。古人将甲状腺肿大类的疾病归为“瘿气”“瘿瘤”,1997年颁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将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归属于“瘿气”范畴,定义为以颈前肿大、善饥消瘦、急躁心急、畏热多汗、手颤、眼突等为主要表现的瘿类疾病[3]。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学者对于甲亢的现代病名归类观点。

另外,以倪青[4]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根据甲亢临床表现不同其应纳入中医学不同病证范畴讨论,如“瘿病”(无甲状腺肿大和突眼征者)“瘿气”(仅甲状腺肿大而无突眼征者)“瘿瘤”(甲状腺肿大、坚硬者)“心悸”(伴甲亢性心脏病者)“自汗”(伴泌汗功能异常者)“消渴”(伴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者)等。吕仁和[5]补充认为“食亦”实际上包括了甲状腺功能亢进。

当然,也有少部分学者认为甲亢与瘿病不可混为一谈,如梁苹茂[6]等认为中医古籍记载的瘿病大多不是甲亢,故不能完全按照瘿病辨治。

2 病因病机探究

关于甲亢的病因病机,虽各地医家各有偏重,但基本认可其病因与先天禀赋、情志内伤、饮食体质、水土环境等有关,病后失养、外感也可成为其发病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病因为体质与情志。赵进喜[7]基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理论和临床探究,提出甲亢易发生于少阳及厥阴体质之人,以及不同体质对于易感病因和临床表现具有重大意义。在修广慧[8]的研究中,9种中医典型体质在甲亢患者分布构成比中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以气郁质居多,男性以阴虚质居多,而情志异常在甲亢发病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济生方·瘿瘤论治》有云:“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虑过度,而成斯疾焉。[9]”据此,王立琴[10]提出“首重情志调理甲亢”,认为情志与甲亢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等紧密联系。

甲亢的病机多以“气”“痰”“火”“瘀”为主,与“阴虚”关系密切。在脏腑病机方面,多位医家认为肝气郁结为甲亢的主要病机,肝郁进一步造成其他脏器失调,以心、肝、脾尤甚[11-13]。由于“气郁”与肝的密切关系,许多学者都以肝为切入点研究本病。林兰[14]认为甲亢基本病机属阴虚阳亢,但肝失疏泄在本病发展中起到推动作用。

从疾病分期角度和病程虚实来看,郭永一[15]认为甲亢初期以六郁为主,气郁为先;中期邪实伤正、火旺伤阴为主;后期虚实夹杂、阴伤气耗为主。陈乃明[16]认为甲亢初起以标实为主,表现为气滞、肝火,并见痰凝和血瘀;病久以本虚为主,精、血、津、液俱伤,并见虚火上炎之象;病变后期气阴两虚、阴阳俱损,伴有痰凝、血瘀等因虚致实之症。

总体来说,本病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不足,尤重肝阴不足和气阴两虚,标实以“气、火、痰、瘀”为主。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表现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相互影响的情况。

3 治疗探究

3.1 辨证分型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目前临床对于甲亢的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林兰[17]针对郁、热、痰、瘀、虚等将其分为以下5个证候:一是肝失疏泄,肝郁化热,治应疏肝解郁、清热消瘿;二是火炽风动,乘土侮心,治应清肝息风佐以消瘿;三是灼津伤气,阴虚风动,治应益气养阴、息风消瘿;四是肝郁气滞,痰凝血瘀,治应理气化痰、活血消瘿;五是气随液脱,真阳衰微,治应益气回阳固脱。除此之外,临床诸多医家对甲亢的辨治各具特色,但大都围绕此5个病理因素结合脏腑虚实,大同小异,在此不一一赘述。

值得关注的是,因甲亢常导致甲状腺形态与功能异常,最常见的是甲状腺肿大。据此,以廖世煌[18 ]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应重视局部证候进行辨治,根据颈前肿块的大小、质地分为痰结血瘀型和气滞痰阻型,分别以小陷胸汤加减和半夏厚朴汤合小柴胡汤加减,再结合全身见证辨证治疗。

3.2 分期治疗

甲亢病程长、病机复杂、证候表现多样,各医家常根据其病情轻重及发展规律进行分期治疗。由于甲亢的发病与“肝”关系密切,因此,多数医家都主张本病初期应疏肝解郁、理气化痰,后期宜益气养阴、宁心安神。李赛美[19]将甲亢治疗分为三期,初期肝郁气滞、胃热炽盛,治以疏肝解郁、清热泻火;中期肝郁气滞、痰瘀互结,治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活血化瘀;后期脾肾两虚治以健脾益气、补肾养阴。

另外,程益春[20]在分期辨证中侧重从虚实论治,认为甲亢初期多实,以肝气郁结、肝脾郁结、肝胃火盛、心肝火旺型多见,治疗应重疏肝解郁、清泄肝胃,兼以化痰活血;中期虚实并见,以痰凝血瘀型多见,治以行气化痰、活血散结,兼以益气养阴;后期虚中夹实,以阴虚火旺、气阴两虚型多见,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活血化瘀散结为辅。

3.3 针刺治疗

针刺对于甲状腺机能的影响,表现为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虽现阶段对于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但从现有研究来看,针灸对于甲亢的治疗颇有效果[21]。

现在大多数医家根据辨证取穴针刺治疗,除此之外,有耳针揿针治疗、针刺合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穴位注射法等[22]。较具代表性的如葛宝和[23]把甲亢患者分为肝郁火旺、阴虚阳亢、气阴两虚三大证型,针刺主穴太冲、肾俞、大椎及背部夹脊穴、颈部阿是穴、合谷、内关、太溪、三阴交、足三里等。阴虚阳亢证加太冲、太溪、气舍、间使等,肝郁火旺加曲泉、期门等,气阴两虚证加合谷、关元、照海、天突、天鼎等,兼眼球突出者加取攒竹、瞳子髎、风池、上天柱等,并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

另外,较有特色的是袁民[24]从五十营针刺疗法治疗甲亢,针刺主穴中脘、太渊、合谷、三阴交、神门、太溪、大陵、太冲、关元,采用迎随补泻法,顺经气流注方向依次进针,留针28分48秒。

总的来说,针刺治疗甲亢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脏腑的调治,尤重对肝郁和阴损的纠正;另一方面是对局部阿是穴的针刺,以消除甲状腺肿大,调节甲状腺功能。

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联合西药可获满意疗效。目前治疗甲亢的主要西药为抗甲状腺药物(ATD),常用ATD有硫脲类及咪唑类[25],临床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用药方案。在中西药联合使用方面,祖桂君等[26]采取甲硫咪唑合并中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如病人阴虚火旺、痰瘀凝结者以知柏地黄丸联合消瘰丸加减;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者给予二至丸、生脉散及消瘰丸加减;肝郁气滞化火者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此外,可根据临床症状随症加减,如颈部肿块明显者加橘核、内金,心悸者加麦冬、五味子,怕热加元参、五味子,白细胞下降者加黄芪、白术、党参等[27]。

3.5 富碘及单味中药治疗

关于富碘中药治疗甲亢一直以来都是争议性较大的话题,临床运用中应视具体情况而决定使用与否。研究表明[28],在甲亢初期及恢复期,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要表现时,短期应用富碘中药以软坚散结、化痰消瘿,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高代谢症状、调节甲状腺功能,还能缩短病程,减少西药用量及复发率。也有研究表明,含碘药物虽可在短期冲击治疗中抑制甲状腺素(TH)的合成与释放,但易出现逸脱现象,造成甲亢的复发及反跳[29]。吴敏[30]则认为现今碘盐普遍使用,人群碘摄入并不缺乏,含碘药物入药更易诱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使疗效适得其反。

单味中药治疗甲亢方面,黄药子解毒化痰消瘿,为历代医家首选,经临床实践证明疗效确切[31],但其本身有肝损作用,应控制单次用量在10 g以下[32]。黄芪益气健脾,培补后天之本,现代医学研究[33]表明,黄芪可调节免疫功能,促进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因子产生,降低T3、T4 含量,增强远期疗效。另外柴胡疏肝解郁,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其具有柴胡皂甙,能显著改善甲亢患者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白细胞游走、炎性介质释放以及结缔组织增生,具有显著的抗免疫损伤作用[34]。

4 结语

综上可见,近年来中医对甲亢的研究成果诸多,涵盖病名、病因病机及多种治疗方法等多方面,在临床中发挥着独特的治疗作用。但目前行业内对于甲亢的研究各医家自成一说,其规范化研究仍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对于“甲亢”这一西医病名缺乏统一的中医病名分类;二是病机方面,虽各医家均同意以“气”“痰”“火”“瘀”作为其基本病理因素,但在其具体病机上仍存在分歧;三是中医辨证论治中缺乏统一的辨证分型;四是其他各类治法中,也缺乏统一的治疗标准,并且在中医对于甲亢预防这一方面仍存在较大空缺,值得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猜你喜欢
消瘿医家肝郁
活血消瘿方含药血清对脂多糖诱导的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炎性损伤、凋亡及JAK2/STAT3通路的影响*
中医药导报(2022年6期)2022-11-07 02:34:00
从肝郁论治失眠
自拟银翘消瘿汤联合消瘿散治疗火郁痰阻证亚急性甲状腺炎
唐喜玉治疗肝郁脾虚型泄泻经验总结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活血消瘿片对实验性大鼠甲状腺肿的影响*
医药导报(2014年7期)2014-05-13 10:06:00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中医研究(2014年11期)2014-03-11 20:29:53
滋肾解郁汤治疗肝郁型阳痿41例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
电刺激单、双侧迷走神经对肝郁证大鼠模型脑内NE、DA、5-HT和5-HIAA的影响
中医研究(2013年1期)2013-03-11 20: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