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斌
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兵团军垦第三代,他又是一名新时期的优秀大学生。为帮助团场职工寻找致富门路和助推脱贫增收,他自己摸索生态鸽养殖技术15年,凭着军垦后代坚韧不拔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一举攻克了生态鸽养殖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不仅使育雏肉鸽饲养周期大大缩短,并且将经济效益提高了两倍,使月出栏生态肉鸽达到两万羽,鸽肉产品销往新疆各地乃至内地各省区。现已发展成为年产值300余万元,纯利润近100万元,全疆肉鸽存栏数量最多、品种最全、养殖技术最完备的个体养鸽大户。他就是二师三十一团一连“爱德鸽业”的创办人刘伟。
2016年以来,爱德鸽业积极响应号召,走上肉鸽产业精准扶贫之路,采取“就业帮扶+产业帮扶”等多重模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利用产业优势,助力团场和兵地融合单位精准扶贫。
春季的一天,一辆轻卡驶入爱德鸽业门前,“80后”小伙石文勇把车停稳,又麻利地跳下去,解开绳索卸下来自爱德鸽业养殖基地的新鲜食材。
石文勇是土生土长的军垦娃娃,自幼家境贫寒。作为家中的长子,石文勇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可是无一技之长的他,干了很多种行业,都是落败而归。2015年6月,石文勇进入爱德鸽业上班,以劳动力入股的形式,才有了稳定收入。在爱德鸽业的帮扶下,现如今石文勇也开办了一个年获利20万元的养鸽场。
从2003年创建开始,爱德鸽业已经走过15年的发展历程。随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带动团场和周边地区60名贫困群众通过专业养鸽实现了致富。其中,每年为兵地共建单位尉犁县琼库勒村提供80多个就业岗位,帮扶26户村民解决了脱贫致富。近年,为更快地让贫困户脱贫致富,爱德鸽业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剩余劳动力就业,采取先培训后上岗的办法,让从事保洁和饲养岗位的贫困居民,每年可获得两万元以上的稳定收入;部分临时用工可为贫困户增收3000元以上。
随意走进尉犁县琼库勒村一家鸽子养殖户家中,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鸽笼格外引人注目,白色的、灰色的小鸽子在里边欢快地扇动着翅膀,不断“咕咕”地发出叫声,如同一支催人奋发的致富交响曲。
2016年3月,爱德鸽业在团党委的引领下与尉犁县琼库勒村进行产业帮扶对接。由团场提供鸽苗资金,爱德鸽业提供鸽苗。随即由爱德鸽业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网络销售,让受帮助的养鸽村民快速踏上了致富之路。据统计村上每名帮扶养鸽户家家已有优良种鸽20多对,每家年收入近一万元。
为帮助贫困户发展养鸽产业,增强“造血功能”,爱德鸽业采取将科技成果免费转化给贫困户,然后统一回收商品鸽的模式带动乡亲增收致富的方式,使养鸽户如期脱了贫。鸽子养殖污染小,一般群众看看就会养,养好了还能回收。如此好的项目,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了爱德鸽业养殖项目。今年5月22日,通过互联网,爱德王鸽成功远“嫁”上海朱桥王鸽有限公司。爱德鸽业提供3000对月龄4个月的白羽种鸽给对方,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代为销售肉鸽产品。经过多年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爱德鸽业精准扶贫“新引擎”。
肉鸽产业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周期短的朝阳产业,全国每年鸽产品需求均以10%左右速度上涨。肉鸽产业扶贫,为贫困户创造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提供了保证。今年,爱德鸽业采取股份合作帮扶的新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致富。在本地组织实施一万对种鸽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直接带领30户贫困户参与肉鸽养殖项目,并可享受利润分红。
“只要注重绿色、环保和循环利用,小鸽子也能‘飞’出职工群众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刘伟表示,今后将进一步探索形成可复制的模式进行推广,让“扶贫鸽”飞入千家万户。
看着自己养的3.4万余白王、银羽王、落地王、红卡奴、麒麟花等繁殖力强、体形大、生长快、抗病能力强咕咕叫的生态鸽子,刘伟又在寻思着该怎样进一步发展壮大养鸽业。运用“互联网+”的销售模式把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他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地区养鸽业快速健康发展。
刘伟,这个有志回乡创业的青年,正用自己辛勤的创业,在咕咕的阵阵鸽声中,奏响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