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政杰,陈朝明
(1.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9; 2.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南京 210001)
患者任某,女,42岁,2016年6月15日初诊。自诉右侧眼睑下垂伴转动不能6月余。患者平素工作劳累,免疫力下降,于2015年11月5日出现右侧眼睑下垂伴转动不能,西医以营养神经的甲钴胺治疗1周未见好转,至当地中医院针灸门诊治疗,取穴以面部穴位配合远端穴位,针灸治疗6月余未见明显好转遂至我院我科治疗。症见右眼眼睑下垂,睁眼不能,向内及向下转障碍,眼球向外上方偏斜,右眼视力加重,视物模糊,右眼上睑提肌肌力1级,右眼无重影,四肢乏力,时有头晕不适。纳可,夜寐可,二便调,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无家族遗传病史。体检右侧眼睑下垂,右侧上睑提肌肌力1级,右眼内收不能,向外上方偏斜。左眼未见明显异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辅助检查示甲状腺功能未见异常,抗乙酰胆碱脂酶未见异常。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经颅TCD提示椎动脉供血不足。颈椎MRI示颈椎骨质增生,C6-C7颈椎椎间盘轻度突出,诊断颈源性动眼神经麻痹,遂给予针灸结合经络整脊治疗。取穴:睛明(右)、攒竹(右)、阳白透鱼腰(右)、瞳子髎透太阳(右)、球后(右)、四白(右)、颈夹脊(双)、风池(双)、外关(双)、养老(双)、合谷(左)、足三里(双)。睛明、球后、外关、合谷直刺0.5寸,C5-C6、C6-C7颈夹脊直刺0.5寸,直刺0.5寸,攒竹向下平刺0.5寸,四白直刺0.3寸,提捏进针阳白透鱼腰0.75寸及瞳子髎透太阳0.75寸,风池向鼻尖方向刺0.75寸,足三里直刺1.5寸。得气后行旋转补法,留针30 min,取针后施以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受术者取坐位,术者站在受术者后方,嘱患者收下颌,以一手屈曲的肘部掌侧勾住受术者下颏,手掌环抱住对侧枕部,另一手拇指抵住偏凸的棘突;在抱头的上肢引导下,逐渐被动屈曲受术者颈部至偏凸棘突的上位间隙开始分离,维持这一颈部屈曲幅度;然后向棘突偏凸侧被动旋转颈部至弹性限制位,略作停顿,保持向上的牵引力,尽可能固定寰枢关节、寰枕关节。之后做一突发有控制的扳动,扩大旋转幅度3~5°,同时,另一手拇指用力顶推偏凸的棘突。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右眼可轻度睁开,眼球转动较前好转,肌力2+级。4个疗程后右眼基本睁开,眼球转动明显好转,右上眼睑体肌肌力4+级。6个疗程之后,右眼可完全睁开,右上睑提肌肌力5级。眼球活动回复正常,视力恢复至原来状态。
动眼神经为第三对脑神经,支配眼肌的运动,并参与调节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本例主要为动眼神经核所支配的一般躯体运动性障碍。现代医学认为,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较复杂,多为脑梗塞、脑出血、脑肿瘤、脑外伤、颅内感染、动脉瘤、糖尿病等损伤或压迫动眼神经而致,亦可由交感神经麻痹所致。徐肖[1]对比144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病因分析,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最多,其次是动脉瘤。冷守忠[2]等分析246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分析其原因较复杂,最多为颅底动脉瘤。但本例患者无颅内器质性病变,故推测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而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以致后循环缺血,微血管缩窄,大脑视觉中枢血流量降低而导致动眼神经支配的眼球运动障碍、上睑下垂等症状。根据其病因故将此例患者诊断为颈源性动眼神经麻痹。
中医学认为动眼神经麻痹属于“睑废”“睢目”“上胞下垂”“目偏视”“风牵偏视”等范畴,其病因比较复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因此本病病机为后天脾土不足,气血亏虚,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入。眼睑为肉轮归脾所主,脾虚则上睑伸举无力至上胞下垂,治当以健脾益气、祛风通络为主。
对于有颈椎病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当采用标本兼治的治疗思路,局部针刺取眼周穴位睛明(右)、攒竹(右)、阳白透鱼腰(右)、瞳子髎透太阳(右)、球后(右)、四白(右)以调节局部气血、舒经通络。睛明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灵枢·经脉》说:“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针刺睛明可迅速得气,使气至病所。刘国强[3]认为,深刺睛明穴、球后穴及眼球协同运动区域穴位组合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深刺睛明穴、球后穴可直达病所,又因两穴一内一外的双向调节,可促进眼周肌肉功能的恢复,针刺眼球协同运动区域又可调节动眼神经传导。远部取合谷(左)、足三里(双)、风池(双)、外关(双)、养老(双);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具有和脾胃、益气血之功,亦取其“头面合谷收”之意;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下合穴,而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素问·痿论》云:“治萎独取阳明”,故针此穴补益气血效佳;风池、外关为手、足少阳经穴,手、足少阳经循行皆过目外眦,可祛风通络;养老为手太阳经穴,其循行经过目内眦,可利眼球之运动;又因此例患者颈椎骨质增生而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以致后循环缺血,病位在颈部,以颈椎论治为治本。故取穴颈夹脊(双),而针刺夹脊穴可以刺激脊神经的前后支,拮抗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督脉主干巡行于后部正中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头为诸阳之会”,督脉有统帅全身气血、统帅诸阳经的作用,夹脊穴又旁通于督脉,因此针刺夹脊穴亦可加强督脉经穴的治疗作用,对维持督脉经的稳定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诸穴同用共奏祛风通络、补脾益胃之功。
整脊手法为颈椎定位旋转扳法,主要作用为纠正解剖位置的失常,恢复动态平衡机制,改变紊乱的信息通道[4]。脊柱与内脏保持着动态平衡,同时又与椎间盘、神经、血管、肌肉、韧带等保持着动态平衡,当脊柱失去动态平衡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通过治疗手法恢复动态平衡,将被破坏的重新联系起来,达到治愈相关疾病的目的。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对于部分脊柱相关性疾病,针灸结合整脊较单纯针灸治疗效果好。但手法治疗本病的直接作用机理目前尚不清楚,推测手法使交感神经紧张度降低,血管扩张,解除椎动脉压迫,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供和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大脑视觉中枢血流量,从而缓解动眼神经支配的眼球运动障碍,减轻眼部的症状,改善动眼神经的功能。中医认为“起病之因,便是病本”。针灸结合整脊手法可调节督脉经气,使督脉气血条达,以达到对头面五官、躯体四肢气血的调节。本例患者病因推测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故发病初期经西医诊治无效,后经过单纯面部针灸治疗后恢复不明显,遂改变治疗思路以颈椎论治,给予针灸结合整脊治疗后成功治愈,说明对于颈源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针灸结合整脊治疗有效,但是否具有普遍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徐肖. 单纯动眼神经麻痹病因分析[J]. 临床眼科杂志,2005,13(2):169-170.
[2] 蒲一民,徐智科,刘宗顺,等. 首诊动眼神经麻痹35例病因分析[J].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8):1694-1696.
[3] 刘国强,石子璇. 深刺球后穴、睛明穴及眼球协同运动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J]. 陕西中医,2016,37(8):1076-1077.
[4] 陈贵珍,许云祥. 脊柱相关疾病及整脊治疗[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4,12(4):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