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显苏,通信作者:张 硕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中医药学有悠久的历史,内含丰富的临床经验,博大精深的理论。其理论和经验大多来源于临床实践、想象、顿悟等形象思维,其中天地人一体形象思维是其重要的思维模式之一,是说明生命和疾病的最高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天地人一体形象思维,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医药学博大精深的内涵,而且有利于培养中医学生的思维能力、临床能力。现将天地人一体形象思维刍议如下。
《夏小正》认为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与人类的活动是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战国时期的道家黄老学说明确提出“天地人一体”的概念。《易·系辞下》提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首先《黄帝内经》提出了“夫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称之为“三才”。把人的生命运动规律置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观察,是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原创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不仅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而且至今仍在日常生活和临床实践中指导人们认识机体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的发生发展等,并且在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黄帝内经》指出人是天地自然运动发展变化的产物。《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记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过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表明人是天地自然运动发展变化的产物。
《黄帝内经》强调人的生存必须依赖于自然界。《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另《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服之,以补精益气。”说明人的生存必须依赖自然界的五气、五味、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
《黄帝内经》指出人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及体质与天地相应。人接受天地三阴三阳之气,才有五脏六腑之功能及十二经脉表里阴阳之相辅相成[1]。正如《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中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病证施治纲领如《温病条辨·治病法要》中所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地理、气象特征,这些天地特征影响生活在该地域人群的体质,形成不同的体质类型、饮食习惯和多发病种类。人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及体质与天地相应,体现了天地人一体思维模式。
五运六气学说在《黄帝内经·素问》七篇大论(天元纪、五运行、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六元正纪、至真要)中有专门论述,是中医天地人一体形象思维模式在临床上的运用及体现。这一理论系统说明了天象、气象、物候之间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以及其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指导着人们认识、预测与防治疾病。由于非典型性肺炎(SARS)的流行发病与运气理论中关于疫病认识的高度契合,有关五运六气学说与临床发病及治疗的研究备受关注。
3.1 五运六气学说能预测疫病的发生和消退 顾植山教授[2]根据《素问遗编》中“三年化疫”的理论,明确预测到2002—2003年将会发生“金疫”,即SARS的大流行;同时对SARS的高峰、消退时间及是否复发也做出准确判断。五运六气学说对SARS的病机、证候、治疗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顾植山教授也指出可以结合运气理论,因时因地制宜,做好SARS和其他疫病的防治工作。
3.2 五运六气学说对杂病的探讨研究 运气学说对杂病的探讨主要有两个方面[3]:一是探讨疾病发病时间的运气规律与发病的关系与影响,二是探讨患者出生及胎孕期的运气对患者的体质形成、生理、病理和发病证候的影响。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根据先天运气与后天运气的关系特点,研究疾病的易发性,尝试发现“具备某种生辰运气的人,容易在何种运气条件下易患哪种疾病”的规律。
3.3 五运六气学说能预防疾病 根据五运六气学说对某一地区当年的某些脏器疾病的易发性进行预测[4],提出预防方案及服用的方药,为人们的衣食住行、疾病预防提供依据。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疾病预防方面,运用运气学说的中医方药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3.4 五运六气学说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五运六气学说用于治未病,是重归于中医实践的源头,为治未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从而丰富治未病方法,推动治未病的发展。一方面,研究周期性及特异性的运化方法,发现先天脏腑强弱对后天发病倾向的影响,做到未病先知;另一方面,探讨五运六气周期性的规律,在下一个运气来临前,用恰当的方药治疗可能受邪的脏腑,做到未病先防[5]。
五运六气学说是天地人一体形象思维在临床上的运用及体现,对疾病预测、治疗和治未病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天地人一体形象思维对当代中医人如何发掘、整理、继承中医学或有启发,对培养中医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和诊疗思维模式或有帮助。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与临床运用相结合方面,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