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霞
(甘肃省陇西县双泉乡畜牧兽医站,748106)
仔猪副伤寒是严重影响仔猪生产的一种以下痢为主要特征的仔猪疫病。
仔猪副伤寒的主要病原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该病原菌形态为杆菌,常存在于病猪的粪便中,各脏器和被污染的土壤里。这些病原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水和土壤中能生存100-120多天,甚至能存活1年以上。但它对温度较为敏感,一般加热60℃在20分钟以内即能失活死亡。在肉中,如果污染的切块在3厘米以内,需要煮沸2.5小时才能杀死病原菌。对盐渍有一定的抵抗力,在10-19%的食盐水腌制的肉食中,病原能生存75-100天。兽医卫生实践中使用的石碳酸、升汞、福尔马林、来苏儿、石灰乳等消毒药剂,均能有效地杀死病原菌。
该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间或发生自体感染。健康猪吃了被病原污染的饲料或饮水,或吸吮了被污染的乳头,均能造成感染发病。据研究证明,该病病原菌是由消化道进入肠粘膜而大量繁殖的。该病多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初生仔猪很少发病,6月龄以上的猪多为继发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常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性。在饲养管理不当,过早断奶,寒冷潮湿,天气突变时,能致使猪体质下降,抵抗力减弱,平时就带菌的猪,这时体内病原菌即大量繁殖,毒力增强而致病,发生自体感染。有时长途赶运也能促进发病。
仔猪副伤寒的潜伏期为8-30天。临床上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个类型。
病初体温突然开高至42℃左右,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多爱钻入垫草。鼻端干燥,有时呕吐,先便秘后下痢,排出恶臭稀粪,粪中时有血丝,多呈黑绿色。病中后期呼吸困难,体温下降,偶尔表现咳嗽、痉挛。该型病例多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
病初症状不明显,以后病猪发生消瘦,精神萎靡不振,嗜卧尖叫;拉稀,粪多恶臭。时有轻微的发烧。皮肤上多见痂样湿疹,被毛粗糙无光泽。有的病例在胸腹部常出现湿疹样丘疹。在后期表现周期性腹泻,排出粪多为灰白色、淡黄色,间或有暗绿色的,形同粥样。经过20多天以后,有的病例即发生死亡,自愈不死的往往生长发育受阻。
预防仔猪副伤寒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舍清洁、干燥保暖。保证仔猪能及时充足地吃到初乳,在断奶后应合理饲喂,促进消化器官的发育。避免骤变饲料,防止发生胃肠病。一旦发生胃肠病,要及时地给予治疗。在经常发生沙门氏菌病的猪场应试用药物预防和定期进行防疫注射。据研究,在猪的日粮中加入金霉素(占日粮的0.01%)、磺胺二甲基嘧啶(占日粮的 0.01%),能起到预防发病的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易导致抗药变种病菌的出现。以前普遍使用仔猪副伤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预防本病,近年来则用仔猪副伤寒弱毒菌苗,免疫效果良好。使用该苗前,先以20%氢氧化铝液稀释,给30日龄上的健康哺乳仔猪,或断奶猪在耳根部注射1ml,注射后,猪有时表现局部或全身性的注射反应,过些时候即自行消失。当猪群中发现有病猪时,应立即隔离,并对圈舍用10%石灰乳、2%氢氧化钠溶液、30%热草木灰水喷洒消毒。
仔猪副伤寒单纯感染发病时,进行治疗的效果往往较好。
内服土霉素,每公斤体重日服50-100mg,分2-3次给药;或注射盐酸土霉素注射液,每公斤体重剂量为40mg。
口服磺胺脒,体重在8-10kg的患猪每日服用6-8g,10-20kg的服用8-16g,分3次给药,3-7天一个疗程;口服酞磺胺,剂量为每公斤体重日服70mg。
白头翁 6g、龙胆草 3g、黄连 1g、秦皮 5g、苦参3g、白芍 3g、甘草 2g,共为细末,用米汤灌服,3-4天一个疗程。或可用,青木香10g、黄连10g、白头翁 10g、车前子 10g、苍术 6g、地榆炭 15g、炒白芍15g、烧大枣5枚为引,研末,分2次拌料或喂服,连用3天。
本病主要发生于4个月龄以内的仔猪,因此在这个月龄段的仔猪,特别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仔猪圈舍内的温度、湿度,搞好圈舍内的卫生消毒工作,不要突然改变饲料和饲养环境,猪群尽量分小群饲养。仔猪1月龄口服或注射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均匀地拌入饲料让猪自己采食,断奶后再口服或注射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这样可以使猪群获得坚强的免疫力,免遭本病的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