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园
先天缺牙主要表现为牙齿数目不足, 多由牙胚发育障碍导致, 是临床常见病, 严重影响患者功能及美观。正畸和修复治疗是针对先天缺牙采取的主要措施。随着近年来研究不断深入, 发现正畸修复联合治疗此类患者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 提高治疗效果[1]。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9月~2018年2月收治的76例先天性缺牙患者进行研究, 依据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各38例。对照组男18例, 女20例;年龄16~48岁,平均年龄(26.3±7.2)岁;缺牙数目:1颗17例, 2颗10例,3颗8例, ≥4颗3例;缺牙部位:侧切牙18例, 中切牙14例,第二前磨牙6例。治疗组男17例, 女21例;年龄17~49岁,平均年龄(27.1±7.3)岁;缺牙数目:1颗18例, 2颗8例,3颗7例, ≥4颗5例;缺牙部位:侧切牙20例, 中切牙15例,第二前磨牙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接受全面口腔检查, 充分了解其错 类型、牙齿倾斜度、覆 、覆盖、面形等基本情况,并通过曲面断层片对缺牙位置、数量等进行诊断, 治疗前进行牙体、牙周检查及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口腔修复疗法:常规制作临时冠, 佩戴修复体, 检查修复体密贴度以及邻接点等情况。治疗组采用正畸修复联合疗法:拍摄曲面断层片和头颅侧位片, 制定正畸治疗计划, 运用直丝弓技术进行矫治,协调缺牙间隙, 后进行与对照组相同的修复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咀嚼、语言功能恢复情况及治疗满意度。通过调查问卷评定语言、咀嚼功能, 语言功能总分值为15分, 得分与功能恢复效果成正比[2,3];通过护理满意度问卷评定治疗满意度, 满分100分, 85~100分为非常满意; 60~84为比较满意;<60分为不满意, 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4]。
1.4 统计学方法 差异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语言、咀嚼功能评分变化比较 治疗前, 治疗组语言功能评分(5.36±0.81)分与对照组的(5.32±0.80)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65, P=0.8291>0.05)。治疗后, 治疗组语言功能评分(9.53±1.7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9±1.38)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8298, P=0.0000<0.05)。治疗前, 治疗组咀嚼功能评分(4.73±0.85)与对照组的(4.68±0.87)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34, P=0.8007>0.05)。治疗后, 治疗组咀嚼功能评分(9.56±1.0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4±1.01)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8162,P=0.0000<0.05)。
2.2 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治疗非常满意18例, 比较满意11例, 不满意9例, 满意度为76.3%;治疗组治疗非常满意22例, 比较满意14例, 不满意2例, 满意度为94.7%。对照组治疗满意度明显低于治疗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084, P=0.0224<0.05)。
先天缺牙病因复杂, 其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 临床尚未统一定论, 多从非遗传和遗传两方面进行分析[5]。对于非遗传而导致无牙畸形的患者, 病因与患者体内的激素有关。比如针对妊娠女性, 是由于患者体内受到病毒污染, 且同时体内受到其他有关气体的共同影响下, 导致对应并发症的产生;针对一些高龄女性所生育的子女, 是由于患者体内的染色体产生了畸变, 进而导致对应并发症的产生。对于遗传而导致无牙畸形的患者, 通常患者都患有家族遗传病史, 其遗传方式主要有隐性遗传与X染色体;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以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缺牙破坏牙列完整性, 使邻牙倾斜, 易发牙合创伤, 影响正常咀嚼、语言功能, 增加牙周患病风险,还会影响患者美观[6-8]。所以探讨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
目前, 对于先天性缺牙患者的临床治疗, 口腔修复治疗是临床中常用的修复缺失牙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对于有关牙周病的患者非常有用, 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在利用口腔修复治疗方法对先天性缺牙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要非常细心关注患者的生理特点, 使患者的生理特点与治疗方法相符合,对患者进行相应的修复, 临床上的一些口腔以及面部的畸形矫正也采用类似的方法, 有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治疗效果良好, 得到广泛的推广使用[9]。口腔正畸修复联合治疗最主要的就是正畸治疗, 正畸治疗主要是通过矫正装置对牙齿和骨骼畸形进行矫治, 能够有效的矫正患者的口腔上下颌, 从而使患者上下牙齿对齐, 改善患者口腔异常的情况,使得患者的口腔更加美观;同时, 可以在纠正畸形的同时创造修复空间, 优化修复环境。与单纯修复治疗相比, 联合治疗方式可增强口颌系统整体功能, 使修复美观效果得到显著提升。此外, 修复体可为正畸提供支抗。相关文献显示[10],使用口腔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的患者病程周期越短越好, 患者最合适年龄为10~14岁的青少年, 对于这类患者, 治疗过程大约为1年左右, 其临床的治疗效果最好, 现普遍得到青少年患者的认可, 患有此病的青少年, 在临床治疗上, 首选口腔正畸修复联合疗法进行治疗。同时, 患有先天性缺牙的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面部发育受到影响, 导致患者的面部与常人相比显得不是特别美观, 患者为了改善这种状况, 尤其是青少年, 多数采用口腔正畸修复联合疗法进行治疗, 此种方法, 能消除患者心理障碍, 提高患者的信心。本研究发现, 治疗后, 治疗组语言功能评分(9.53±1.7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9±1.38)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8298, P=0.0000<0.05);治疗后, 治疗组咀嚼功能评分(9.56±1.0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4±1.01)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8162,P=0.0000<0.05)。对照组治疗满意度76.3%明显低于治疗组的94.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084, P=0.0224<0.05)。
综上所述, 正畸修复联合治疗可使先天缺牙患者的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促使咀嚼、语言功能恢复, 提高临床疗效和治疗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