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博文
摘要:社会适应能力是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也是现代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高中阶段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在常规课程中融入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的内容,对于高中生的素质提升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中阐述了社会适应能力的含义与内容,分析了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现状,研究了高中哲学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几点利用哲学课程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明确高中《哲学与生活》课程的重要地位,优化哲学课程开展的方式与效果,促进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生 哲学课程 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策略
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社会发展的界限逐渐模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加深,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社会适应能力是人才良好适应不同环境的基础,对于人才在不同环境下能力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高中生由于学业压力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对社会的直观接触较少,在常规教学中融入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的内容,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实践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社会适应能力相关概述
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人为了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而对心理、生理和行为上的适应性进行改变,进而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执行适应能力,有时也被成为社会适应性。社会适应能力是当下新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具有良好社会适应性的社会公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中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方面能够使其在校园生活中,与环境形成一种美好与和谐的状态,另一方面,能够使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和长远发展能力得到保障。社会适应能力一般包含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高中生的年龄、心理以及所处的环境因素使其社会适应能力主要包含认知、独立、自主学习、人际交往、应对挫折以及团队合作与实践能力。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决定了其是否能够与周边环境良好地融合,而与环境的融合程度又会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情绪以及学习和生活产生显著影响。
二、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现状
高中阶段学生在升学压力以及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其主要的精力均集中于学习成绩方面[1]。由于自身年龄、心理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目前高中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处于较弱的状态,学生在人际交往、适应客观环境以及自主学习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即使是性格较为开朗活泼的学生,内心对于周边环境的变化仍旧存在恐惧的心理,并且害怕和陌生人或是权威人士进行交流和沟通。另外,一部分高中生认为其不需要过多的人际关系,有几个朋友已经足够,这种情况下,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不会出现问题,但这是由于其人际交往的范围较小,而并不代表其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目前,高中生社會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三大方面,并且主要体现在入学的初始阶段和毕业前夕。刚升入高中的学生需要面临陌生的环境,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尤其是部分高中生需要住校,离开父母的照顾,不仅需要独立完成生活中的各项内容,还需要处理与宿舍同学以及舍管人员的关系。加之高中阶段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变化和升学压力的出现,使得高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均会出现显著的社会适应能力问题。
三、高中哲学课程的特点
在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对学校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指导下,学校在课程设置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上得到了显著提升[1]。高中政治课程中加入了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内容,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与时代特征及现实生活相结合,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去设计和规划课程内容,使得高中哲学课程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一)贴近时代与现实生活
哲学课程是一门充满智慧与神奇的课程,是对时代精神的总结与凝聚,也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高中哲学课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教育学生了解唯物主义等思想观念,并教授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的方法,促进其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完善。高中哲学课程的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更加客观与公正的评价方法,对于历史和社会现状更加清晰、准确地认知,从而对社会、周边环境以及自身具备更加科学的认识与评价。另外,在高中哲学课程中,还对世界的整体环境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世界的政治、文化以及经济变化情况,对于时代的发展能够具备更加科学的认知,为自身观念和适应能力的调整奠定基础。
(二)考量学生的个性特征与需求
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逐渐开展的前提下,高中哲学课程在教材设计和课程规划方面,更加贴近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特征与需求,在课程设计方面综合考量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素质以及发展需求,提升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关联性。过去的哲学教材以唯物论、辩证法等观念对课本的内容进行划分,不仅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深奥的名词与概念还会使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受到不良影响。较新的哲学课程内容对高中阶段学生的特征进行考量,对课程内容进行重规划。在《生活与哲学》课程中,教材内容的设计与划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将生活智慧、时代精神、探索世界以及思维方法等内容融入其中,将哲学课程设计规划成为为学生服务的内容,既符合此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在坚定政治立场的同时,使学生更加科学地了解和认知价值观念。
四、利用哲学课程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
高中阶段学生从客观上来讲,社会适应能力存在较大的不足,但实际上在脑海中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未来,既渴望脱离家长与老师的掌控,又不不具备客观的认知和适应能力[3]。这就需要学校与教师利用高中哲学课堂,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在哲学教学中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重点关注
哲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思考与认知的能力,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刻板教授,忽视了哲学课程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作用。在哲学课程中应对学生的思考和辩证思维能力进行提升,更多地安排学生通过讨论和阅读理解寻求问题的答案,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强化。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现实问题的了解与分析,帮助其形成辩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哲学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地灌输问题的答案。在高考的压力下,很多老师习惯于将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哲学课程中教师应该以引导的角度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对教学理念和目标进行优化
教师是高中哲学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其在教学中使用何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哲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学生是课堂独立主体的观念,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哲学课堂中。同时,避免形成哲学空洞和高不可攀的印象,注意把握理论教学和名人事例使用的频率,而是将课程更加通俗、贴近生活地展开。另外,在高中哲学课堂中要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既要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价值观念。
(三)教育制度改革为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历来,高考被认为是改变人生的重要途径,高考制度产生的巨大压力使得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哲学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十分重大,也是影响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高考制度也在逐步地发生着变革,虽然短期内无法产生较大的转变,学校和教师能够在适度的范围内对高中生的教育进行改善。从学校角度来说,要认识到哲学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以及学习能力对学习成效的影响,从根本上提升对哲学课程的重视,从课程安排以及探究活动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从根源上解决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效不足的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适应能力是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和长远发展的重要素质,高中生由于学习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生活能力、人际沟通以及社会合作技能等社会适应能力存在较大的不足之处,通过高中哲学课程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在高中哲学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重点关注,同时对教学理念和教育制度进行完善,能够使高中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坤.论高中哲学课程对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劳动保障世界,2017,(32):124-125.
[2]黄翀.谈谈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5,(24):81-82.
[3]李坤.《生活与哲学》与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J].青苹果,2017,(02):152-154.
(作者单位:河南省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