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质教育并不只是人们普遍理解的一个抽象名词,它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动态系统。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辅相成的,它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以及身体、心理健康和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发展素质教育”,令人振奋,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思考。总之,素质教育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并培养出能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更加适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使国家能够应对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
关键词:素质教育 现状 观念 反思
在本世纪之初,人们的教育观念似乎总是离不开“哈佛女孩”、“十四岁神童”等非同一般的天才事例。这是广大独生子女家长的教育期待,社会也产生了一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热潮。同时,我国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知识经济已经悄然进入社会经济领域,各种领域对专业人才、高素质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缺口。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素质教育几乎是应试教育的反义词,这也引发了长达十余年的素质教育正负效用争论。本文从现实出发,揭示了素质教育在当代发展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几个重要的观点。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一种提倡受教育者多方面均衡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构建具体的教育模式。所以,素质教育并不是人们理解的一个抽象名词,它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动态系统。从内容上看,它包括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智力素质以及道德素养等;从实践上看,它贯穿了青少年的基础教育阶段;从展开模式上看,它由教育部立规,各级政府出资保障,全国中小学校践行,最终由社会所反馈。
二、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素质教育是一个动态系统,它的各环节显示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态。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意识也逐渐凸显,中国的素质教育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素质教育没有终点,其必须与社会发展保持高度同步,并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现阶段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深水期,此时遇到的困难也是空前的,具体来说可以浓缩为三点:一是实践模式单一化,无法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二是推行滞缓化,无法保障素质教育的质量;三是作用时效短暂,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持久推动力。
三、深化素质教育发展的几个重要观念
(一)素质教育的对象并不局限于青少年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在青少年阶段发生率较低。对于这一现象的认识,人们普遍归结于教育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然而对于违规主体的分析却明显不足。事实证明,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个体终生奠定了素养基础。但它的适用对象并不局限于青少年,青年、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也有接受素质教育的必要。欧文说过:“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所以只有在不同年龄群体中推行素质教育的理念,才能提高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
(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将其融入高考制度
从史料查询可知,从1999年国务院提出素质教育的基本国策到现在已有近二十年时间,这二十年是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如果以高等教育为评价目标,那么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但对于这个“第一”的帽子,社会各界也存有不同的声音,最尖锐的莫过于:是质第一还是量第一?其言下之意是,我国高等教育在量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质上离教育水平十分发达的国家还有很远的距离。也就是说,现行的素质教育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若想要摆脱这种尴尬境地,就必须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速度,让高考越来越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逐步促进社会教育的整体转型,以达到将素质教育融入高考制度的目的。
(三)增加素质教育的投入
素质教育不再只是单纯地传授文化知识,而是要求德、智、体、美的全方位發展,这势必需要引起家庭、学校、教育部门、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学校,要加大建设教学设施的力度,包括多媒体的教学环境、良好的艺术训练环境、设施健全的操场等,这些都需要教育的投入。
(四)素质教育发展进入了由下及上阶段
对于素质教育的践行,我国相关部门和各中小学校都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教育部门对素质教育的内容、课时和学时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同时制定了违反素质教育的处罚办法。全国各中小学校都在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广泛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发展兴趣小组和组织社团。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教育基数大,并无法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但随着公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和近些年来“不以高考决定”理念的凸显,素质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了由下及上的阶段。
四、结语
素质教育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主要表现出一种由上及下的发展方向,时代要求也呼唤教育观念的转变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当今社会亟需大量人才,人们能展现个体社会价值的途径也愈加多样化。为此,政府和国家有必要引导一场教育系统的大变革、大发展。新的时代要求呼唤新的教育观念,最重要的莫过于人们对教育的期待值越来越高,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因此我们要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联系,引导素质教育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学校为巩固场所、以社会为监督环节,并把开展新的实践作为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王会朋.素质与素质教育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9).
[2]徐红.热问题与冷思考:素质教育的涵义、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3).
(作者简介:赵馨蕊,宁夏银川市二中,高中学历,研究方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