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上升、生产成本攀高和利润下降以及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等因素叠加影响,我国实体经济经营环境日益趋紧,企业“弃实投虚”和资本“脱实向虚”现象逐步凸显,甚至出现了“一流企业做金融,二流企业做房产,三流企业做市场,四流企业做实业”的片面说法,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结构性“脱节”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突出矛盾之一。
一、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结构性矛盾失衡的主要表现
一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利润失衡。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利润空间有限且投资周期较长,导致社会资本热衷于短期性的“以钱炒钱”和“资本运作”。二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配置失衡。一方面货币发行量大幅增长,截至2018年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7.02万亿元,同比增长8%,虽同比增速下降1.1个百分点,但仍是上半年GDP的四倍以上,另一方面实体经济企业严重缺乏资金,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问题突出,同时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2018年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虽有回落,仍让高达23.84万亿元,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9.63万亿元,同比增长24.1%,增速较2017年末上升7个百分点。三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机制失衡。与虚拟经济相比,由于相关政策改革滞后,当前实体经济领域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信用信心傳递机制和价值价格发现机制,导致不少企业热衷于“敛浮财”,耐心专注、精耕细作的工匠精神随之减退。
二、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结构性矛盾失衡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结构性矛盾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增长。一是削弱我国长期发展根基。实体经济持续萎缩,虚拟经济聚集过多资源,势必会降低生产要素配置和再配置的效率、削弱长期增长动力基础,并对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带来“釜底抽薪”的后果,最终导致我国“后发赶超”动力不足、优势丧失。二是扭曲要素价格并造成资源错配。虚拟经济投资回报率高、回收快,但存在明显的羊群效应,过度膨胀必将挤占实体经济资金供给,形成生产性投资“挤出效应”,将扭曲生产要素价格并造成资源错配和供需失衡。三是累积系统性金融风险。虚拟经济利润率过高和规模无序扩张导致金融去杠杆难度加大,极易吸引短期投机资本参与炒作并引发金融市场动荡,若应对不当,甚至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四是瓦解主流社会价值观念。虚拟经济的异化增长将刺激人类欲望冲动并激发人性贪婪本性,导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发生错乱,部分高校毕业生不惜放弃所学专业,扎推投身金融行业“挣快钱”,希冀“一夜暴富”就是典型例子。
三、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结构性矛盾失衡的深层次原因
在全球产业格局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结构性矛盾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一是实体经济整体营商环境欠佳,市场监管不到位、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数见不鲜,导致资本“脱实向虚”意向强烈。二是实体经济综合税费负担仍然较重,在用地、用电、物流和人工成本快速上涨的同时,企业还需缴纳各类政府性基金和数量庞杂的行政性收费,无形中侵蚀了实体经济经营利润并大幅抑制了实体企业的发展活力。三是发达国家吸引制造业回流,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充分发挥产生的“虹吸效应”,使得我国实体经济面临双重挤压,并大大压缩了实体企业利润空间,导致资本“务虚”动机不断上升。
四、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结构性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推动实施更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宏观调控,以钢铁、煤炭等行业为重点,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途径,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清除落后产能,使实体经济发展“轻装上阵”。按照“六降低、一提高、一引导”,即降低税费负担、降低融资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人工成本、降低用能用地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引导企业内部挖潜,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加快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集聚创新创业资源,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创新体系建设,优化创新发展环境,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二是促进虚拟经济稳健发展、良序运行。牢牢把握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原则,深入推进资本市场“四梁八柱”性质改革,加快修复和净化金融市场生态,推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强化虚拟经济制度约束,筑牢市场准入、早期干预和处置退出三道防线,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三是推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融合发展。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根基,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没有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是“空中楼阁”,没有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是“无源之水”。切实采取前瞻性、针对性和务实性措施,抑制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强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通过税收抵扣、贷款贴息、财政补贴、加速折旧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实体经济。保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合理适配度,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相互裨益的正反馈发展格局。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