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随着十六大的“壮大县域经济”号召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由于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很大差异,只有认识好差异才能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县域农村经济。全国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其中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县域是关键。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县域经济上表现十分突出,随着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不断受到重视并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因素阻碍其发展。本文对我国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及建议,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振兴县域农村经济。
关键词:民族地区;县域农村经济;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8.01.021
县域农村经济是一个多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系统,其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乡(村)经济为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支撑点。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同步,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面对这种形式只有在理清发展思路的前提下,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策略,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县域农村经济,对区域农村经济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县域农村经济及其制约因素
1.1县域农村经济
我国在秦王朝时开始推行郡县制,在郡下设立县并一直延续至今,其有着重要的行政功能和经济作用。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县域经济的概念,所谓县域经济,就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1.2制约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1.2.1经济发展实力
总体来看,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县域农村经济起点低,整体水平不高,多数县域农村经济的规模都小于行业平均规模,经济集中度低,而且多数县域私营企业的规模都明显小于行业平均规模,体制改革缓慢也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障碍之一。
1.2.2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影响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西部地区科技教育落后,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科技贡献率不足,制约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在商业发展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更是当今时代所缺少的。一些地区因为自身经济实力薄弱,企业缺乏资金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也阻碍了县域农村经济发展。
1.2.3金融、技术及土地资源
目前,财政收入偏低,缺乏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而西部地区县域农村经济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化进程缓慢,由于交通、气候、观念等一系列条件的限制导致民族地区县域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阻碍。现行的行政、金融体制对于大城市、大企业的扶持力度大,而对于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则远远不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征用大量农村土地,从而导致土地产出率低,不利于农村县域经济的发展。
1.2.4政策、体制、环境性因素
民营经济主体地位不突出,非国有制经济发展落后,国有经济比例过高,经济效益差,对非公有制经济管制较严,缴纳税款偏多而导致企业负担过重,制约了企业发展。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失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存在明显的生态环境的过渡带和交错带,影响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国家对“三农”问题极为关注,农村要求发展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面临着新的挑战。
2 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2.1優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综合实力
推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就要积极发展农村经济,以巩固在县域经济中占基础地位的农业。首先要转变旧的思想观念,不断适应社会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运用科学技术发展优质、绿色农业,增加农村的经济收入。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化经营,争取实现农业一体化经营,减少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应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使产业不断优化升级,立足于长远的脚步,树立强烈的工业主导地位,推动工业化发展进程。通过股份合作、公司制改组等多种新的形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快企业发展,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发展机制,开发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利用当地资源,既带动经济发展又可提高该地区的知名度,同时推动该地区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2.2创新机制,发展民营经济
一个合理的经济体制可以促进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从目前情况看,只有推进县域体制改革,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一个地区的县域农村经济强,主要原因是该地区的市场化程度高,民营经济发达,因此,要在不断总结和完善中探索出适合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建议县域和农村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推动农民就业,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抓住机遇发展农村经济,加速民营经济主导化、投资社会化的进程。
2.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县域经济活动的主体作用
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中,县域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是县域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发挥县域政府的主体作用,完善县域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影响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发展县域农村经济,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招商引资等增加资金投入,多种途径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同地区建立不同的发展措施,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点面相结合,转变服务理念,推动县域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进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应围绕科教兴国战略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培养一批具有创新力的科技人才,落实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项措施,加强农村地区教育工作力度,解放思想,加强创新意识,提高工作人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采取多种措施吸引、留住国内外各种科技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科学技术转化,创造出更多科研成果,并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5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大对农村公共领域的投入。一个和谐稳定的农村经济环境需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来实现,实现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改变当地的污染环境,转变生产方式,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城市,注重工业的合理布局,切实解决好生产环境和工农业生产方式转型问题,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发展相协调。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真正给农民带来便利,保障农民的基本权利,共同创造新农村建设的浓烈氛围,改善农村环境。
3.结语
县域农村经济收入是一个地区经济收入的主体,其发展水平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地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比例也各不相同。因此,应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改善用人机制,统筹兼顾,加快农村和农业的建设步伐,改善落后地区的经济现状,促进各个县域农村之间的经济交流。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减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同时有利于增强地方经济实力,提高县域农村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韦丽云.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探析——以广西桂林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9(09):157-159.
[2]覃福珠.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9(11):31-33.
[3]王磊,左停.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06):2560-2562.
[4]谭振宁.加快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桂海论丛,2006(02):33-35.
作者简介:李贵平,彝族,工商管理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