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泽
(辽宁省人民医院,沈阳 110016)
大疱性鼓膜炎又称出血性大疱性鼓膜炎,是一种可能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鼓膜原发性炎症。病理上,以鼓膜表皮层下方的局限性积液而形成的大疱为特征,鼓膜邻近的外耳道深部皮肤常受到波及。
由于本病常发生于病毒性上呼吸道急性感染的流行期,故一般认为,本病可能为病毒感染所致,如流感病毒、脊髓前角灰质炎病毒等,但至今尚未得到证实。
冬季多发,常累及一耳,也可两耳相继发病。
2.1 耳痛 为本病的主要症状。耳痛往往突然发生并迅速加重,这种耳深部疼痛为持续性的胀痛或刺痛感,一般均较剧烈,可伴同侧头痛及颊部疼痛。大疱破裂后,耳痛可逐渐减轻。
2.2 耳溢液 大疱破裂后,耳内可流出淡黄色或略带血性的浆液性分泌物,量一般不多,持续时间短暂。
2.3 听力下降 一般不重,为传导性。
2.4 耳鸣及耳内闷胀感 耳痛发生前后,可出现低调性耳鸣,或有耳内闷胀感、堵塞感等。
2.5 眩晕 不多见。
2.6 其他 可有低烧,乏力,全身不适感等。
外耳道深部皮肤充血,重者可延及整个外耳道皮肤。
鼓膜松弛部充血,重者松弛部膨出。疱疹多位于鼓膜后上方,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数目不等,数个小疱疹可互相融合,最后变为单个大疱疹;疱疹呈淡黄色,或灰白色,若有新鲜出血,则是红色,积血陈旧时变为暗红或蓝色;疱疹壁薄而软,容易溃破。溃破后,局部呈暗红色,可有少量渗血,但鼓膜不会出现穿孔,1~2 d后创面有薄痂覆盖,可迅速愈合,不留瘢痕。疱疹以外的鼓膜正常。
疾病早期,乳突可有轻压痛。
根据耳深部剧痛及鼓膜表面典型的疱疹,即可作出诊断。应注意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特发性血鼓室、以及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蓝鼓膜鉴别。
5.1 单发性或多发性脑神经损害 很少见,其中多为位听神经和(或)面神经损害;发生于疾病早期,或继发于病后3周内。若听神经受累,则可出现轻到中度的感音神经性聋、眩晕等,耳聋大多为可逆性。
5.2 脑膜脑炎 很少见。可与脑神经损害伴发,亦可单独出现。
5.3 其他 急性中耳炎,分泌性或化脓性中耳炎,但不常见。
大疱未破者,可用尖针刺破之(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大疱已破、耳内尚有分泌物者,可用0.3%氧氟沙星(泰利必妥)滴耳。耳痛剧烈者,可用利多卡因(1%~2%)或苯唑卡因滴耳。为预防继发感染,可口服抗生素。若为支原体感染,可用红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