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霁
(营口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 营口115000)
医患沟通是护理人员了解患者心理、生理症状变化的重要措施,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为患者提供护理干预的基础。传染科是医院一项较为敏感、特殊的科室,其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过程中必须要确保自身安全而避免交叉感染,因此护理人员与传染科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必然会变少,对传染科整体护理质量、患者护理效果等均造成不利影响[1]。本次研究将探讨非语言沟通技巧在传染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中128例传染科患者入院时间均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以其入院时间为标准分为两组。观察组(64例)患者中男35例,女29例,年龄25~65岁,平均(38.2±4.5)岁;对照组(64例)患者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25~66岁,平均(38.5±4.2)岁。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上述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护理实践中应用常规语言沟通模式,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进行充分的语言交流来完成对患者的入院指导、健康宣教、病情指导、对症护理等诸多措施。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语言交流的基础上应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具体措施如下:①仪容交流:传染科护理人员虽然由于自身所在科室的特殊情况,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全副武装,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感染措施,然而护理人员在具体的护理实践过程中依然需要充分注意自身的仪容姿态,切勿对患者造成不礼貌、不平等、不尊重的印象。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保持自身仪表平静稳重、穿戴服饰干净、妆容清淡得体、表情微笑温和、举止大方端庄,最大程度的为患者留下优质、尊重、关心的美好印象。而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进程中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与关爱,始终以平等、关心的姿态对患者生理、心理上相关症状进行护理,坚持遵循自身护理专业的标准要求,避免对患者心理造成不利影响而提升患者的护理依从性。②眼神交流:眼神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第一方式。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以及交流沟通过程中,需要充分注意眼神交流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学会在眼神交流中了解患者当前的心理状态以及护理需求。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眼神交流,以稳重、鼓励、关爱的眼神与患者进行交流,使患者能够充分接收到护理人员对其的关爱信息,缓解由于护理人员装束造成的疏离感以及惶恐感。③肢体交流:肢体交流则是人与人之间除语言交流以外最重要的一种交流技巧,护理人员应该始终坚持以身作则而主动与患者进行肢体上的接触交流,协助患者完成各项生理检测、护理干预等操作。例如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拍肩、握手等方式来完成对患者的鼓励与夸奖,护理人员需要理解的是,肢体交流并不一定局限于两人肢体上的交流,护理人员可以协助患者完成输液部位按压、协助患者完成床上排便、协助患者整理仪容等诸多操作,更加直观的了解患者当前生理、心理上诸多症状的同时有效提升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程度,对提升患者亲切感、安全感、依从性等均有良好效果。④倾听交流:大部分传染科患者由于长时间的隔离治疗而缺少与人沟通的技巧,在日常生活中也极少会产生积极交流的聊天氛围,反而表现出程度各异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2]。护理人员应对此种现象充分理解,加强自身在交流沟通中的主动性,理解患者在日常交流中表现出的种种不便现象,以充足的耐心来完成与患者之间的良好沟通。护理人员在沟通交流中占据主动地位的同时,也应注意对患者的积极引导,指导患者不断亲属倾诉内心中的种种负性情感,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治疗时的积极性、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①护理依从性[3]:使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分为:优秀:患者能够完全遵从医师与护理人员指导而完成各项操作,不因各项原因而提出要求亦或出现行为折扣现象;良好:患者有选择的遵从医师与护理人员指导来完成各项操作,经常由于各种原因提出要求亦或出现行为折扣现象;较差:患者极少遵从医师与护理人员指导来完成各项操作,完成操作时常见各种要求及行为折扣现象。②护理质量[4]:使用我院自制的护理质量调查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问卷,评分范围0-100分,得分越高则代表护理质量越优秀。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使用SPSS19.0软件完成统计,计量资料使用(x-±s)进行表达的同时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进行表达的同时使用χ2检验。检验结果显示P<0.05者表示二者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护理依从性优良率(93.8%)与对照组患者(82.8%)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观察组优秀者32例、良好者28例、较差者4例;对照组优秀者24例、良好者29例、较差者11。
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90.2±6.5)分;对照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82.5±5.1)分,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非语言沟通技巧是一种以肢体语言为载体,通过眼神、表情、行为等多项措施与他人进行积极交流的技巧。当前非语言沟通技巧已经被纳入医疗卫生技术且归于医学范畴,尤其适用于敏感、特殊的科室患者。临床研究显示[5],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老年科室、ICU等诸多临床科室中均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中将其应用于传染科患者的护理实践中,最终观察组患者护理依从性、护理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非语言沟通技巧在传染科的应用中亦有良好效果。而护理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在与患者进行非语言沟通的过程中仍然需要确保自身的安全性,同时积极改善以往临床护理模式中以叮嘱指导为主流的护理行为,更加身体力行的参与到患者生活、治疗、护理等操作中,避免由于患者自身操作不当而引发的各项护理纠纷事件,也更加有效的建立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关研究结果亦显示[6],将非语言交流技巧应用在传染科患者的护理实践中,对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医患不良事件发生率有积极效果。而本次研究结果则证实,非语言沟通技巧能有效提升传染科护理人员工作质量,对提升患者依从性亦有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1] 邓雪原,杨芳,吴淑华.非语言沟通在骨科外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8):87-88.
[2] 史卫珍.护患沟通技巧在传染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9):74-75.
[3] 张巧兰.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医疗服务中的应用[J].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1,13(2):111-112.
[4] 刘引.非语言沟通技巧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4):199-200.
[5] 王倩.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作用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1):1578-1579.
[6] 赵静,陈艳,吴伟,等.传染科护理中有效的非语言沟通技巧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