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洵洵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心功能科,辽宁 大连 116100)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是左室乳头肌水平以下心尖部的心肌所表现出的一种异常性的非对称性肥厚性心肌病[1],但是目前其发病原因不明。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推广不断加深,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检出率在不断上升。本文为探究心电图结合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抽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4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4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临床研究,取得满意结果现详细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抽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4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4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临床研究,将40例心尖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符合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平均年龄57.3岁(Max 65岁,Min 50岁);将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平均年龄58.1岁(Max 66岁,Min 50岁)。两组患者排除高血压及其他慢性病史,排除长期饮酒吸烟史,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别(P>0.05)。本次研究已经过患者同意及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2 纳入标准。观察组:符合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无精神异常;智能正常;可进行有效沟通交流;无其他严重慢性疾病;自愿参与科学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身体健康;无严重肝肾疾病;无严重心血管功能不足;精神、神智清明;自愿参与科学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诊断标准为:左室乳头肌水平以下的心尖部出现异常增厚心肌[2],心肌厚度>15 mm,较正常心肌回声增强,心尖部左室心腔明显缩小,左房扩大。
1.3 检查方法
1.3.1 心电图:本次研究使用的仪器为GEMAC800全自动心电图检测仪,受检者采取平卧位,记录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测的同时观察导联波形情况,测量平均心电轴、ST段偏移、胸前导联QRS波群振幅、T波形态及振幅等情况[3]。
1.3.2 超声心动图:本次研究所使用的仪器为ALoka Prosound-10和PHILPSHD-7彩色超声诊断仪,参数设置为:探头频率3.5~5.0 MHz[4]。受检者为左侧卧位,扫查左心室长轴、左心室短轴、心尖四腔等,对患者心内结构、心尖部心肌是否异常增厚等仔细观察,测量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舒张末径(LVD)、左室后壁舒张末厚度(LVPWd)及LAD等,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
1.4 统计学方法:本文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用例数、百分数(n,%)进行数据表示,组间数据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心电图检查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出现窦性心律35例,心房颤动5例,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左胸v3~v6导联T波呈深对称性倒置、幅度0.3~1.6 mV,超一半患者表现为患者表现为Tv4>Tv5>Tv6;左胸前导联R波振幅增高,RV5电压(3.0±0.6)mV,Rv4>Rv5>Rv6,ST段胸导V4~V6水平下移与T波倒置并存;左胸导联未出现异常Q波。对照组患者心电图基本正常,左胸的V4~V6导联T波直立,ST段无明显偏移,P波时限少于0.12 s,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0.25 mV,胸导联<0.2 mV。因此AHCM组与对照组在T波倒置幅度、ST段压低幅度及Rv5振幅高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经检查,观察组患者心尖显著增厚,心尖部左室心腔缩小。AT为(16.88±6.12)mm,LVPd为(0.91±0.02)mm,IVSd为(11.01±0.21)mm和LAD(38.13±4.21)mm,对照组则分比为AT为(0.88±4.31)mm,LVPd为(0.85±0.09)mm,IVSd为(9.81±0.84)mm和LAD(29.13±2.67)mm,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AT和LAD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
目前,AHCM的病因尚不明确且该病有遗传倾向,患有该病40~60岁的人群居多,主要发病的人群集中在男性,有关数据显示,该病发病的男女比例为29∶1。AHCM发病隐匿,很多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感觉不到异常[5],多在体检时被发现,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胸闷、心悸、不典型胸痛,症状不具有典型性,所以在诊断的过程中极易出现误诊和漏诊的情况。
根据参考文献可总结心电图检查AHCH的特点为:①左胸前导联R波振幅增高(Rv5+Sv1>3.5 mV或Rv5>2.5 mV)Rv4>Rv5>Rv3;②心尖部导联巨大倒置T波,多数为Tv6>Tv5>Tv3(Tv5~Tv6倒置超过1.0 mV且较稳定);③胸导联无病理性Q波;④ST段下移,以v3-v5导联显著。在本次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心电图共同特征:①RV5+SV1>3.5mV(女)RV5+SV1>4.0 mV(男)及RV5>2.5 mV,大多数患者为RV4>RV5>RV6;②R波增高最明显的导联ST段压低最明显,T波倒置最深。结论一致。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心尖部室壁均有不同程度增厚,最厚处23.6 mm,最薄处11.8 mm及9例患者左房内径增大,彩色多谱勒显示12例患者二尖瓣轻度反流,一般情况,AHCM患者心脏收缩功能正常,部分患者可能有增强的现象。
综上,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发生率较低,并且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在诊疗过程中往往被误诊为心绞痛、急性心梗等。对于胸前导联出现巨大T波的伴ST段改变的患者要高度警惕。需行超声心动图确诊,超声心动图结合心电图能简便快捷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提高AHCH的诊断率。
[1] 贾冬林,祝晓东,杜英,等.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2,18(7):547-549.
[2] 窦蕊,刘炯鸥,栗平,等.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尖不同节段肥厚联合诊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30(4):347-349.
[3] 李文英,孙辉平,谭学礼,等.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联合评价心尖肥厚型心肌病40例临床效果[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4):422-423.
[4] 林晨萍.心电图结合超声心动图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2012,34(11):962-963.
[5] 刘敏,陈弹,蒋廷波,等.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心动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价值的相关性分析[J].新医学,2010,41(12):791-794.
[6] 赵秀艳.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尖不同节段肥厚联合诊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12):2418-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