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的分析

2018-01-21 13:27高尚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8期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脑梗死

高尚艳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 其主要发病群体为中老年人群, 当前临床发病率有所上升。急性脑梗死是指患者脑部动脉血管梗死, 从而导致患者脑部供血及供氧中断,患者脑部组织细胞坏死, 临床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1]。急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患者脑部血管粥样硬化、狭窄及闭塞等原因造成, 部分学术研究表明, 急性脑梗死与其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等指标具有密切关系。本研究旨在探究急性脑梗死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作为实验组, 男21例, 女15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86岁, 平均年龄(64.7±10.5)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5分12例, 5~15分15例, >15分9例。另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人群36例为参照组, 男19例, 女17例;年龄最小41岁, 最大87岁, 平均年龄(65.1±10.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采用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试剂盒予以检测。采集两组清晨空腹静脉血, 提取血清作为检测对象, 吸取血清样本3~4滴左右, 放置于试剂盒加样区域, 将其置于免疫定量分析仪, 待试剂盒出现紫红色条带后进行定量检测, 整个检测结果在30 min内进行。对实验组与参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其斑块类型和动脉血管狭窄情况, 取平卧位, 引导受检者头部略微后仰, 充分暴露出颈部, 将头部偏向于身体一侧, 于颈部动脉起始位置、主干位置、分叉位置及颅内位置予以检查[2]。如在动脉检查中发现斑块, 对斑块的面积、形状、位置及性质予以明确。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内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及狭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内膜厚度比较 实验组超敏C反应蛋白为(6.02±1.18)mg/L, 参照组为(1.37±0.62)mg/L, 参照组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低于实验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9307, P<0.05)。实验组颈动脉内膜厚度为(1.70±0.41)mm, 参照组为(0.65±0.13)mm, 参照组颈动脉内膜厚度低于实验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6472, P<0.05)。

2.2 两组颈动脉斑块情况比较 实验组颈动脉溃疡型斑块11例(30.56%), 显著高于参照组的0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9836, P<0.05)。实验组颈动脉不规则型斑块9例(25.00%), 显著高于参照组的0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57, P<0.05)。实验组颈动脉高回声型斑块16例(44.44%), 显著高于参照组的3例(8.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9039, P<0.05)。

2.3 两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 实验组颈动脉轻度狭窄17例(47.22%), 显著多于参照组的3例(8.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121, P<0.05)。实验组颈动脉中度狭窄13例(36.11%), 显著多于参照组的2例(5.5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895, P<0.05)。实验组颈动脉重度狭窄6例(16.67%),显著多于参照组的0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143,P<0.05)。

3 讨论

当前临床医学中对急性脑梗死相关研究较多, 其致病原因尚不明确, 一般与患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原发疾病具有密切联系, 同时, 临床研究中认为急性脑梗死高发于吸烟、酗酒及肥胖群体。郭恩会[3]在研究中发现, 急性脑梗死临床中最常见的病因即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因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其动脉血管存在斑块, 从而极易发生颈部动脉血管阻塞, 进而导致患者脑部缺氧、缺血, 最终致使患者血管梗死。超敏C反应蛋白是人体血浆中的反应蛋白之一, 主要是由肝脏合成, 超敏C反应蛋白作为炎症标志物,一旦患者体内存在炎性刺激, 肝脏组织细胞会加速超敏C反应蛋白的合成。近年来临床研究中发现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具有密切关系, 成为心脑血管事件标志。急性脑梗死患者身体炎性反应刺激较大, 致使患者颈部动脉斑块脱落及破裂, 血液中巨噬细胞因子对患者肝脏组织细胞造成刺激, 导致超敏C反应蛋白得以大量分泌[4-6]。因此, 急性脑梗死患者劲动脉斑块数量越多、面积越大、稳定性越差, 其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越高, 说明患者急性脑梗死发病率越高。当前临床中对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相关研究较多, 均表明超敏C反应蛋白成为急性脑梗死发病标志物[7-9]。刘永刚等[5]在研究中发现, 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与患者急性脑梗死程度呈正相关, 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越高, 其脑梗死面积越大、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另外, 本研究中对颈动脉狭窄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进行研究, 其结果表明,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血管狭窄发生比例较高, 其斑块多呈现出溃疡型斑块、不规则型斑块及高回声型斑块。

综上所述, 急性脑梗死与人体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具有密切关系, 二者可在临床检查中予以重点关注。与健康群体相比, 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内膜厚度较高, 其溃疡型斑块、不规则型斑块、高回声型斑块、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发生比例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猜你喜欢
颈动脉斑块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