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诊疗思路述要

2018-01-21 01:48:49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13期
关键词:粘膜胃脘脾胃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2.金牛同泰诊所,四川 成都 610075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疼痛为主症的病证[1],是临床的常见病,中医药治疗效果显著。本文对中医药治疗胃脘痛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初则理气和胃止痛佐以健脾,久则活血化痰通络参以养胃

临床治疗胃脘痛既要详辨寒热虚实,又要根据病程特点分期论治。一般而言,胃脘痛初期实证多见,以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最多见,治疗要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主,佐以健脾益气。肝郁化火者,清肝健脾和胃,方宜选张景岳化肝煎合四逆散或左金丸。肝郁脾虚者,逍遥散为主。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者,方选半夏厚朴汤或旋覆代赭汤。脾虚气滞胃脘痛者,方宜选香砂六君子汤,补脾益气,调气止痛[2]。肠胃气滞,胀痛腹满明显者,方宜选木香顺气丸或柴胡舒肝散。痰食积滞胃脘痛者,轻者选保和丸,重者选木香槟榔丸,脾虚食积者,枳实消痞丸亦妥。湿热中阻者,轻者选三仁汤加减化湿行气,消痞止痛;重者选清中汤、连朴饮,清热化湿,和胃止痛。寒热错杂者,选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健脾益气,和胃止痛。吐酸嘈杂明显者,可以加乌贼骨、浙贝母、瓦楞子、黄连、吴茱萸、刺猬皮等以敛酸止痛。

胃脘痛日久,久病入络,气滞血瘀多见,以胃脘刺痛、舌质淡紫、脉涩多见,治疗首选丹参饮和金铃子散加桃仁、赤芍、山楂等化瘀通络。痰湿者酌加半夏、枳实、枳壳、陈皮、茯苓、蔻仁等化痰(湿)理气;气滞重者加佛手、苏梗、陈皮、大腹皮、木香、乌药、香附、砂仁等调气止痛。胃脘痛日久,胃阴不足者,症见口干纳差、苔少舌质红、脉沉弱,治疗以甘凉濡润,酸甘化阴,方选益胃汤加芍药、甘草、乌梅、石斛等少佐理气之品如郁金、川楝子、香附、苏梗以调畅气机,达到滋而不腻。胃脘痛日久,伴肠腺上皮化生者辨证多为痰瘀阻滞兼气虚,治疗以益气扶正,化瘀解毒消积,常选黄芪、三棱、莪术、鸡内金、穿山甲、炒蜂房、藤梨根、白花蛇舌草、苡仁、菝葜等,以期阻断癌变[3]。

2 虚实夹杂岂可徒守一法,效方达药力求切合病机

胃脘痛迁延不愈常致病机错综复杂,气血同病,正虚邪实,辨证治疗必须思路清楚,重点突出,用药力求准确、平稳、规范,慎用化瘀、破气、攻下之法,以免损耗脾胃之气。慢性胃脘痛以脾胃气虚、本虚标实多见。脾胃气虚,水谷不归正化,痰、湿、热、瘀等病理因素产生,互为因果,影响脾胃运化日久成“肠化、异性增生、癌变” ;另一方面胃病日久不愈,水谷难化,精微乏源,后天失养,常见阴阳气血亏虚。阳气虚者,脾运无力;阴血虚者,胃脘干涸,胃汁不足,纳食难化,故胃脘痛日久,常常虚实夹杂。临床治疗要抓住脾胃气虚这个关键病机,灵活处理气滞、郁热、血瘀、湿热、痰湿、阴虚等变症,分清主次,根据病情特点,或扶正为主,清化、理气、化瘀为辅,或攻邪为主兼以扶正,只有这样才能进退自如,有守有攻,不至于一味活血、清热、滋腻用事,犯虚虚实实之弊,徒知活血,必有大便溏泻、腹痛之虞。清化太过,苦寒败胃,恶心呕吐、纳差脘痞、便溏接踵而至。滋腻太过,常见脘痞纳差,便溏,舌淡苔厚腻之寒湿内盛之象。治疗胃脘痛,要重视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治疗常需要通补兼施,选方用药力求贴合病机,投药有宜有忌。

3 平调寒热,调畅气机,气血同治,注意兼证

临床上寒热错杂、气机阻滞、气血同病在胃脘痛中也不少见。寒热错杂症见胃脘胀痛,进冷食加重,伴胃中灼热、泛酸嘈杂、便溏肠鸣、舌红、苔黄、脉弦,若以苦寒之药黄连、黄芩、山栀子直折火势,则脾阳愈伤;若用干姜、砂仁又恐增其热,所以必须寒热并用,药宜选黄连、吴茱萸、干姜、黄芩 、半夏、砂仁、党参、茯苓、甘草等以平调寒热,调畅气机。另一方面,胃脘痛日久,气血不足亦不少见,多表现为胃脘隐痛或痞满、纳谷不香、形瘦神疲、心悸气短、失眠健忘等,治以补气养血,醒脾开胃,药宜选归脾汤酌加陈皮、焦三仙、知母之类。胃脘痛以中老年人多见,所以还要灵活处理好主症和兼症。如纳差腹胀便秘者,酌加理气消导之品,如前胡、苏子、莱菔子、大腹皮、槟榔。肠枯精燥者,养血润肠为主,药宜选当归、熟大黄、肉苁蓉、生地、柏子仁、白芍、杏仁等。素有胆胀、胁痛者症见口苦、厌油腻、恶心纳差、舌红苔黄、脉弦滑,治以利胆和胃,酌加柴胡、黄芩、半夏、郁金、金钱草、川楝子、枳实、竹茹等[4]。

4 重视舌脉与胃粘膜胃镜下微观辨证

胃脘痛疼痛特点和伴随症状在胃脘痛辨证中十分重要,但有时部分患者陈述不清或伴随症状很少甚至缺如,常常令临床医生陷入“无证可辨”局面,辨证论治常显“证据不足”。若能重视舌脉,结合胃镜对胃黏膜观察综合分析有一定的意义。一般而言,舌淡苔白者,多提示病情较轻,多为脾胃之气不足;苔厚腻者,多为脾虚湿盛;舌红苔黄腻者,多为湿热阻滞之象;舌淡红苔薄白有瘀点者,多为肝气瘀滞之象;舌红苔黄,口干或口苦者,多为肝胃郁热或胃经火盛之象;舌红苔少,多为胃阴不足之象。诊脉对脾胃病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可以审查五脏气血盈亏,特别是对患者体质和复杂病机的综合判断。一般而言,脉沉细者特别是右脉多为脾胃气虚,脉弦者为气滞,脉弦数者为肝郁化热,脉弦虚者为脾虚肝郁,脉弦滑者多为肝气犯胃,脉沉紧或伏紧者为寒邪客胃,脉细数者,为脾胃阴虚。

胃镜检查在一定强度上延伸了中医望诊范围,有研究认为,胃黏膜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候关系密切[5]。胃寒型胃粘膜多见粘膜色泽淡红或苍白,充血区域呈斑片样,粘膜下血管纹灰蓝,粘液稀薄,溃疡表面薄白苔覆盖。胃热型胃粘膜多见粘膜呈樱桃红色,充血区域弥漫,血管纹紫红色,粘膜表面干燥,脆性增加,粘膜粗糙,溃疡表面有黄白苔,周围肿胀明显。胃络瘀阻型粘膜多见粘膜暗红色,充血区域局限或斑点样,血管纹暗红,呈树枝样显露,粘膜薄,可见瘀点瘀斑,粘液灰白或褐色,粘膜呈颗粒样或结节样增生,溃疡底部不清洁,表面有黄白苔,或有污垢覆盖。

5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胃脘痛包含了现代医学多种疾病,临床通常均是中西医结合治疗。一般来说,胃脘胀满疼痛,食后加重,胃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者,多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重在行气消胀。胃脘灼热疼痛,伴吞酸、胸骨后疼痛者,多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以和胃降逆,佐以敛酸止痛[6]。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以湿热中阻多见,治疗以清热利湿,和胃行气为主[7]。进食冰冷后加重,伴胃脘冷痛、呕吐清水,脉沉紧者,多为急性胃炎,治疗以温中散寒。反复胃脘痛,伴呕血、黑便、面色无华者多为消化道出血,以消化性溃疡常见,若舌红苔黄腻、口干口苦、脉滑者,宜选泻心汤清热止血;若胃脘疼痛伴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脉沉弱者,宜黄土汤温脾止血。

6 病案举例

患者,张某,男,40岁。2015年11月1日初诊。自诉反复上腹部疼痛3月。患者3月前因饮食不规律,出现上腹部疼痛,医院诊断为“消化性溃疡”,治疗后效果不佳,特来求诊。刻下上腹部隐隐疼痛,喜温喜按,面色无华,疲倦无力,舌淡,脉沉弱。诊断为胃脘痛;中焦虚寒证,治以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30 g,桂枝8 g,白芍16 g,甘草6 g,大枣10 g,木香10 g,佛手15 g,陈皮10 g。6剂水煎服。后复诊,自诉胃脘疼痛明显缓解,予上方继续服用7剂,诸症消失。

7 小结

胃脘痛治疗方法多样,辨证得当,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较好,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和疗效。中医内科学对于胃脘痛的诊治分类以辨证论治为主,条理清楚,纲举目张,但是临床上患者病情多虚实兼杂,所以临床治疗不能因循守旧,泥古不化,必须灵活应用辨证论治的精神。同时也要不断总结历代医家治疗胃脘痛的经验,不断丰富自身的学术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粘膜胃脘脾胃
好脾胃 养出来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12-02 15:48:21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1-11-27 00:45:49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基层中医药(2020年1期)2020-07-27 02:44:06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基于严重烧伤抗休克时胃肠粘膜内缺血的研究
粘膜下阴道紧缩术矫正阴道松弛的护理
粘膜下阴道紧缩术手术治疗阴道松弛患者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