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霖 沈文渊 逯群峰
摘 要: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核心环节,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需要探索新模式。本文以电子科技大学“红色筑梦延川”社会实践为例,就深化和创新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大学生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专项社会实践的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双循环模型,结合实际案例对双循环模型的内涵进行了阐释, 为高校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和路径提供了参考。同时,通过展示案例中具体工作效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精准扶贫的结合机制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社会实践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双循环模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重要思想中提出,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练就过硬本领的“大熔炉”,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核心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注重在实践中加强磨练、增长本领;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成一番事业、做好一番事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不能缺少大学生队伍。
因此,高校要紧扣人才培养目标,主动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积极探索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专项社会实践的实践模式,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着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实现自我,切实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一、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专项实践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契合点
2017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的回信中谈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为之奋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祖国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希望青年大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8月18日,教育部党组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发出通知[1]。《通知》中第一点与第三点分别就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实践育人进行了阐述。其中第一点是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各地各高校要坚定青年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引导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紧跟时代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力量。第三点具体内容为着力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引导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各地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奔赴革命老区、走进贫困地区、深入广大基层,了解体验国情民情,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在 2018 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分别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
由此可见,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的大学生应当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当中来。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专项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利用社会实践时间,走进革命老区,追寻革命前辈伟大而艰辛的历史足迹。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老区人民在脱贫致富上贡献大学生智慧,去尝试探索一条可推广可复制的扶贫道路。这样既能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取得实际成效,又能让青年大学生接受思想洗礼,锤炼意志品质,从而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结合。
二、高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专项实践双循环模型的内涵与机理分析
1.双循环模型的内涵
双循环模型以实践为核心,将“红色”、“筑梦”以环形結构进行循环实现。其中,“红色”环形部分以校内主题教育为起点,过程经历校内主题学习、实际前往革命老区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地研讨交流,最终以坚定理想信念为一次循环终点;“筑梦”环形部分以大学生人生目标为起点,过程经历了解乡村需求、实践前往革命老区开展实践活动,进一步反馈完善,最终以青春梦融入中国梦为一次循环终点。
双循环模型以坚定理想信念、青春梦与中国梦相结合为目标,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中的校内学习准备、革命老区具体实践、实践后研讨交流与反馈完善相结合,最终实现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实践育人作用。
2.双循环模型的机理分析
机理指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对青年红色筑梦双循环模型的机理进行分析,有助于高校社会实践组织者更好的去争取资源、搭建实践平台,科学组织实践内容。这一模式包括教育与目标、学习与调研、体验与实践、研讨与反馈、强化与修正五个机理。这些机理之间相辅相成、逐步递进,是衔接有序、循环往复的过程。
教育与目标是双循环模型的起点。教育是指与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主题相契合的主题教育,以高校社会实践组织为教育者,以目标参加实践的群体为受教育者,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目标为大学生实践者的个人人生规划,大学生主要人生规划包括个人职业、未来前景、家庭责任、社会贡献等诸多方面。
学习与调研是双循环模型的基础。学习是指在教育的基础上,实践者通过查阅与本次事件相关的文献和书籍等资料,进一步对模型中的“红色文化”进行了解。调研是指实践者通过与革命老区的村委干部、村民等进行交流访谈,结合查阅网上信息了解当地实际需求情况,制定相应的实践方案。
体验与实践是双循环模型的核心。体验是“红色”环形的核心,是指实践者结合教育和自我学习,在革命老区通过参观、讲座等形式来深刻体会老区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通过体验的过程来加深对教育内容、书籍资料的理解,实践是“筑梦”环形的核心,包括理论普及宣讲、依法治国宣讲、教育关爱服务、爱心医疗服务、助力脱贫攻坚等各种类型。
研讨与反馈是双循环模型的关键。研讨是指实践者在革命老区经过体验环节后相互交流,分享个人认识,结合理论资料讨论从而实现进一步学习的过程。反馈是指在“筑梦”环形的实践之后,结合实践内容的具体开展情况,了解老区农民的感受和建议的过程,旨在更好的完成实践活动,实现实践目标。
强化与修正是双循环模型的目标与新起点。强化是指在实践者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情况,通过“红色”环形前序环节从而得到加强的过程。修正是指在实践者的人生目标存在局限性的情况下,通过“筑梦”环形前序环节,找出自己人生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相符之处,从而进行调整的过程。
三、高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社会实践双循环模型具体实施探讨
双循环模型的具体实施需要高校与社会相协同,高校组织好实践学生在校内的教育、学习过程,并与革命老区进行资源对接,协调实践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信息与帮助。下面以电子科技大学“红色筑梦延川”社会实践为例,阐述双循环模型的具体实施过程。
电子科技大学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學生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2018年学校团委特组织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专项实践活动。“红色筑梦延川”实践队前往革命老区延川县梁家河村、乾坤湾镇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红色”环形--赴梁家河思《梁家河》,听说读写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
在校期间,实践队学生通过思政课程学习了解“梁家河精神”,阅读纪实文学《梁家河》。之后赴梁家河学习参观,追寻习总书记七年知青生活的足迹,听延安大学老师讲述老区的革命故事。最后实践学生开展分享会,书写实践收获。
从思政课程的教育,到阅读《梁家河》书籍的自主学习,再到亲临梁家河的实践体验,实践者通过参观和讲座,交流之前环节的学习内容,并进一步组织研讨交流。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与感悟,接受了思想洗礼,坚定理想信念。
2.“筑梦”环形—深入农村调研,电商平台助力精准扶贫
实践队学生下村实际调研,深入田间地头,调研相关数据。在扶贫第一书记的帮助下,到地里调研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情况,遍及乾坤湾镇下辖16个行政村,抽样调研155户农户,收集数据1000余条。见表1
实践队结合当地各村没网没物流的情况下,创新电商扶贫模式。以一村一品牌为目标,对所有农产品和手工艺品进行品牌打造,在镇上搭建电商平台,建立统一窗口门户,对外进行销售,以订单驱动的方式,下单后由镇政府通知各村第一书记进行产品提供,最终实现完整电商环节。
在校期间,实践者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沟通需求和实践内容,实践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查阅文献,设计方案,采用电商助力脱贫攻坚的方式完成实践过程。离开实践地点后,继续维护电商平台,反馈具体情况,完善平台内容。实践者克服艰苦条件,克服困难,为革命老区带去价值,大学生个人价值得到实现,进一步将自己的青春梦想与中国梦结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党组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发出通知要求[N].中国教育报2017-08-19.
[2]毛素芝,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大学生对乡村创业软环境的评价[J].继续教育研究,2018(7):46-51.
[3]刘娟,高校“双合双循环”实践育人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85):52-54.
作者简介
张世霖(1995—),男,山西运城,本科,专职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沈文渊(1987—),女,汉族,重庆云阳 ,硕士研究生,科级,助教,研究方向:实践育人。
逯群峰(1994—),男,陕西延安,本科,专职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