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一、问题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有很多,并且不是个别问题,而是一个群体问题。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业、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都是农村的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1. 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隔代监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后,就把孩子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负责照管孩子的农村老人不仅年迈而且绝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难以从体力和智力上担负监管重任。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畸形心态,主要表现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没有礼貌,没有上进心,集体荣誉感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学习成绩低下,学习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刻苦精神。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学校与家庭又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學生就更加难管了。据调查了解显示:我校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5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导致少部分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部分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他人,觉得自己受歧视,甚至认为有被遗弃的感觉。
2. 学校教育和评价不当
学校的不当评价、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学校的“分数”评价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使得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于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则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学校、基层教育部门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有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的“考分”。
教师不当的学生观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较少关注。而后进生,他们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行为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对待他们,从而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教师落后的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主权。教师认为学生是白板,可任意涂抹。教师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惧感。第二,教师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学生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第三,由于师资欠缺、教师工作量大,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严重地不负责任。儿童在家得不到关爱,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3. 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
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对于人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社会教育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农村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营利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生自控力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
二是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农闲时节,“闲人”太多,致使赌博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代管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对学生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儿童本身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对自己身边的环境只有无条件适应。
二、对策建议
1. 树立大学习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兴趣并非天生就有,特别是逃学、厌学行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淡化,要萌发和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的确不容易。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大学习观,利用学校乡村少年宫,让学生明白,唱歌是学习、打球是学习、练字是学习、画画是学习,只要用心,一切皆可学习。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能够愉快的生活,轻松摘到属于自己的“苹果”。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对待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上,教师可以指导,但不可包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确立责任感和独立性,让学生学会合理利用时间和大脑,不搞疲劳战术,以质取胜。叶圣陶先生特别强调习惯的重要性,他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对学生来说,善于独立思考,能够科学利用时间,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等等,都是应当养成的良好习惯。一是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学源于思”,就是说求学问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从思维角度说,独立思考主要指思维的独立性,包括独立发现和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习中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不企望现成的答案,遇事总能问个为什么,总能运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思考,创造性去认识事物,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养成这种习惯不仅有利于搞好现在的学习,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也能为将来的学习乃至事业奠定基础。二是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这道大门通畅,信息输入就顺利;此门堵塞,信息输入就受阻。因此,听讲能力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
3. 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怀,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后进生通常受家庭离异或不和因素影响而思想偏激、行为怪癖,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应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了解其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经常开展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亲情教育为主题的少先队活动,这比关心他们的成绩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教师要用真诚、善意、实在的语言唤起他们心中的希望,使他们感觉到温暖和爱。教师既不要以“权威”自居,要耐心地指导学生,鼓励学生质疑;又要以自身的人品、才学、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为学生提供有效优质的服务。
留守儿童的出现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产生的,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时要尽量寻找其产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耽误一代人的成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