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露
摘 要:时下,认真审视高中政治课堂,我们会发现,在课堂设置情境方面还存在着很多误区。这极大地影响着课堂效率的提高。这种现状急需改变。
关键词:高中学生;思想政治;设置情境;优化策略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我们长期禁锢于某一教学模式而努力寻求改变,最终打破该模式之时,特别是作为高中政治教师的我们,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我们的高中政治课教学原来也不是一种单一的说教,它也可以有其实原本也就该有自己活泼生动的一面。的确是这样,得益于如今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手段,我们获取各种资源的途径更加丰富了。有了这种凭借,我们可以更主动、更自觉、更容易地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整合,进而创设活生生的教学情境。实践证明这能有效地改变政治课教学刻板无味的现状。那么,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情境设置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这一点谈谈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实践。
一、要讲究材料的选择和整理
创设情境离不开材料的选择。材料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的作用,是处在基础性的层面之上的。可以这么说,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所设情境开展的效果。因此,从这一点来说,选择怎样的材料,怎样去选择材料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从我们课堂上情境教学的开展情况得到一定的印证。材料选好了自己上课就有底气,就能得心应手。
教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单元后,笔者安排了一个综合探究活动。这一探究活动的主题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围绕这一主题,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
阶段一:相关资料的征采、整理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这就要求按照一定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2)明确一定的途径。具体可以通过报刊、网络等学生乐见的途径。
(3)明确问题方向。教师可以给出多个问题,让学生自由选取,但在围绕问题数量上要有底数要求。这里要说明的是,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阶段二:对选取的材料进行展示、交流
这一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当然也可以推荐学生进行展示。在学生代表作主题发言后,其他学生可以给予补充。
阶段三:畅谈内心的体验和感受
这里要说明的是,畅谈绝不是不着边际,要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在表达自己理性的分析。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教师的因势利导。比如说,对教材呈现的材料应该不要做出太多的限制性规定,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完全正常,未必非得局限于教材所涉及的观点。同时,对于学生所整理的材料,教师要有足够的了解,这样做可以有利于教师课堂上对活动主题和节奏的把控。
二、要强化学生思维素养的养成
就设置情境来说,我们一般的都侧重于追求生活化的情境。但是,具体到每一学科,比如政治课,对情境的设置是有着其特定的要求的。就政治课本身特点来说,政治学科强调对学生的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的高要求。这就对情境的设置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我们急功近利就会导致一定的片面性,而这又会产生出相应的问题来,最终会导致所选取的材料只是为了证明课本知识的句子,而不再是对知识进行探究的材料,而这就背离了我们设置情境的初衷。这样,自然而然就導致了教学的探究性不强甚至是名存实亡的情况出现。因此,我们创设情境时要着力克服这一点。
教学“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第二目,笔者设置了一个组合式探究情境。这一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举例谈一谈某一种文化形式对自己都有哪些方面的影响。这样的设计注意材料的具体性,学生有广阔的感受和解释空间,同时注重材料的可感性,学生必须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析。这样做凸显了学生个性化的经验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回归,使学生在反思当中提升自己的认识。由此可见,我们设置情境选取材料,不能被“热闹”控制,而要正视学生的思维发展的特点。
三、要突出情境设置的归一性
在情境设置时,我们还容易出现情境创设碎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数量上的求多,很多教师甚至在一节课上就设置了四五个情境。这样的做法势必会造成各个情境间的不搭界、不沾边现象。这种“多却散”的情境出现在课堂上,带来的弊端主要有:(1)打乱了课堂教学时间顺序,影响课堂教学的节奏。(2)忽东忽西的,让学生不知自己是在干什么,下一步又会做什么,这样,就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注意力。(3)就对探究本身的影响来说,探究的深度缺失,至于探究的质量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我们在设置情境时,要注意围绕一个点来做。
在现实生活当中,说到每一个事件,它们本身向来都不是以单一的状态存在的,往往的,它自身隐匿着多维性。对于这样的事物或者事件,我们将其置于一定的情境当中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也就要从多角度去认识它进而解读它。所以说,对于那些只顾照点设置情境的做法,我们要坚决予以规避。因为这样的做法,说到底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背离、相冲突。显而易见地它不利于学生紧贴生活实际解读一定的知识。
总之,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有力地证明,有效改变我们高中政治课晦涩、无味的单一说教境况的情境教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的政治课堂变得富有生气起来。为此,这需要我们冷静下来,细心地对这一教学方式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评判。
参考文献:
[1]张计兰.新课程标准适切性的两难处境[J].教育情报参考,2007(6):44.
[2]申小敏.让情境教学接地气[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43.
?誗编辑 李博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