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莉莉
【摘要】小说《活着》是围绕“为活着而活着、坚强活下去、活着就是幸福”三方面阐述人的生命意义,目前在高校中,有部分学生出现过轻生的念头,这给高校育人工作带来一定困扰。本文立足于余华的小说《活着》的生命意义,探讨余华《活着》的生命意义对高校育人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生命意义 高校育人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2-0257-01
《活着》是一部关于一个人的血泪史,余华在小说中阐述了主人公福贵“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的人生状态。福贵——一位普通的垂暮之年的老人,在一个夏日的黄昏,讲述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从他的讲述中能让人领悟到在承受苦难中坚强活着的不易,同时也能明白“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1]的生命意义。
余华《活着》的生命意义对高校育人工作的启示主要有三:一是活着就要承受苦难;二是活著就要坚强;三是活着就是幸福。
一、活着就要承受苦难
“活着”,其实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生存要求,也是中国人的一种最朴素的生存愿望。但“活着”的背后,又折射出一种对命运的自然承受,也洋溢着一种对生命的感恩之情。所以,这个最为平凡的词语,一个看起来非常直白的词语,“活着”之中常常包含了某种宽广无边的生存意味,也体现了自然生命的坚韧,具有非凡的潜在力量[2]。苦难,是生命的题中之义,承受苦难就是体验生活。“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旦夕祸福是人生中的应有之义,任何人都不可心存侥幸。福贵,也正是在这旦夕祸福间活着。
这一点,在高校育人工作中也要注意,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引入敬畏生命的主题,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活着是要承受苦难,而不是坐享其成,因为苦难是生命中的重要篇章,要学会承受。苦难越是丰厚,生活也就越丰厚。在苦难的阴影里,人应该学会在生命中面对一切非正常的劫难,并在劫难中学会如何活着。“人活着,真的不容易,我们要坚强地活下去。”这是经历“5.12”灾难后,普通的中国电信合同制员工杨志勇的感慨。当“5.12”灾难来临之时,他强忍着妻子和女儿受伤、双亲失踪、姐姐和奶奶被埋废墟的悲痛,以大局为重,心系企业,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施救,努力投身到电力抢修工作中。灾难过去后,他释然了:活着真不容易,必须坚强活下去。
二、活着就要坚强
“活着”意味着什么?活着是要坚强去承受生命中突然降临的风风雨雨,甚至是扛起所有压在身上的难以撑起的担子,在这个背后,应该是坚强。生命是脆弱无常的,然而生命的坚强在《活着》中,在福贵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福贵那漫长的回忆中,每一次亲情的凸现,都使他备受感动;而每一次亲人的死亡,都使他变得格外坚强。
福贵活着,最终靠他的坚强。福贵一个人亲手为父辈到孙辈四代人修了坟墓,从黑发人送白发人再到后来的白发人送黑发人,不管在哪个国度哪种文化背景下,都是极其痛苦的。谁能一生忍受这样近乎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痛苦?只有福贵。福贵淡定地自述中,我们看到了他的坚强,看到了苦难在他身上的化解直至最后他安然地活着。他每一次濒临绝望之际,都重新燃起希望并坚持努力活着。
在高校中,很多学生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情就想到轻生,而不是坚强活下去,相比《活着》的福贵,很多不顺心都不足一提。活着,是人的其他意义得以体现的前提。哪怕生命中难得的温情也被一次次死亡撕毁得粉碎,也要坚强地活下去。
在高校育人过程中,要引入生命教育,正如余华所说,要学会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活着就要坚强。
三、活着就是幸福
“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余华说的对,活着就是幸福,这是福贵的生命意义。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推荐学生看小说版或者电影版《活着》,学生能从《活着》中感受到崇高的生命意义和幸福,让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其实幸福就是用酸苦辣咸酝酿出来的甜,毕竟苦尽甜来,活着就是幸福。活着,就是探索生命的意义,而福贵探索到了幸福,活着就是福、就是贵、就是幸福。
《活着》带给我们有关生命的思考是深刻的。在高校育人工作,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就得思考:活着是否就是幸存?在部分学生看来,福贵的活着就是一种幸存,一种被死神放过的幸存。但文中的福贵是在讲述他一生的故事,他的语调是如此平静,甚至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对命运的超然,活着并非仅仅是幸存。
其实,在高校中,学生对现实要求得太多,一旦现实与自己理想中的反差太大时,就承受不了,就会选择逃避,甚至想到去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比如自杀。曾经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统计过,自杀在中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而在15-34岁的人群中,自杀更是成为首位死因。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连福贵都不如,许多人的生命稍纵即逝,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的例子就很多,在面对人生重大变故时,他们的生命竟轻如鸿毛一般。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苦难大抵是人生谁都要或多或少经历的,当苦难袭来时,当下的大学生应冷静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活着》中这位行将就木的老人平静地讲述自己一生的故事,有点凄惨和悲凉。但他对苦难承受的韧性到最后的坚强活着,应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传统是为别人而活,父母为孩子而活,孩子为亲人而活,当剩下我们自己时,我们为谁而活呢?此刻,我们是否和富贵一样“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初,是育人的根本[3]。高校育人工作引入生命意义的探讨不可或缺。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金婚》中,一对夫妻用50年的朝夕相处阐述了生活的艰辛。50年的风风雨雨,50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让他们在承受苦难中坚强活着,最终迎来金婚的庆典。王小波说过,一个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一切摧残。因此,活在当下的大学生不必为那些旧伤痕和昔日的痛苦而自暴自弃和消磨人生,活着是最好选择,活着就是幸福。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2]洪治纲.余华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3]赵科.高校校园文化的“生命教育”育人功能[J].学园,200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