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涛
摘 要: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新形式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微课这种新形式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针对微课的创新发展分析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课;初中生物;概念
一、微课的相关概念
微课主要是通过视频的方式将教师讲解的重点、难点记录下来的过程。微课在教育的过程中属于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教师通过微课的形式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教学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使用微课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教师的讲课内容。
二、生物教学的发展现状
1.学生在初中这个阶段首次接触生物这门学科,在适应方面以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方面肯定都存在一些的问题。生物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实验,学生从小学升入中学,在进行实验方面肯定存在不敢动手、对实验不了解等问题。
2.许多家长本能地认为生物属于学生学习的副科,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产生对生物这个学科不重视的情况,而是选择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上。
3.许多学生升入初中后存在严重的偏科问题,有的学生偏向英语、语文,而生物、数学等学科成为弱势学科。
4.学生对生物中专业性的知识不能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学生不能积极融入教师的教学氛围当中,对于枯燥的上课内容不感兴趣。
三、微课对初中生物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微课采用的模式使用一般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的时间对一个较难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这种微课的方式与传统的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讲述内容的方式相比,微课的授课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如果通过实验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明白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但如果是单纯的讲解的话,学生很难明白,也不能真正理解。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微课一般采用的是讲解重点知识的方式,微课的讲解内容更为精炼。与传统课堂教师宽泛的讲解相比,微课的授课模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一定的时间内就能让学生掌握一个重点难点知识。微课以视频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便于学生反复观看,在对某一部分问题不了解时就可以随时观看微课的讲解内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反复学习,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并应用于现实生活当中。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DNA的遗传和变异是初中教学活动中较为复杂的内容,需要学生反复练习和巩固,微课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方便,学生可以通过微课的方式使学到的知识不断得到巩固。
3.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内容
在班级内由于学生的成长速度不同,所以教师就给学生安排了不同的座位。所以在教师进行实验时距离教师近的学生更能清楚地了解实验的过程,而距离教师比较远的位置则不能清楚地看到教师的实验过程。微课采用视频的方式让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所以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实验的内容。例如,教师在对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进行实验时,在课堂上距离教师较远的学生不能清晰地看到实验的内容,但是如果我们通过微课的方式不管是什么位置的學生都能清晰地看到实验的具体内容。
4.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管是手机还是电脑,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是娱乐的工具,现在我们把这些娱乐的工具转变为学习的工具,这样的方式给学生一定的新鲜感,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处于初中这个阶段仍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时候,教师通过微课的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学生会对微课的这种方式充满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去探索新的事物。
四、微课在初中生物中的应用策略
1.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微课采用的是以5~8分钟的时间讲解课本中的重点难点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有更高的教学水平,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完成对课本重点难点的讲解。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内容的同时需要不断增加自我的知识储备,经常翻阅优秀的教学案例,并从中汲取教学经验。
2.积极与家长沟通
大多数家长认为,电脑、手机等一系列电子产品影响学生学习,应远离学生。相信有部分家长对实行微课表示不认同,认为学生运用电子产品进行学习就是在浪费时间,这些都不利于微课的推行。所以教师在课下时间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打消家长关于微课方面的顾虑,在有时间的时候可以安排学生和家长共同观看微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家长对微课的疑虑。在课下的时候经常进行家访,学生对微课的试用情况进行反馈,并针对学生的反馈在微课的教学方面进行调整。
总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被应用于教育方面。本文提出了新型的微课的教学模式,并针对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生物这门学科得不到重视、学生偏科严重、学生刚入学对生物不了解等问题提出了微课在应用方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积极与家长沟通等方面的策略。
参考文献:
王波.例谈微课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2014(4):23.
?誗编辑 温雪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