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学
【摘 要】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各种各样的学习软件、搜题软件正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很多同学正在利用这些软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减负”——很多同学对老师布置作业不加思考,直接使用这些软件扫描,抄袭答案,有时老师辛辛苦苦找的一些练习被他们用一点点的时间就“糟蹋”了,完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让很多学生家长和老师很糟心。很多家长希望孩子的作业不能用搜题软件搜作业的答案,老师也希望学生的作业能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老师在平时布置作业、试卷命制的过程中想方设法对试题进行改编。
【关键词】搜题软件;抄袭答案;知识掌握;试题改编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各种各样的学习软件、搜题软件正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有的学生能利用这些软件帮助学习,但是也有很多同学正在利用这些软件对自己的学习“减负”——很多同学对老师布置作业不加思考,直接使用这些软件扫描,抄袭答案,有时老师辛辛苦苦找的一些练习被他们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就“糟蹋”了,完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正因为这样,也倒逼着老师们在平时布置作业、试卷命制的过程中想方设法对试题进行改编,以期学生用这些软件搜不到参考答案。下面笔者就以几何图形的变换中的折叠与翻折为例,谈谈自己对试题进行小变化的一些粗浅看法。
解决非图形的折叠与翻折问题的思想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变中有不变”、方程思想、转化与化归。其中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变中有不变”是核心。根据折叠与翻折问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经验,我总结了其解题中的常见思维流程框图:
引例:如图,矩形ABCD中,AB=8,BC=6,P为AD上一点,将△ABP沿BP翻折至△EBP,PE与CD相交于点O,且OE=OD,则AP的长为_______。
这是2015年的一道中考题,考查的是折叠与翻折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研究图形变换过程中的不变量;二是研究图形变换过程中的新生成的图形。对于这种题,如果我们不加任何变动直接用原题给学生做为练习,肯定会有部分同学去抄袭答案,失去了练习作用,违背了老师的初衷。在给学生前,我们如果能稍微改变一下给题的形式,不妨改变P点的位置,使得E点恰好落在不同位置,学生就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抄袭,迫使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达到了训练目的。笔者作为如下的尝试:
改编1.如图,矩形ABCD中,AB=8,BC=6,P为AD上一点,将△ABP沿BP翻折至△EBP,点E在DC上时,则tan∠EBC=_______。
经过改编后,这是一个典型的一线三等角的模型,其考查的重点依然不变,但思考的角度发生变化:其一是运用等量代换;其二是运用解∠EBC所在的直角三角形。从等量代换的角度思考,可通过∠PED=∠EBC,问题转化到△EDP中。事实上,对于本题,直接解△BCE较为简单。通过这样的小变化,学生在做作业时,就没办法用搜题软件简单搜索答案了。
如果我们进一步改变P点的位置,让点E在ABCD的内部,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改编2.如图,矩形ABCD中,AB=8,BC=6,P为AD的中点,将△ABP沿BP翻折至△EBP,联结DE,则图中与∠APB相等的角为________。
当P为AD的中点时EP=AP,DP=AP,所以AP=EP=DP。这个结论中蕴含着丰富的结论,这个改编题只关注△PED为等腰三角形。解答时学生容易忽略∠PBC=∠APB。
改编3.如图,当P为AD中点,G为AB上任意一点(不与A、B重合),∠GPA>60 ,沿PG折叠使得A落在如图所示的点H处,联结DH,则与∠GPA相等的角為_______。
因为有∠GPA>60 ,所以与∠GPA相等的角有:∠GPH、∠PDH、∠PHD三个。我们也可以考虑当∠GPA=60 时或把∠GPA>60 去掉之后又会有什么情况。
改编4.矩形ABCD中,AB=8,BC=6,当P为AD中点,沿PB折叠使得A落在如图所示的点H处,联结DH,则DH=____。
改编5.矩形ABCD中,AB=8,BC=6,当P为AD中点,沿PB折叠使得A落在如图所示的点H处,联结DH,则cos∠PDH=______。
当然除了以上的改编,我们还可以从改变P点的位置进行改编,比如图把P放在AB上,也可以把矩形ABCD改成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其他的图形。
教师的日常教学任务非常繁重,让教师每天都编制新题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一个题目做一些小改编还是比较现实的。以上一题五变下来,一方面使学生领悟到解决几何折叠问题时,关键要抓住图形折叠前后,哪些线段、哪些角始终保持相等。提高了学生解决折叠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这样的变化、改编,使得学生很难通过搜题软件查找到现成的答案,达到学生练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赞魏.小议几何变换强大的解题功能[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5年14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