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同麟
内容摘要: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与《正统道藏》所收《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部分内容相近,后者当即据前者改造、拼结,并增加天尊名等,杂凑而成。这一组道经的共同源头则是《佛说灌顶经》卷11、卷12。另外,《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对后世道教仪式、经典、观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敦煌道经;《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佛说灌顶经》;七七斋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7)06-0121-07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ian Zun Shuo Sui Yuan Wang Sheng Zui Fu Bao Dui Ci Shuo Yu Xiu Ke Wen Miao Jing
GAO Tonglin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similar content between Tian Zun Shuo Sui Yuan Wang Sheng Zui Fu Bao Dui Ci Shuo Yu Xiu Ke Wen Miao Jing (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 enearthed in Dunhuang and Tai Shang Ci Bei Jiu You Ba Zui Chan(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 The latter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ormer. The common source of this group Taoist scriptures is the volume eleven and twelve of Fo Shuo Guan Ding Jing(佛说灌顶经). In additon, Tian Zun Shuo Sui Yuan Wang Sheng Zui Fu Bao Dui Ci Shuo Yu Xiu Ke Wen Miao Jing had a marked impact on later Taoism ceremony, classic and ideas.
Keywords: Dunhuang Taoism scriptures, Tian Zun Shuo Sui Yuan Wang Sheng Zui Fu Bao Dui Ci Shuo Yu Xiu Ke Wen Miao Jing, Tai Shang Ci Bei Jiu You Ba Zui Chan, Fo Shuo Guan Ding Jing, The Seven-days Funeral
敦煌文献中有一种佚道经《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以下简称“预修科文经”),共四件写卷:
伯2868号,首微残,卷尾残损,首题“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一卷”,起卷首,至“善女人等”,共29行。卷背为“经变画草稿”。
龙谷大学藏本539号[1]201,首尾缺,起“天尊重告太上道君”,至“而为说之”,共117行。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录编》认为该卷与伯2868号文意相关,当为同一经典[1]111。
伯2433号,首缺尾残,起“次说罪福报对品”,至二残字,共110行。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录编》指出该卷与龙谷大学藏本笔迹类似,纸幅相同,文意连续,可以直接缀合。
北敦13208E号,首缺尾残,起“尔时道君上白天尊”,至“所在之处”之“之”字,共28行。该卷内容见于伯2433号写卷。
从该经经名及残存内容看,大概可分为四部分,伯2868号全件、龙谷大学藏本539号自卷首至“各自慎之”,以及两件中间残阙的部分内容当即“随愿往生”部分,述十方净土及死后修福;自龙谷大学藏本539号“尔时天尊告道君曰”至伯2433号“预造善缘,当得解脱”,即“罪福报对”部分,述用三宝常住及一般罪过的报应;伯2433号自“尔时太上道君从座而起”至“汝之男女,依法修行”,为“预修科文”部分,述生时预先修福;余下内容则说此经功德,可称为“流通”部分{1}。
除各家目录著录外,学界尚未有对这部经书的深入研究。其实该经对中古道教仪式、思想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做初步探研,供学界参考。
一
《正统道藏》中未收此经,仅《阙经目录》中有“洞玄灵宝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须(预)修科文妙经”的记载[2]。但本经内容却大部分见于《正统道藏》的一部经书中,洞玄部威仪类所收《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以下简称“拔罪忏”)[2]90-121。
《拔罪忏》的形式与《佛名经》《太上洞玄灵宝天尊名》{2}(以下简称“天尊名”)等经书的形式非常相近,即礼拜各方天尊、真人,忏悔发愿,并以“天尊言”等形式作为开头,穿插一些经文。这些在天尊名、忏悔文后的经文便与《预修科文经》非常相近,《拔罪忏》卷一及卷五相当于《预修科文经》的“随愿往生”部分,卷二、卷三相当于“罪福报对”部分,卷四相当于“预修科文”部分,卷六、卷七为“流通”部分。
除了文字内容非常相近外,二书的神格也完全相同,均为天尊与虚皇道君、普救真人的问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普救真人在其它道经中仅仅作为顶礼祈请的对象出现,作为与天尊问答、受经的角色出现的,仅见于《拔罪忏》和《预修科文经》这两部经书。
将两部经书对读发现:(一)龙谷大学藏本的卷末与伯2433号卷首均见于《拔罪忏》卷三,且中间仅仅相隔一组天尊名,可见大渊忍尔认为两卷文字连续的判断是正确的;(二)伯2868号、龙谷大学藏本与伯2433号,这三件写卷的内容分别见于《拔罪忏》卷一至卷七,卷八至卷十“天尊言”的內容非常少,可见大渊忍尔关于这三件写卷已包含全经主要部分的判断也是正确的;(三)如前所述,这三件敦煌写卷已包含了《预修科文经》的主要部分,那么伯2868号与龙谷大学藏本中间残缺的内容可能并不太多,应该包括《拔罪忏》卷一后半部分内容。由此可见两部经书的密切关系。见以下三例:endprint
二
《预修科文经》与《拔罪忏》,究竟哪部经书的时代更早?从现存的十卷本《拔罪忏》来看,其中疑点是很多的。
首先,《拔罪忏》后三卷与前七卷差异很大。如前所述,前七卷“天尊言”的内容较多,而后三卷要少得多。前七卷“天尊言”的内容与每卷天尊名后的忏悔部分无关,而后三卷则“天尊言”后每称“如斯罪类”、“如上罪缘”等,与忏悔文相呼应,甚至有几段内容与忏悔文没有分别。另外,卷九有一段内容云:“扫洒庭宇,斋沐身心,邀请法师,建兹胜会。”这似乎更像一个道教仪式的文范,而不是经文。总之,《拔罪忏》后三卷更像是杂凑出来的内容,与前七卷关系不大。
其次,《拔罪忏》前七卷也有不少逻辑不通的地方。如卷二云:“善哉如卿所言,护持世界,能为众生方便问难,咨请诸疑,随意科数,一一具问,咸实希有。”但在上文并无人“问难”。而在《预修科文经》中,在此之前有道君曰“众等愚痴,不自晓了,惟愿天尊重为说之”一句,《拔罪忏》则予以删除,致后文不明。
再次,《拔罪忏》中显然有被通行道教思想同化的部分。在《预修科文经》中,对七七、百日最为重视,故称:“一切众生,从初终之后,一七、二七、三七之内造诸功德者,最为上法。七七日内造诸功德者,此为次法。百日之内造诸功德者,此名为下法。”至于生人预修,在初生、一岁、十岁、二十、三十、五十、百岁、百二十岁时修,修斋时节,“还从一七、二七、三七,乃至五七、七七、百日,周而复始,乃至永年”。但在《拔罪忏》中,则加入了传统道教重视的节日,如卷三称:“或八节三元、五腊十直、七元本命、岁旦庚申,是此良辰,或持斋戒,可除八难,能去千灾。”又如卷七:“或遇三元八节、甲子庚申、本命良辰、诞生吉日,皆可精严像设,罗列熏羞,赎罪于众圣之前,涤舋于积生之内。”
另外,如前所引,《预修科文经》认为初终之人当在百日之内做功德,这是因为“诸是男女,临终之后,七七之内,定其罪名,百日之中,配入五道”,百日之后再做功德便已无效。但《拔罪忏》却屡称要拔度亿曾万祖,如卷四:“七祖父母,出离地狱,升上天堂。”卷六:“当保见世安乐,过去生天,不值恶缘,皆逢善果。”卷七:“说如上因缘,礼天尊名号,即得先亡解脱,灾厄潜消,九祖升腾,父母超适。”至于后三卷,此类之文更多,如卷八:“亿曾万祖,过往亡灵,爰及己身,见存眷属,所缠殃过,请乞解纷。”这些都是受通行道教观点影响的反映。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拔罪忏》成书晚于《预修科文经》;《拔罪忏》前七卷将《预修科文经》增删改造,并添加了天尊名和忏悔文;《拔罪忏》后三卷系杂凑而成,拼凑这三卷大概主要是为了与十方净土配合,凑足十卷之数{1}。
三
《预修科文经》也并非道士的原创,从其七七斋、六道轮回等佛教观念明显可以看出它是因袭佛教经典而来,其中最重要的一种便是旧题晋帛尸梨蜜多罗译,实则可能是中土伪造的《佛说灌顶经》之卷十一《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及卷十二《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3]{2}。
首先,《预修科文经》主要是普救真人与元始天尊的问答,而《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则世尊答普广菩萨。普救、普广名称十分相近,且如前所说,“普救真人”在其它道经中极为少见,这都暗示了二者的因袭关系。
其次,《预修科文经》随愿往生的十方境界是从《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化出的。伯2868号卷尾云:“若有四辈弟子,若临终之时,及未终者,愿生东方华林境界者,其有真人,名曰静境,无极之国,慧静庄严。若临 ■ 随愿往生。”以下内容残阙,但据《拔罪忏》可推知其余九方境界的内容,即:
东南方碧霞境界,其有真人,名曰真安,无极之国,妙寂庄严。
南方梵天境界,其有真人,名曰真老,无极之国,端化庄严。
西南方耀真境界,其有真人,名曰琼光,无极之国,善救庄严。
西方金光境界,其有真人,名曰法宝,无极之国,利益庄严。
西北方妙道境界,其有真人,名曰济苦,无极之国,真仙庄严。
北方定真境界,其有真人,名曰救苦,无极之国,救度庄严。
东北方长乐境界,其有真人,名曰妙音,无极之国,周帀庄严。
上方玄都境界,其有真人,名曰妙行,无极之国,紫霄庄严。
下方水运丹界,其有真人,名曰太极,无极之国,净土庄严{1}。
《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说东方云:“若四辈弟子,若临终时,若未终者,愿生东方香林剎者,其佛号曰入精进菩萨,无央数国土庄严。若人临终之日,愿生彼者,随愿往生。”《预修科文经》正与此完全一致。《随愿往生十方凈土经》其余九方国土云:
愿生东南方金林剎者,其佛号曰尽精进菩萨,无央数国土庄严。
愿生南方乐林剎者,其佛号曰不舍乐菩萨,无央数国土庄严。
愿生西南方宝林剎者,其号号曰上精进菩萨,无央数国土庄严。
愿生西方华林剎者,其佛号曰习精进菩萨,无央数国土庄严。
愿生西北方金刚剎者,其佛号曰一乘度菩萨,无央数国土庄严。
愿生北方道林剎者,其佛号曰行精进菩萨,无央数国土庄严。
愿生东北方青莲剎者,其佛号曰悲精进菩萨,无央数国土庄严。
愿生下方水精剎者,其佛号曰净命精进菩萨,无央数国土庄严。
愿生上方欲林剎者,其佛号曰至诚精进菩萨,无央数国土庄严。
《拔罪忏》的十方境界在文字形式、方位次序等方面都与此非常相近,显然是从此化出{2}。
再次,《预修科文经》七七斋、预修等观念,甚至罪福报对的内容,都与《佛说灌顶经》的两卷相关。请比较以下语句:
《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
若人临终未终之日,当为烧香、然灯、续明,于塔寺中表剎之上,悬命过幡,转读尊经,竟三七日。
《预修科文经》:endprint
汝等过去亡者男女,及以见存因缘眷属,为其亡人,临终之后,一七、二七、三七,乃至七七日内,即造缯幡廿一口,青黄碧绿,各长七尺;于家宅中,建立道场,请诸尊象,并诸幡盖,及以法师;见在男女、香火知识,齐同劝助,为此亡人,多少任力;重造经象,及以布施出家法身;三日三夜,或七日七夜,转经行道。
《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
若四辈男女善解法戒,知身如幻,精勤修习,行菩提道,未终之时,逆修三七,然灯续明,悬缯旛盖,请召众僧,转读尊经,修诸福业,得福多不?
《预修科文经》:
诸是男女,初出父母胞胎以后,至一岁……百廿岁,必欲预修,还从一七、二七、三七,乃至五七、七七、百日,周而复始,乃至永年,所造功德,还依次第而作。第一造象,第二造经,次即造卌九尺长幡,设卌九人斋食,安置道场,请诸尊象,并及法师、香火知识。
《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
若已定者,奏上阎罗……录其精神,在彼王所,或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七七日,名籍定者,放其精神,还其身中。
《预修科文经》:
诸是男女,临终之后,七七之内,定其罪名,百日之中,配入五道。
《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
或煞无道,偷窃他人财宝,欺诈妄语,淫他妇女,饮酒斗乱,两舌恶口,骂詈毁人,犯戒为恶,复祠祀鬼神。有如是过罪,当堕地狱中,若当屠割,若抱铜柱,若卧铁床,若铁钩出舌,若洋铜灌口者。
《预修科文经》:
铁床铜柱,燋筋碎骨,以报邪淫之罪。寒冰雪山,分烈(裂)形体,以报劫盗之愆。吞火拔舌,融铜灌口,以报舌端之咎。
上面选取的对比内容,语意都非常接近,从中可以看出二者的传承关系。实际上,七七斋以及生时预修的观念,最早可能就是产生于《佛说灌顶经》{1}。
然而《佛说灌顶经》所说以三七斋为主,稍微涉及一点与七七斋相关的内容,而《预修科文经》则除七七外又提到了百日和周年。这一改造的思想来源显然是以《十王经》等为代表的十王信仰,以及当时民众中流行的七七、百日、周年、三年设斋的习俗{2}。至于《预修科文经》“罪福报对”部分,则显然与《梵网经》为代表的佛戒相关,并且掺杂了《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等灵宝类道经的报应观念。
总之,《预修科文经》是以《佛说灌顶经》第十一、第十二两卷内容为基础,糅合佛教、道教各种相关观念而成。
四
《佛说灌顶经》、《十王经》等经典奠定了理论基础,佛教七七斋逐渐流行起来。从敦煌出土的大量佛教斋会文范中可以看出当时佛教七七斋的流行程度{3}。大概南北朝晚期至唐初的道教信徒逐渐将这种民俗纳入到道教理论框架当中。除《预修科文经》外,还有不少相近时期的道经都引入了七七斋。如:
伯3371号《太玄真一本际经》卷一:
若有终亡,三日、七日,乃至七七,家人同学,为其烧香,诵念是经,即得开度,魂升南宫,不入三徒,还生善道。
京都252号《太上业报因缘经》卷第八《生神品十九》:
是故亡人从初亡、一七、二七乃至七七、百日,家人当须开度,令生善处,得见世安乐,最为第一。即初亡一日,造救苦天尊一区,写此经一部,造灵旛一口,然灯七巵。至二日,造天尊二区,写经二部,造旛二口,然灯二七巵。计七日,造像七区,写经七部,造旛七口,然灯四十九巵。计日加之,至百日,造像百区,造经百部,及转经百遍,造旛百口,然灯七百巵也。虽则百千万亿经像、旛灯,要以七数之。若贫穷之人,随其分力,皆就七七、百日也。
伯2348号《天尊为一切众生说三途五苦存亡往生救苦拔出地狱妙经》:
汝等欲救过去亡人,当欲舍寿之时,诸方不见(觅)师,为亡人宣戒忏悔,即为转读路上圹所,请师为亡人烧香叹忏,舍资亡人,及以男女缘身之资,回将布施,得福最深。至七七、百日,割减造经及像,斋戒,燃卌九灯,造卌九尺缯幡,悬在苌(长)干(竿)。若不得办,即造小幡七口(尺),造灵宝及五苦之经,读诵,昼夜七遍。亡人七七之内,定其罪名;百日之中,配入五道。
这些经典语意相近,所记仪式的形式也相近,可见他们是同源的,源头即佛教的经典和仪式{4}。
《预修科文经》与前面引的几种道经相比,却有特殊的优势,那便是更贴近具体的斋会仪式。伯3282号、斯6841号、北敦15636号、伯2455号四件写卷记录了灵宝自然斋仪宿启仪的主要形式,并记载了行道仪的具体节目。据该经,在行道仪中,出官启事、三上愿后需十方礼、十方忏,而《预修科文经》开始便记有十方境界及十方真人之名;在宿启仪中需读经、说戒,而《预修科文經》的“罪福报对”部分恰恰可以作为说戒的内容。而“随愿往生”和“预修科文”两部分所记的仪式细节,正可以做具体斋会的指南。
正因有此优势,《预修科文经》虽今已佚,但它对后世道教仪式和经典的发展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拔罪忏》将《预修科文经》拆解,并补充天尊名、忏悔文等,形成“佛名经”一类的经典。而“佛名经”类的经典本来就是与斋会仪式高度相关。
《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所收的《太上洞玄灵宝转神度命经》[2]143,主要内容即随愿往生十方净土,似乎应与《预修科文经》的十方境界相关。《太上洞玄灵宝转神度命经》于每方称“众等志心归命某方救苦无上慈尊”,似乎也可以为前文所论十方境界与十方礼相关做旁证。
《正统道藏》洞玄部威类仪又收有《黄箓斋十天尊仪》[2]740,载太上道君说十方境界、十方真人,并每方有一颂文。这十方境界、十方真人与《预修科文经》一致,恐怕就是根据该经所做。而这十篇颂文应该是黄箓斋十方颂时所用的。
旧题吕元素《道门定制》卷六载有“随愿往生醮”,注云“十方天尊、真人为主”,卷九又载“随愿往生道场奏状”,其第三状的十境界十真人亦与《预修科文经》同[2]714,715。那么这所谓“随愿往生醮”很可能便是依据《预修科文经》造作出来的。endprint
《正统道藏》洞玄部威类仪所收《黄箓九幽醮无碍夜斋次第仪》在第二日清旦行礼时,于一般道教斋仪礼十方的位置“举十真礼”,所礼敬的正是《预修科文经》中的十方境界、十方真人[2]752{1}。但该仪礼敬十方真人后“愿普救亡魂,永出三途苦”,这与《预修科文经》引入十方真人的本意已相差很远。
除了对后世道教仪式的影响之外,从佛教那里引入的往生净土的观念对主张长生久视或魂飞南宫的道教也是不小的冲击。早期道教文獻中并没有往生净土的观念,更没有祈请往生净土的仪式。早期上清经主要是通过存思、咒念等方式成仙,早期灵宝经也多是通过修功德而致神仙,如伯2461号《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若在一转,而得精进,心不懈退,作诸功德,长斋苦行,晨夕不惓,即得飞仙。于此而进,超凌三界,为上清真人。”有些古灵宝经虽已有轮回思想,认为死后可以魂神升天,但与往生净土的观念还是有明显差别的。如伯2730号《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身清心当,行合神明,后死魂升,南宫受书,为四极明公,或为善爽之神。”伯2256号{2}云“第七威仪……凡有六条”,即金录斋、黄录斋、明真斋、三元斋、八节斋和自然斋,并没有与亡灵随愿往生相关的内容。据该卷下文“宋法师于陆先生所述后”云云,则此说可能是陆修静之说。那么在陆修静的时代,这种祈请亡灵往生极乐的道教仪式应该尚未形成。
在南北朝后期道经中,往生净土的观念大量涌现,如伯2383号《太上洞玄灵宝净土生神经》:“若当来男女,临终之时,先当忏悔一生已来无量重罪,次为受诫,设斋行道,造像写经,及诸功德,布施常住,供养出家,各随分力,唯多为佳。闭眼之日,即生浄土,不入三途。”该经之后便详细描绘了十方净土的盛况。又如伯2348号《天尊为一切众生说三途五苦存亡往生救苦拔出地狱妙经》:“一切存亡,闻我说此经者,当修福德,随愿往生。”伯3371号《太玄真一本际经》卷一:“若复读诵此经,依经修行,昼夜不懈,是人所在之处,自然安乐,随所往生,得居净土。”通过这一类经典的合力影响,往生净土的观念最终在道教中确立下来。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太上洞玄灵宝天尊名》一经。前文已提到,该经与《拔罪忏》形式相近,而在该经中便有如下内容:“我今为汝分别解说十方诸天尊名字,至心礼拜忏悔,灭无量罪,生无量福,即得往生诸天极乐世界。”这也是通过朝礼十方诸天尊并礼拜忏悔的仪式而往生净土,这与《预修科文经》以及其后随愿往生十方净土仪式也高度相关。
结 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是以《佛说灌顶经》第十一、十二卷为基础,杂糅多种佛教、道教经典和观念而成的道经。
二、《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前七卷系拆解《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并配以天尊名、忏悔文而成,后三卷则为杂凑出的文字。
三、《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将佛教的七七斋、预修、往生净土等观念纳入道教的范围,并对后来的道教经典和仪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大渊忍尔.敦煌道经图录编[M].东京:福武书店,1979:201.
[2]道藏[M].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504.
[3]佛说灌顶经.中华大藏经:第1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7:304-3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