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宇
(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医院,辽宁 朝阳 122000)
甲状腺结节属于临床十分常见的甲状腺疾病类型,其具体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女性患者的发病率高于男性,且头颈部甲状腺结节的阳性率较高,多采用高分辨率B超确诊,并以手术方法加以治疗,但临床实践发现[1],传统甲状腺手术不仅容易造成较大创伤,且伤口外观美容效果不理想。近年来改良小切口手术的发展与应用成为了广大患者的理想选择。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73例甲状腺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73例甲状腺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甲组(37例)和乙组(36例)。甲组男15例,女22例,患者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40.3±4.8)岁;包块病程7 d~2年,平均(5.3±1.4)个月。其中单发结节24例,多发结节13例。乙组男12例,女24例,患者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42.6±4.7)岁;包块病程5 d~2年,平均(5.6±1.2)个月。其中单发结节20例,多发结节16例。2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存在比较价值。
1.2 方法。甲组行改良小切口手术:手术切口选在于锁骨上1~2 cm处平行位置,长度控制在4~6 cm,将表皮切开后使用电刀进行切割分离,对皮瓣进行游离,自上缘开始直至甲状软骨位置,略微游离下缘皮瓣即可,钝锐结合分离甲状腺真假包膜,并使其向甲状腺外侧和上下级进行分离,充分分离腺体前面、外侧、上、下面。提起良性肿瘤后,采用7号线大圆针进行贯穿缝合处理,将甲状腺韧带切断后并进行充分游离处理,切除包块。术中合理控制甲状腺组织切除量,以免对喉返神经造成损伤。采用0号丝线对颈深筋膜和颈阔肌进行间断缝合,确认无渗血点后于皮内将切口缝合,无需放置引流管。
乙组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予以颈从阻滞麻醉,于颈前弧形区域做横向手术切口,以甲状腺腺瘤具体大小为依据使手术切口适当延长,采用高频电刀在颈阔肌间和颈前筋膜处对皮瓣进行游离,切开处理颈白线部位并面向两侧进行同步牵拉处理,充分暴露甲状腺腺瘤和颈前肌,待确定甲状腺腺瘤合理切除范围后将其切除即可。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切口的具体长度,同时在患者康复出院时对其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22.0统计分析所有有关数据,涉及到的观察指标以(±s)描述,予以t检验,α=0.05作为数据的检验标准,P<0.05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甲组手术时间为(86.4±19.6)min,术中出血量为(19.9±8.6)mL,手术切口为(4.9±0.6)cm,住院时间为(4.3±0.8)d;乙组手术时间为(110.5±21.7)min,术中出血量为(31.9±11.1)mL,手术切口为(8.7±1.1)cm,住院时间为(5.9±1.1)d,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切口比较上,甲组优于乙组,组间出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824、5.1716、18.3908、7.1217,P值均为0.0000)。
甲状腺腺瘤是临床多发病,其主要指的是包膜完整、存在滤泡分化、无包膜和脉管浸润的一类良性肿瘤,其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且相关调查资料显示,该病的患病数量在近年来明显增多[2]。
手术是临床针对此病的最佳选择,但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因为需要对颈肌群进行横断处理,导致机体损伤进一步加大,但改良小切口手术则无需对颈前肌群进行横断处理,而是自颈白线开始,直到甲状腺部位,可显著减小机体损伤[3]。传统手术方式会切断颈阔肌、颈前肌,粘连发生率较高,容易导致颈前疼痛、吞咽困难等不适感,改良小切口手术则对颈前肌肉运动不会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术后无需放置引流管,可缩短颈部自由活动恢复时间[4]。此外,其还具有安全性高、见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深受主治医师和患者的认可与青睐。
在本组实验中,甲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住院时间与乙组比较上,组间差异明显(P<0.05)。由此得到如下体会,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甲状腺瘤切除术,临床可将其作为理想手术方法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雒红军.改良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2014,34(10):65-66.
[2] 沈晓波.改良小切口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疗效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4,07(7):1076-1077.
[3] 曾新忠.比较改良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效果[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3(12):60.
[4] 王华龙,王鸿波,王新民等.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32例甲状腺瘤的疗效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21(9):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