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帮扶奶农降本增效 协同产业链共同发展

2018-01-20 22:26牧言
中国畜牧业 2018年11期
关键词:奶农李刚粗饲料

文│牧言

5月上旬,正值春夏之交,田野里万物生长。天津津澳牧业的苜蓿地弥望着油油绿意,大片的苜蓿渐渐绽开紫花。苜蓿,是喂养奶牛的上等粗饲料。

在津澳牧业,1200多头奶牛每天要吃掉成吨的苜蓿,在之前这些苜蓿都从美国进口。进口苜蓿采用烘干工艺,保留了充足养分,但价格十分昂贵。津澳牧场场长李刚说,“养牛成本里,粗饲料占了很大一块,以前光买苜蓿就要花不少钱,牧场经营压力很大。”但从去年开始,李刚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这多亏了伊利‘降本增效’项目的帮助”,李刚说。

用心良苦,为奶农降本增效探路

“厚度优于速度、行业繁荣胜于个体辉煌、社会价值大于商业财富”。作为中国乳业的龙头企业,伊利深明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在发展中帮助、带动包括奶农在内的合作伙伴共同发展。2016年,伊利启动“降本增效”项目,通过各种途径缓解合作牧场的经营压力。

伊利液态奶事业部原奶业务区廊坊地区的片区经理陈贵,走访区域内多家合作牧场,调研养殖成本。经过综合考量,他认为牧场自己种植苜蓿等粗饲料,储备全株青贮,是降本增效的一条路子。陈贵算了笔账,“进口苜蓿每吨大概2700元,但经过核算,如果自种苜蓿每吨只需700元,饲养成本将大大降低。”账是这么算,但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检验。伊利选定武清地区来做粗饲料本土化的试点,但在最初却没人愿意尝试。

对于自种苜蓿,李刚也曾心存犹疑。他伸出两个指头说,“我们主要有两个顾虑。第一,自种苜蓿能不能达到进口苜蓿一样的效果,喂牛之后奶牛的产奶量会不会降,牛奶品质会不会出问题,我们心里没底;第二,一下子要储备两三千吨苜蓿,把钱都砸进去,万一效果不好,资金也成问题。”李刚的顾虑,在奶农中普遍存在。

对于李刚的两个顾虑,伊利则分别给了两颗“定心丸”。一方面,在苜蓿种植、收储过程中,伊利的技术人员将给予全程指导,给奶农做老师。进口苜蓿和自种苜蓿相比,主要是后期加工的差别,进口苜蓿采用烘干工艺,自种苜蓿则采用青贮技术。事实上,只要把握好收割时间、收割长度,严格按照青贮制作流程,自种苜蓿完全能达到进口苜蓿的品质,但奶农缺乏这方面的经验,需要技术扶持。另一方面,为解决奶农的融资问题,伊利探索出产业链金融模式,推出“青贮保”等,专门为牧场等合作伙伴提供融资担保,帮助解决他们的融资难题。

初试成功,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经过伊利方面的沟通交流,李刚吃下定心丸,在区域内第一个拿定主意,决定尝试自种苜蓿。在伊利的协调帮助下,很快落实了种植土地,确定了种植品种、种植时间。种子播下去,长出青苗,渐渐拔高,当苜蓿开出15%~20%的花时,就到了收割的最佳时间。伊利的技术员来到田间地头,对收贮过程进行现场指导。一株株的苜蓿被放倒,进行露天晾晒,技术员现场采集样本,进行烘干实验,当干物质达到40%以上时,进口的克拉斯收割机切割成合适长度,然后按照伊利的青贮制作流程进行封窖发酵,为奶牛烹饪粗饲料。但这种饲料到底合不合奶牛的胃口,李刚依然悬着心。

当制作好的苜蓿撒到食槽,李刚稍稍放下心,他看到奶牛们吃得津津有味,没有任何应激反应。经过伊利奶科院的研究人员检测,牛奶的产量和品质没有丝毫影响。李刚掰着手指头一算,喂自种苜蓿每天每头牛的饲料成本,从之前的63元降到现在的57元,仅此一项牧场每年就省下100多万元。他欣喜地说,“自种的粗饲料不比进口的差,这一点已经得到证明,我已经完全没顾虑。在资金方面,伊利也给了充足的支持,这一点我也没有后顾之忧,去年我们通过‘青贮保’就获得200万的贷款。”尝到甜头的李刚,在牧场周围承包了1700亩土地进行苜蓿种植,目前自种苜蓿已经完全替代了之前的进口苜蓿。不仅如此,李刚明年还计划按照伊利的建议种植燕麦。

多重举措,帮助奶农降本增效

津澳牧场的成功尝试,起到现身说法的作用,附近的合作牧场纷纷前来取经,在伊利的帮助下进行苜蓿等粗饲料的本土化种植。2017年新建的津海牧场,一开始就使用自种的全株苜蓿,每年节约成本多达150多万元。伊利以推动粗饲料本土化种植为重点的“降本增效”项目在区域内迅速推广开来。陈贵介绍说,“现在我们片区已经有14个牧场在自种苜蓿,我们还开发了压块玉米秸秆、莜麦秸秆等其他两种粗饲料,试点推广率很高,切实帮助奶农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粗饲料的本土种植解决了饲料问题,但如果饲喂方式不当,同样会造成成本的增加。在伊利的推动下,包括津海牧业在内的合作牧场导入SOP模式,对牧场进行标准化管理。其中的精准饲喂TMR监控系统,能够有效控制饲料的装卸精准度,避免饲料多装、漏装、错装,从而降低养殖成本,保证奶牛既吃得好,又不浪费。李刚说,“这套系统,每年也给我们省下不少钱。”伊利的SOP系统覆盖牧场管理的方方面面。5月的天气渐渐变热,在津澳牧场的牛舍里,装着一扇扇冷风机,当温度上升到一定高度就会自动运转,为奶牛带来清凉。奶牛的卧具则是经过干湿分离、发酵处理过的牛粪,相比沙床来说既松软舒适又节约成本,在SOP系统的管理下回填卧床的牛粪定时更换清理。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奶牛的单产量得到提升,增加了效益。陈贵介绍说,“推广SOP管理系统,建立现代化的标准牧场,也是伊利帮助奶农降本增效的重要举措。”

四个联结,体现龙头乳企担当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曾强调,“要探索一些好办法,帮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利润效益,真正同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作为中国乳业的龙头,伊利积极落实习总书记的嘱托,探索帮扶农牧民的新路子。

针对“技术弱、融资难、风险大、转型慢”这些农牧民普遍遇到的问题。伊利创建了包含技术联结、风险联结、金融联结、产业联结的“四个联结”机制。以技术联结帮助奶农提高养殖技术,以风险联结帮助奶农抵御市场风险,以金融联结帮助奶农解决资金问题,以产业联结帮助奶农转型升级。通过与奶农之间建立起“服务协作型”的利益联结模式,伊利帮助许许多多的“李刚”们搬开发展之路上的绊脚石。“降本增效”项目就是加强利益联结,帮助农牧民发展的生动实践,赢得农牧民的认可与信任。看着牛舍里初生的牛犊,李刚说:“这么多年,我们的牧场越来越大,牛越来越多,这些离不开伊利的帮助,伊利很有担当。”

五月的阳光遍洒津澳牧场,牧场之外的地里苜蓿快要过膝。来牧场巡访的陈贵望着苜蓿地,叮嘱李刚说,“今年头茬的苜蓿就要收割了,你们要做好准备。”满眼望去,是一片希望的田野。(更多资讯,请关注www.cav.net.cn)

相关链接

《2017伊利集团社会责任报告》发布

日前,《2017伊利集团社会责任报告》已正式发布,这是伊利将“健康中国社会责任体系”全面升级为“共享健康可持续发展体系”后的首份社会责任报告。

报告针对重点领域,多重维度详细阐述了伊利社会责任理念及未来发展战略,同时用实际数据和案例,展现了推动企业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诠释了“可持续的能力,代表了企业的未来领导力”的可持续发展观。

一、对标国际,体系升级

2017年,伊利深度对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2030,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进行了全新升级,构筑为面向未来的“共享健康可持续发展体系”,英文翻译为“World Integrally Sharing Health”简称“WISH”体系,意为“美好生活”,代表着“让世界共享健康”的梦想,也代表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二、责任在肩,共利共赢

作为连续位居全球乳业8强,蝉联亚洲乳业第一的龙头企业,伊利始终坚守“伊利即品质”的企业信条,通过全面建设和维护质量管理体系与风险防控体系,推进能源环保管理,打造从基础研发到技术升级再到产品开发的三级研发平台,加强企业内部的质量与创新管控。在提供高品质产品的同时,积极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大众的营养与健康福祉。此外,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伊利始终帮助合作伙伴,带动了全产业链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环保,中国“惟一”

作为中国第一家、也是惟一一家签署联合国《企业与生物多样性承诺书》的中国企业,伊利注重、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永续发展的机遇。多年来,伊利以独特的视角洞察环境问题,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取得长足的进展,全力履行自己对于环境发展的承诺。

基于 “绿色产业链”战略,伊利强调产业链条上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不但自己采用清洁的生产工艺,还将环保理念传递给整个产业链,从制度上提出明确要求,优先选用注重环境保护的供应商。凭借绿色产业链发展模式,伊利连续五届获得“国际碳金奖”,并被联合国和专业性国际组织评定为“以低碳理念履行社会价值的最佳表现者”。

四、投身公益,精准担当

在实践中,伊利探索出“行业精准发力”和“营养精准聚焦”两大经验。针对精准扶贫事业,结合企业核心业务优势,持续探索可持续的扶贫模式,力求建立扶贫脱困的长效机制。

“厚度优于速度、行业繁荣胜于个体辉煌、社会价值大于商业财富。”要实现“让世界共享健康”的梦想,企业必须要成为胸怀宽广的责任主体,在成长发展的同时,企业的责任和担当也要成长、发展,面对消费者和投资者、员工和合作伙伴、行业与社会、国家和全世界,伊利都将继续深入实践,不断创造美好。

猜你喜欢
奶农李刚粗饲料
如何降低乌骨羊养殖成本?
The Channel Tunnel
李刚作品
绒山羊怎样合理搭配饲喂粗饲料
绒山羊怎样合理搭配饲喂粗饲料
粗饲料分级指数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应用
抗议
我又没有一千万
喷奶粉
你捡到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