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麟 ,陶 昊 ,高 飞 ,宁险峰 ,闫博民
(1.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青岛 266600; 2.山东省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山东 青岛 266600)
围术期合理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能增强宿主防御机制,在细菌入侵时减少细菌接种量,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会导致细菌耐药和药品不良反应不断增加[1]。临床用药路径是新医改形势下纠正不合理用药的一剂“猛药”,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等指标的控制均有积极作用。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是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2]。某医院以PDCA循环为管理工具,分步骤地推行临床用药路径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本文中所述临床用药路径仅限于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用药路径。临床用药路径涉及院区所有外科科室,需要临床医师、药师、护理人员密切配合。因此,需院区分管院领导牵头组织业务部、药学部、医院感染管理部等职能部门与临床科室医护负责人开展多次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确定以某一外科科室为突破口,待运行成熟后向院区全面推广的总体工作方案。业务部作为总体负责部门,运用甘特图统筹规划临床用药路径实施,出台《某院区外科科室抗菌药物临床药径管理的规定(试行)》,从制度层面指导部门与临床科室的行为,以保障临床用药路径的实施。
院区副院长、相关职能部门与试点科室人员参加临床用药路径试点推进会,会上对推行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达成共识。其实施贯穿手术全过程,患者教育、病情评估、管路管理及术前备皮、手卫生等院内感染防控环节必须配套跟上。临床药师负责科室培训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业务部加强科室监管和考核。职能部门与临床科室密切配合,对试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不断完善科室临床用药路径流程图。
临床用药路径试运行1月余,业务部组织相关部门和科室召开试点科室反馈会。试点科室结合科室工作实际汇报职能部门督导情况,临床用药路径实施前后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药占比、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等指标数据的变化,充分展现自开展临床用药路径以来取得的突出成效。药学部详细点评科室未入路径病历,并从抗菌药物用法、用量,用药种类选择等方面进行专项培训,为纠正不规范用药,提高试点科室临床用药路径执行率打下坚实基础。
为保障院区全面开展临床用药路径工作,业务部门协助各科室与药学部对应的人员查阅大量文献,经过4~6次修订,最终呈现出具有科室特色、前瞻性、指导性、规范性和可行性的用药路径。修订完毕后,药学部实行分层次、分科室走访培训,确保人人知晓。经过前期充分准备,在试点科室运行临床用药路径2个月后,院区全面启动。另外,为促进临床更快、更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业务部门邀请执行较好的科室作经验分享。
全面推行之初,各科室执行情况不一。为进一步提高执行率,院区选拔各外科科室质控员(医师)、监管员(护士),负责每日质控和监管临床用药情况。建立微信群,及时发布相关政策与通知,共享质控信息,将院区、科室医护人员拧成一股绳,有效保障实施。
院区药师分成9个工作组与9个外科科室,结成对子,负责协助科室修订临床用药路径,对科室进行培训、病例点评和审核等。临床如遇需更换抗生素等特殊情况,也应请对应的临床药师会诊,帮助指导用药。临床用药路径将临床药师与临床医师紧密结合,更好地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药学部每周从出院病例中,筛选出符合病例进行分析点评,统计临床用药路径执行率。业务部门每周将点评结果通过OA系统或微信群进行点对点反馈,每月对执行率低于90%的科室、质控员、监管员进行绩效扣罚并通报。各科室根据反馈信息和职能部门日常的现场督导反馈认真分析和整改。
从临床用药路径全面实施开始截至12月底,院区执行率不断上升,由原来的45.20%提高至96.23%;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8.41%,使用强度为37.47,分别比目标值降低了 21.59%,2.53。Ⅰ类切口预防用药比例为 29.09%,比目标值降低了0.91%。回顾整个实施过程,虽取得较好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PDCA再循环解决。
综上所述,应用PDCA循环管理建立的临床用药路径是以循证医学为标准,采用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的模式,有效提高了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率,进而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3-4],是医院开展用药路径的良好探索,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医疗服务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