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肝肠胞虫(EHP)流行病学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2018-01-20 01:08薛淑霞马文婷霍文慧
中国动物检疫 2018年2期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孢子

许 杰,邓 威,李 军,薛淑霞,马文婷,霍文慧

(天津市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 300221)

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2009年首次在泰国生长缓慢的养殖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中被分离而命名[1],是一种高传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孢子虫,近年来在泰国、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等主要对虾养殖国家中流行,主要感染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和斑节对虾等养殖虾类,可导致对虾生长极其缓慢或停滞,是影响全球对虾养殖生产的重要疾病之一[2]。

自2013年以来,我国沿海对虾养殖主产区先后发现有EHP流行,且检出率有增加趋势。2015年辽宁省营口市、盘锦市的对虾EHP检出率达34.6%[3];粤西地区87份凡纳滨养殖对虾样品的EHP检出率为41.38%[4];2015年浙江省舟山市大棚养殖的凡纳滨对虾普遍出现生长缓慢、养殖成功率低等现象,采集的270份病虾样本中,EHP检出率高达85.19%[5]。本文就该病的流行病学及检测技术等做一概述,以期为对虾养殖病害防控提供技术参考。

1 分类地位及特性

微孢子虫种类繁多,广泛寄生于节肢动物和鱼类体内。由孢子形成的单细胞寄生虫,其孢子呈梨形、椭圆形、茄形等,孢子长2~10 µm。微孢子虫主要寄生于对虾的肌肉和肝胰腺内,有时也寄生在心脏、胃、肠、鳃等处,感染严重时可引起病虾死亡,甚至大批死亡[6]。早期发现寄生于对虾体内的微孢子虫属于微粒子虫属(Ameson)、八孢子虫属(Agmasoma)和匹里虫属(Pleistophora)[3]。Han等[7]发现一种可感染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和沙特阿拉伯地区白对虾和斑节对虾的新微孢子虫(Perezia sp.),在对虾肌肉、肝胰腺、鳃、心脏和淋巴器官组织中有细胞质内含物和成熟孢子,受感染虾的尾部呈现不透明或白色。在对虾疾病中,微孢子虫病是由原生动物所引起的对虾病害中较为严重的一种。

EHP隶属于微孢子虫目(Microsporidia)、微孢子虫科(Nosematidae)、肠胞虫属(Enterocytozoon),是一种个体较小的微孢子虫,可在对虾细胞内形成对自身起保护作用的孢原质。EHP从早期孢子的孢原质到成熟孢子都在宿主细胞的细胞质中生长发育。多核的孢子孢原质表面有许多液泡,在早期的孢原质发育过程中发生了孢原质细胞核二分裂,在孢原质中形成了大量前孢子细胞。在孢原质表面形成早期孢子之前,孢原质在细胞质中形成电子致密盘和极管的前体。成熟孢子呈椭圆形,大小0.7 μm×1.1 μm,包含1个细胞核、5~6圈极丝、1个后液泡、1个附着在极丝上的固着盘,以及厚的高电子密度胞壁。胞壁由原生质膜、低电子密度孢子内壁(10 nm)和高电子密度孢子外壁(2 nm)组成[1]。

2 感染宿主和传播途径

对虾多通过捕食被微孢子虫寄生的其他动物而感染,所以微孢子虫常在野生对虾中发生,如褐对虾(Penaeus agtecus)和白对虾(Penaeus setiferus)等[8-9]。我国在养殖的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凡纳滨对虾、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中也检出了EHP[10]。

EHP的传播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垂直传播,即通过亲虾传播给子代;另一种是水平传播,经口摄食寄生EHP的鲜活饵料、病虾、死虾或环境中的孢子体而感染[11]。EHP感染对虾后,先在肝胰腺细胞内形成孢原质,待孢子成熟后,再通过对虾消化道排出体外,然后散于水体并附着于藻类、碎屑、饲料表面,以及池壁和底泥环境中,成为健康对虾的潜在威胁。通过肌肉注射、口服、与EHP阳性虾同池饲养等途径,对健康虾进行EHP感染试验[12],发现该寄生虫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可通过多途径传播,能在虾的消化器官细胞内大量繁殖,吸收营养,从而影响肝胰腺和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使被寄生的虾类生长发育受阻碍,严重时可导致其生长停止。

3 症状及病理变化

对虾感染EHP后不表现出明显的疾病症状,摄食正常,肠胃充满食物,不出现大批死亡,严重时肠道发炎,肝胰腺萎缩、发软,颜色变深,个别病虾可排白便。发病对虾生长速度缓慢或停滞,但个体差异大,50%~60%的对虾体重停滞在4~5 g,直至养殖周期结束[5]。天津、浙江和山东等地的研究表明:同样大小的凡纳滨对虾,EHP阳性群的平均体重比阴性群低30%;EHP阳性群中的凡纳滨对虾体长和体重变异系数分别是阴性群的(2.39±0.93)和(2.05±0.86)倍,表现为阳性群个体大小不均匀;EHP阳性群体重偏差率是阴性群的2.34~3.45倍;体长相同时,EHP阳性虾的体重波动变大[13]。2014—2015年刘珍等[10]对江苏、海南、山东等地的凡纳滨对虾进行检测发现:EHP的载量指数与对虾生长速率呈负相关;肝胰腺中的EHP载量在103copies/(ng HpDNA)数量级或EHP载量指数在3以上时,对虾生长明显变慢,代表了较高的风险水平。

剖检浙江省感染EHP凡纳滨对虾的鳃丝和肌肉组织,未见明显病理变化,但发现肝胰腺组织病变严重,肝胰腺腔体变小或消失,细胞肿大,膜结构模糊;肝胰腺上皮细胞肿大,界线模糊,细胞核坏死、消失;肝胰腺上皮细胞出现局灶性坏死或脱落;在病虾肝胰腺中可观察到EHP的孢子颗粒,大小为(1.3±0.2)μm×(0.8±0.2)μm;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有嗜碱性的孢原质和不同发育阶段的孢子[5]。Kathy等[12]研究发现:EHP寄生在虾肠细胞内时,可引起肠壁发炎;印度尼西亚患白便综合征(White feces syndrome,WFS)的凡纳滨对虾甲壳松弛,后肠呈白色;在对虾白色粪便中检测出密集的EHP孢子和数量较少的杆状细菌;感染EHP的对虾可伴有败血性肝胰腺坏死(SHPN),中肠上皮细胞也可被EHP感染,因此EHP感染的组织类型较多。

试验表明,感染EHP病虾血淋巴中的总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等反映肝胰腺功能的生物化学参数数值均比健康虾高得多[14]。肝胰腺病变致使肝胰腺功能受损。

4 EHP致病性

EHP感染往往伴随着弧菌的继发感染。EHP是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AHPND)和败血性肝胰腺坏死(SHPN)的一个危险因素。AHPND又称早期死亡症(EMS),其病原是一种特异的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嗜盐的副溶血性弧菌;SHPN病原为革兰氏阴性,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肝胰腺坏死性细菌,分散存在于感染的肝胰腺细胞质内。两者均表现为肝胰腺坏死和高死亡率。EHP感染增强了对虾AHPND、SHPN感染的敏感性,加重了肝胰腺细胞的坏死和脱落,提高了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AHPND)和败血性肝胰腺坏死(SHPN)的死亡率[15]。

EHP感染可导致虾免疫力降低,继而由水体中的条件致病菌引起继发感染,出现肠炎、组织坏死、红体等病症。Biju等[2]从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在印度坦米尔泰、安德拉邦和奥里萨邦采集生长缓慢、低死亡率的235个池塘的对虾样品进行EHP检测,发现斑节对虾和凡纳滨对虾有高发病率,并伴有细菌感染。据泰国学者报道,泰国养殖凡纳滨对虾感染EHP时,虽然表现为WFS,但WFS与EHP感染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11]。

除EHP外,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n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也是导致养殖对虾生长缓慢的主要病原。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在《水生动物卫生法典》中,将该病定为须向其申报的甲壳类疾病之一。IHHNV感染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细角滨对虾后,引起病虾生长迟缓,出现畸形,呈现出慢性感染症状,即慢性矮小残缺综合症(Runtdeformity syndrome,RDS)。病虾触角、额剑、头胸部及腹部甲壳等位置均出现不同程度病变;患病幼虾表现为额剑和触角弯曲、变形,甲壳粗糙无光泽或残缺等病变[16]。因此,应及时对养殖对虾进行检验检疫,尽快确定病原,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病害防控。

目前,白斑病毒(WSSV)对中国对虾有很强的致病力。受感染的虾常发生全身性病变,使虾体更易于遭受其他病原体的侵害。中国对虾感染WSSV后,可使仔虾的微孢子虫敏感性增加,使对虾微孢子虫感染率达90%以上[17]。如果多种养殖对虾病害并发,危害将更大,应引起养殖单位的警惕。

5 检测方法

EHP比一般的微孢子虫小,且不形成肉眼可见的胞囊;感染EHP的对虾不表现特征性临床症状。因此,需要在实验室采用组织学或分子生物学方法确诊EHP。

5.1 组织学方法

组织学方法是通过组织切片,HE染色,显微观察,揭示疾病引起的组织病理变化及器官损伤机制的方法,可诊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为病原的致病机制研究及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Tourtip等[1]根据微孢子虫属的超微结构特征,胞原质在细胞质中的位置,SSU rRNA序列与微孢子虫属基因组(GenBank FJ496356)比对同源性(84%),首次分离出EHP。但组织学方法检验耗时长,操作繁琐,当病原含量低或处于潜伏期时,容易漏诊或误诊,因此需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做出明确诊断。

5.2 分子生物学方法

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种分子生物学方法用于检测EHP。

5.2.1 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ation,ISH) 利用核酸分子单链之间有互补的碱基序列,将有放射性或非放射性外源核酸(即探针)与组织、细胞或染色体上待测DNA或RNA互补配对,结合成专一的核酸杂交分子,然后经检测手段将待测核酸在组织、细胞或染色体上的位置显示出来[5]。Tang等[18]采用原位杂交方法,特异性检出对虾组织、粪便和养殖水体中的EHP。雷燕等[20]根据GenBank中对虾肠道上皮细胞的EHP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优化PCR扩增条件,建立了EHP PCR方法。该法仅对EHP的基因组片段进行特异性PCR扩增,得到300 bp特异性扩增条带,最低可检测出约100 fg的EHP基因组DNA,可用于EHP感染初期或处于潜伏期幼虾、亲虾,以及池塘底泥、水质的检测。

5.2.2 套式PCR(nested PCR) 通过两轮PCR反应,来增强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Amornrat等[11]利用套式PCR检测方法,开展了EHP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Suebsing等[20]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结合荧光纳米金(AuNP)探针标记的方法检测EHP。该方法具有仪器设备要求低、结果判定简单等优点。它(0.02 fg总DNA)比传统的套式PCR(0.2 fg总DNA)更敏感,适用于现场小型实验室对亲虾、虾苗的筛选和对虾饲养期间的EHP监测。

5.2.3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 通过对DNA模板的定量,来实现对病原的检测,对分析微孢子虫载量和开展病原防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骆云慧等[21]发现该方法对EHP标准质粒的检测灵敏度为5.20×102copies/μL,比常规PCR高10倍;从样品核酸提取到检验完成,整个检测反应只需2 h,大大提高了EHP检测效率,可满足高通量检测。刘珍等[10]对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中的引物浓度、探针浓度、退火温度和反应循环数等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EHP的SYBR Green I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检测灵敏度下限为8.3×101copies/μL。该方法灵敏度高、成本低、操作简单,适用于亲虾、苗种的快速检测。筛选简单易行、灵敏准确的EHP检测方法可为EHP早期预防控制和对虾无特定病原(SPF)种群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6 防控措施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养殖工具,以及饲喂鲜活饵料等环境因素的严格把关,对控制对虾EHP感染极为重要。陈禄芝[4]在未经处理的海水样品中检测到EHP,而在经过砂滤、臭氧消毒、精密过滤、紫外消毒等一系列处理过的水体中未检测出EHP,可见消毒处理可以预防EHP感染和传播。

对虾EHP的控制需要依靠预防手段,主要包括:(1)加强苗种检疫,选择不带病原的苗种。养殖户在购苗时应主动抽样,委托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验,采购检验合格的苗种。(2)对于曾经发生过对虾生长缓慢的养殖池塘,应采集有代表性的底泥进行检测,对于EHP阳性的底质必须进行严格的清塘灭孢。(3)车间水泥池应彻底消毒,清洗干净,晾干。(4)合理设置进排水系统。对于浮水井或外海水,需经砂滤、蓄水池沉淀、曝气、消毒等处理后方可使用;池塘排换的养殖尾水,需经无害化处理后再排放,防止病原在不同养殖池塘或养殖场间传播。

近年来,EHP的流行和传播对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已成为导致对虾生长缓慢的主要病原。尽快建立病害生物防控关键技术标准,加强对虾养殖环境保护,繁育SPF对虾苗种,改进EHP检测技术,实时监控疫情,可有效保障对虾养殖的健康发展。

[1] TOURTIP S,WONGTRIPOP S,STENTIFORD G D,et al.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sp. nov.(Microsporida:Enterocytozoonidae),a parasite of the black tiger shrimp Penaeus monodon(Decapoda:Penaeidae):Fine structure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invertebrate pathology,2009,102(1):21-29.

[2] BIJU N,SATHIYARAJ G,RAJ M,et al. High prevalence of 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in shrimps Penaeus monodon and Litopenaeus vannamei sampled from slow growth ponds in India[J]. Diseases of aquatic organisms,2016,120(3):22-30.

[3] 王博雅,王力,刘美如,等. 凡纳滨对虾3种主要病毒和虾肝肠胞虫在辽宁地区的流行情况分析[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7,32(2):150-154.

[4] 陈禄芝. 粤西地区凡纳滨对虾虾肝肠胞虫、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感染情况的初步调查[J]. 渔业研究,2016,38(4):273-280.

[5] 施慧,许文军,谢建军,等. 舟山地区大棚凡纳滨对虾生长缓慢病因的调查分析[J]. 中国水产科学,2017,24(2):387-394.

[6] 姬全. 微孢子虫诱发虾蟹大批死亡[N]. 中国渔业报,2013-12-16(B02).

[7] HAN J E,TANG K F,PANTOJA C R,et al. Detection of a new microsporidium Perezia sp. in shrimps Penaeus monodon and P. indicus by histopathology,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PCR[J]. Diseases of aquatic organisms,2016,120(2):165-171.

[8] 王维娜,王安利,陈丽,等. 斑节对虾体内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J]. 动物学报,2001,47:78-81.

[9] 何玉英,李健,刘萍,等. 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 渔业科学进展,2005,26(1):74-79.

[10] 刘珍,张庆利,万晓媛,等. 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对虾样品的检测[J]. 渔业科学进展,2016,37(2):119-126.

[11] AMORNRAT T,JIRAPORN S,SAISUNEE C,et al.The microsporidian 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is not the cause of white feces syndrome in whiteleg shrimp Penaeus(Litopenaeus)vannamei[J]. BMC veterinary research,2013,9(1):1-10.

[12] KATHY F J,JEE E H,LUIS F A,et al. Dense populations of the microsporidian 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in feces of Penaeus vannamei exhibiting white feces syndrome and pathways of their transmission to healthy shrimp[J]. Journal of invertebrate pathology,2016,140(10):1-7.

[13] 刘雅梅,邱亮,程东远,等. 检出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群体的体长和体重关系[J].渔业科学进展,2017,38(4):96-103.

[14] SANTHOSHKUMAR S,SIVAKUMAR S,VIMAL S,et al. Biochemical changes and tissue distribution of 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in naturally and experimentally EHP-infected whiteleg shrimp,Litopenaeus vannamei(Boone,1931),in India[J].Journal of fish diseases,2017,40(4):529-539.

[15] ARANGUREN F L,HAN J E,KATHY F J.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is a risk factor for 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and septic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SHPN)in the Pacific white shrimp Penaeus vannamei[J]. Aquaculture,2017,471(3):37-42.

[16] 白丽蓉,赵志英. 对虾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4):114-119.

[17] 李凤超. 商品对虾中病原体的检出及其致病力的研究[D]. 石家庄:河北大学,2000.

[18] TANG K F,PANTOJA C R,REDMAN R M,et al.Development of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PCR assays for the detection of 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a microsporidian parasite infecting penaeid shrimp[J].Journal of invertebrate pathology,2015,130(9):37-41.

[19] 雷燕,肖洋,张会军,等. 凡纳滨对虾肠道上皮细胞微孢子虫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6,36(4):50-54.

[20] SUEBSING R,PROMBUN P,SRISALA J,et al.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combined with colorimetric nanogold for detection of the microsporidian 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in penaeid shrimp[J].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2013,114(5):254-1263.

[21] 骆云慧,石坚,方磊,等. 虾肝肠胞虫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 中国兽医科学,2016,46(7):847-852.

猜你喜欢
凡纳滨对虾孢子
对虾养殖弱势群体的管理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对虾吃料慢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对虾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纳米塑料和二氧化钛食相暴露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功能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防治研究进展(二)
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防治研究进展(一)
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获批水产新品种证书
几种新现人体隐孢子虫种和基因型流行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