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艳
(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1)
艾滋病是因患者机体感染艾滋病毒而诱发的严重全身性传染疾病,该病毒会特异性地侵犯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内的多种免疫细胞遭受损伤,从而致使患者并发恶性肿瘤与机会性感染[1],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方法为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该方法能对患者的生存期进行有效的延长[2]。有调查显示,艾滋病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而负面心理则会对患者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不良的影响,从而降低治疗的效果。因此,本文选取了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我院门诊收治的艾滋病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探讨同伴教育在艾滋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本组中共有患者60例,包括男性58例,女性2例;最大年龄为61岁,最小年龄为20岁,平均年龄为(39.15±1.36)岁;传播途径:性传播27例,血液传播25例,不详8例。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的艾滋病护理干预,主要为治疗前医护人员详细地向患者讲解艾滋病与病毒治疗的有关知识,并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在此基础上,再对所有患者采用心理护理联合同伴教育实施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在患者用药后的3个月内,医护人员应通过微信或打电话等方式定期地与患者进行沟通,1周1次,以及时了解患者用药的情况、心理状态及在治疗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等。并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以对患者的负面心理进行有效地缓解。同时选择3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沟通技巧、依从性较好、接受超过3年以上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当作固定的同伴教育者,促使其全面展开用药指导服务,通过微信或短信等方式为患者提供用药提醒的服务,并叮嘱及鼓励患者每日按时按量地遵照医嘱服用药物,并与患者进行2对1的面对面沟通,以对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与心理状态及时地进行记录与评估。
1.2.2 在用药3个月后,医护人员应通过微信或电话等方式定期地与患者进行沟通,1月1次,以及时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了解,若发现患者在用药时存在问题,应及时对其实施心理干预,以对患者的心理负担进行有效的缓解。同时,同伴教育者应充分支持与关心患者的生活,以对患者的寂寞感、孤独感进行有效的缓解,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及时的取药服务,为患者提供连续的专职人员,以促使患者能及时地获得治疗与咨询服务。
1.2.3 每3个月举行1次病友座谈会,每次6 h,以促进患者与患者之间协同交流治疗的经验,并指导治疗成功的患者讲解治疗成功的过程与其内心感受,以促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所有患者在实施同伴教育后,其焦虑与抑郁程度均有所改善,均遵医嘱服用药物,CD4+T淋巴细胞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艾滋病在临床上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发的疾病[3]。当前,治疗艾滋病主要以高效抗逆转录病毒为主。但该方法要求患者的依从性较高,许多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难以维持较长时间,且大多数患者在治疗的初期因心理障碍、药物的不良反应、生活不规律、工作不稳定等原因而擅自停止治疗,导致患者的病情愈发地加重[4],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似经历、相同背景或由于某些原因具有共同语言的人聚合在一起,共同分享信息、行为技能或观念,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5]。本次结果显示,对艾滋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与同伴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能对患者的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应激反应进行针对性的疏导,从而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给予患者同伴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情感支持与认识能力,促使患者改变对周围环境、自我的态度,从而改变患者的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其在以后的抗病毒治疗的过程中勇于面对发生的机会性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耐药性等问题,进而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此外,针对患者的不同特点,对其开展同伴教育与心理护理,为其提供持续的心理疏导与支持,并实施良性暗示,不仅能纠正患者的错误观念,坚定患者治疗的信心,还能增强患者机体的免疫力,促使CD4+T淋巴细胞不断增加,对体内的病毒进行抑制,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综上所述,对艾滋病患者运用同伴教育,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还能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建议临床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