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波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41)
偏头痛是一组反复发作的头痛疾病,在发作时可呈现一侧或双侧疼痛,多数伴有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在发作前可能会有视觉、感觉和运动障碍等先兆症状。偏头痛的发作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部分患者可能为终身性的,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多见于20~45岁的中青年人[1]。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学习等的压力增加,偏头痛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西药在治疗偏头痛时,多采用对症治疗,但具有较大的不良反应,且远期疗效不佳。有研究显示,中药在治疗偏头痛上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2]。现笔者就加味散偏汤治疗风痰瘀阻型偏头痛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风痰瘀阻型偏头痛患者9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实验组符合西医偏头痛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为风痰瘀阻型[3-4],近3个月平均发作≥2次;病程≥1年;近2周未服用偏头痛的药物;排除其他证型的偏头痛者,有精神疾病者,合并高血压、脑部疾病者,妊娠哺乳期妇女;同意加入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组男性31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8.5±2.1)岁,平均病程(2.3±0.8)年。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7.8±2.3)岁,平均病程(2.5±0.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进行治疗,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生产厂家: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44021377,规格:5毫克/粒)口服,1粒/次,1次/天,每晚睡前服用。实验组采用加味散偏汤治疗,药方有川穹30 g、白芷、芥子、香附各10 g,白芍、全蝎各6 g,每日1剂,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两组患者均进行持续1个月的治疗,一旦在治疗期间发现患者的疼痛难以忍受,则可在必要时服用布洛芬片等止痛药物。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偏头痛评分、疼痛评分及临床疗效。偏头痛评分通过偏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进行判定,①头痛发作次数:次数≥5次/月(6分),次数3或4次/月(4分),次数≤2次/月(2分);②头痛程度:头痛发作时需静卧休息(6分),发作时影响工作(4分),发作时不影响工作(2分);③头痛持续时间:>48 h(6分),12~48 h(4分),<12 h(2分);④ 伴随症状:恶心、呕吐、畏光、畏声,3项及以上(3分),2项(2分),1项(1分)。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判断,总分10分,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严重[5]。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个等级,显效为偏头痛症状积分减少>50%或无偏头痛症状,有效为偏头痛积分减少21%~50%;无效为偏头痛积分减少≤20%;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及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8.0,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s)、(%)表示,并予以t检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对比: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其中显效、有效及无效分别有23例、20例及3例;对照组中显效12例、有效23例、无效1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1%;组间临床疗效对比,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P=0.020)。
2.2 治疗前后偏头痛评分及疼痛评分比较:治疗前,实验组偏头痛评分及疼痛评分分别为(11.6±3.4)分、(5.7±1.2)分,对照组偏头痛评分及疼痛评分分别为(11.5±2.9)分、(5.5±1.6)分,两组患者偏头痛评分及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t=0.152、0.678,P=0.880、0.499);经过治疗后,实验组偏头痛评分及疼痛评分分别为(4.9±1.2)分、(2.3±0.7)分,对照组偏头痛评分及疼痛评分分别为(7.1±2.1)分、(3.8±1.2)分,偏头痛评分及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6.169、7.323,P=0.000、0.000)。
偏头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目前较为公认的说法为三叉神经传入纤维末梢释放P物质及其他神经递质,上述物质作用于颅内外血管,引发血管扩张,出现头痛。因此在急性治疗时,需依据患者的上述发病机制进行,以往临床上多采用西药对症治,但其治疗效果不佳。在中医中,本病属于“脑风”、“头风”、“头痛”等范畴,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外感六淫中风,因此风邪侵袭为偏头痛发作的病因;外感或内伤,引发脏腑功能紊乱,脾失健运,肝失疏泄,痰邪阻塞脉络,出现头痛,故而偏头痛的病理基础为痰瘀互阻;久病入络,痰瘀互结,阻塞脑络,脑络失养,不通则痛,此为偏头痛的病理变化。针对上述病因病机及特点,需采用祛风化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进行治疗。在本次实验中采用的是加味散偏汤,由川穹、白芷、芥子、香附、白芍、全蝎组成,其中川穹为君药,有祛风止痛、活血通络之效,同时也是治疗头痛的主要药物;白芷、芥子及香附为臣药,白芷能够祛风止痛,协助川穹的效果以散头风;芥子有利气机、通经络、善除“皮里膜外”之痰,另外还有消肿散结止痛的作用;香附能够疏肝解郁、升清举阳,行气止痛;白芍、全蝎为佐药,白芍可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不仅能够制约辛药散太过,还能够缓急止痛;而全蝎有祛风通络止痛之效,能够帮助君药驱逐体内外的风邪之气,更好的发挥药效。加味散偏汤中的诸药联合应用有祛风化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6]。
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应用加味散偏汤,对照组则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偏头痛评分及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加味散偏汤在治疗偏头痛时,其偏头痛等症状的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优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但因本次研究数据较少,还需进一步的进行大样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