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莉
(辽宁省凤城市中心医院检验科,辽宁 凤城 118100)
糖尿病主要基于胰岛素生物作用受损所致,进而产生微生物感染、免疫功能紊乱、脂肪、水、糖、蛋白质等代谢活动失衡[1]。因此,提供糖尿病早期诊断检出率和准确率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探讨在糖尿病诊断中应用生化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所收206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实验详情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依照乱数表法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所收糖尿病患者206例进行对比研究。对照组患者为103例,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40例;患者年龄29~76岁,平均年龄(61.72±6.83)岁;病程2~18年,平均病程(9.21±2.76)年。观察组患者为103例,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39例;患者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62.31±6.12)岁;病程1~16年,平均病程(8.97±2.90)年。二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别(P>0.05)。
1.2 临床检验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检验模式。组织本组所有患者取其清晨尿液为实验样本。观察组:采取生化检验途径。主要包括患者FPG(空腹血糖)、TG(血清三酰甘油)、2 h糖耐量实验等。进行FPG检验前,患者应在前一晚8点后禁止进食。次日清晨抽取患者静脉血适量以备用。其中,FPG检验:正常状态下,FPG值为3.89~7.00 mmol/L,糖尿病患者FPG值则远高于正常水平。采取葡萄糖氧化酶法进行检测。TG检测:正常状态下,TG值为0.21~1.76 mmol/L,超过此范围者表明被检测者极有可能患有糖尿病。在抽取患者血样后应及时将其血清分离,并在4 h内完成测定。2 h糖耐量实验:在抽取FPG检验所需血样后,准备300 mL温水加入75g左右葡萄糖粉给予患者服用,在其服用后1 h、2 h再次抽取患者静脉血进行检验。针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其在服糖后血糖浓度可有不定程度的上升,而在2 h后机体内血糖浓度则重新降到空腹血糖值水平。如患者在实验中血糖浓度没有降到空腹血糖状态,则表明其糖耐量较低。
1.3 判定标准:对比二者临床检验结果。有效:患者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相符;无效:检验结果和临床诊断不符。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获的所有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9.0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103例患者中,有98例为检验有效,5例患者为检验无效,其临床检验总有效率为95.15%;对照组103例患者中,85例为检验有效,18例患者为检验无效,临床检验总有效率为82.52%,对比具有显著差异(χ2=4.70,P=0.0302)。
作为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主要基于患者胰岛素功能缺陷所致,进而致使机体内血糖浓度显著升高,其临床多见于老年人群体中[2]。经患糖尿病后,如不采取及时有效治疗,则不仅可延误疾病治疗,还可由此引发患者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包括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3]。针对此,提高糖尿病患者早期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尤为关键。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生化检验,进行较频繁的检查项目包括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并且这几项指标指示性较强。其中通过对空腹血糖水平进行测定,能够了解胰岛素的基本分泌功能;通过对糖尿病患者餐后2 h血糖水平进行测定,能够实现糖尿病的准确诊断。另外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状况表现出来,糖化血红蛋白一直被视作血糖控制情况的监测指标,且实践证实这一指标的应用准确性良好。本文主要探讨生化检验在诊断糖尿病中的临床价值。基于糖尿病特异性较低,因此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难度。而常规尿液检验模式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检出患者患病情况,然基于检验方法自身局限性,其临床漏诊率和误诊率较高。糖化血红蛋白指的具体为血红蛋白结合血糖后形成的产物,同时这一结合过程存在不可逆性,并且与血糖浓度发展趋势具有一致性,一般保持4个月左右,所以通过测定血糖浓度可以检测到4个月以前的情况,可以相对准确的将近2~3个月患者机体的血糖水平反映出来。本次实验中,观察组检验总有效率为95.15%,对照组检验总有效率为82.52%,对比具有显著差异(χ2=4.70,P=0.0302)。表明,生化检验有助于显著提高糖尿病患者临床诊断有效率。究其原因主要是生化检验通过检测患者FPG、TG、2 h糖耐量实验达到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的目的。其中,FPG能够真实表现机体血糖变化情况,TG则进一步提示患者患糖尿病的可能性,2 h糖耐量实验则通过检测患者糖耐量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其耐糖量降低则表示患者患有真实性糖尿病。综合以上可知,在糖尿病诊断中应用生化检验可显著提高临床检验有效率,进而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科学性,且其操作方式相对常规尿检更为方便,因此,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