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祥 李还原 陈奕霏 郭军│文
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昆明 650500
一名记者采访一位年轻人说,是什么支持你在这么炎热的下午,不辞辛苦,兢兢业业的工作呢?是梦想吗?是热爱吗?年轻人说,是贫穷。看完这个对话让我感慨良久:支持我们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的动力是什么?难道仅仅只是生活的压力和苟且,不得已才工作的吗?答案我希望通过一个养了40年蜜蜂的老师傅的故事来回答。
于天海师傅生于1953年,东北人,机械工人。本来是和养蜂扯不上任何关系,但却是一个养了40余年蜜蜂的老师傅。老于和蜜蜂结缘始于丽江林机厂,那时刚工作,饭后常去散步,看到厂子附近摆放着很多蜂箱,东北人爱唠嗑的瘾就犯了,看蜂农闲暇,就唠上了,这一唠,一发不可收拾,今生今世就这么和蜜蜂结缘了。此后,他经常过来跟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养蜂师傅们聊天,慢慢对蜜蜂有了了解,蜜蜂世界里那些神奇的故事,让老于听的如痴如醉,远远比机械世界里的一钉一铆要有趣得多,逐渐对养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那时还没有动养蜂的念头。在一次去北京出差的时候,偶遇北京西山附近放蜂的一个养蜂大户,得知养蜂既可以产蜜,还能授粉,如果在工作之余养点蜜蜂,既能有蜜吃,或许还能卖点钱,提高生活品质。老于听的美美的,有蜜吃,有钱赚,也就从那一天起,老于就开始盘算养蜂的事情了。
出差回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买1箱蜜蜂来练练手,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提高养蜂技术。但是当时刚结婚,没有钱啊,怎么办?突然看到结婚时妻子的嫁妆——写字台,应该可以换1箱蜜蜂。于是躲着妻子,用写字台换了两脾蜂。妻子生气跟他冷战了半个月。有了蜜蜂,终于可以撸起袖子加油干了,下班之后,赶忙跑回家,研究那些小蜜蜂。在上世纪70年代,哪里还有蜂帽等防护用具,都是徒手养蜂,被蜇就成了家常便饭。也就是这个时期,掌握了养蜂基本功。那时候,对蜂毒没有免疫,每次检查蜜蜂,脸上都要被小蜜蜂亲几口,年轻帅气的脸瞬间变成了肥头大耳。怕同事和朋友笑话,不好意思出门见人,找了个理由请假在家折腾蜜蜂,一周消肿才上班。
初学养蜂,前三年一口蜜都没吃上,妻子不理解,好好的机械工人养啥蜂啊,那时候,没有网络,没有培训班,养蜂师傅都是走南闯北的,请教经验丰富的师傅都困难。家里蜂群数量很少,也没钱买蜜蜂了,这该怎么办呢?老于到处打听,才知道《中国养蜂》(现名《中国蜂业》)杂志,托关系,到处打听借来几本,如获至宝。在翻阅杂志时,老于发现原来是自己蜂王太老了,产卵力下降,怎么操作,正在一筹莫展,丽江蜜源开花了,厂子附近又有江浙转地蜂场过来。没办法,老于三天两头往老师傅蜂场跑,跟老师傅的小徒弟聊得很开心,时不时给他们丽江特产,慢慢得知老师傅喜欢喝酒。一等到发工资,老于花了33.5元买了两瓶茅台酒,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也才35元啊。一家人1个月的柴米油盐又被拿去学技术了,妻子一个月没理他。但虚心好学的老于,终于成功的把育王技术学到手。
于师傅1976年开始养蜂,养了3年后才偶尔能吃点蜜,直到1985年才算真正取到商品蜜。查蜂,育王,分蜂,病虫害防治,都是在这10年间里慢慢掌握的。在采访中老于说,当年怀着一腔热情,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始终没有放弃养蜂,当时国家鼓励养蜂,一些公社、农场都有专门养蜂员,但很多人遇到困难就放弃了。他说,自己性格变得这么开朗,也是托养蜂的福,见到养蜂人都要唠一唠,那些全国转地的养蜂人,天南海北的跑,见识广,经验丰富,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直接借鉴老师傅的经验,省去很多摸索时间。另外,由于是机械工人出生,木匠活对他来说都是轻车熟路,无师自通。于师傅在养蜂中,到处搜集不同类型的蜂箱,通过查阅《中国养蜂》和其他资料,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蜜源情况,因地制宜对蜂箱进行了改进,在实践中找到了最适合蜂箱尺寸,而且都是将废旧木料或装修废料重新利用,几十年的积累,如今出售蜂箱也成了老于收入中的一部分。而于师傅也在实践摸索中不断学习,积累丰富的经验,并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养蜂专家。当时,每年已经能够采到几百斤蜜,于师傅都将蜜送给当地的邻居朋友。上世纪80年代他就掌握了花粉的脱粉方法,但当时还不知道花粉的功效那么多,由于蜜源太好,粉源太足,所产花粉量也很多,送给亲戚、朋友,吃不完的花粉都拿来喂鸡,鸡肥蛋多,在那个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鸡蛋吃不完,还是很令街坊邻居羡慕的,妻子也对他养蜂态度有了好转,完全支持他养蜂。
在和蜜蜂打交道半辈子之后,老于又痴迷上了蜂疗。说到蜂疗,其实他不陌生,经常在杂志上看到报道。真正开始学蜂疗,还是从风湿性关节炎病人找上门来买蜂开始的。由于养蜂几十年,厂子从丽江转到昆明后,老于又开始在城市养蜂,老于老客户比较多,蜜好不怕巷子深,有人慕名而来。但这次来的不是来买蜜的,而是买蜂蜇的。老于一下子懵了,交流后才知,老人被风湿困扰多年,医院治疗多年没有效果,听说蜂蜇可以治疗,就来了。但老于不懂穴位,老人说我略知一二,按照书中图示穴位用蜂针治疗。最后,老人风湿还真被蜜蜂蜇好了,这对老于启发很大,后来用高价买回来一本蜂疗书天天看。与蜂友闲聊中得知,房柱老师就住在昆明,老于欣喜若狂,想办法要到了地址拜访。后来了解到广东有一个蜂疗培训班,虽然年龄已近60,但老人家觉得自己身子骨比年轻人还硬朗,于是不顾家人反对,只身一人前往广州学习蜂疗。如今,老于已经治愈了30多名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老于也像千千万万的蜂农一样,在养蜂的实践中结识天南地北的蜂友,了解大江南北的故事,总结大家的经验,不知不觉中,养蜂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见到养蜂人,就像见到了亲人。
风雨养蜂40年,庭院深处蜂常舞。酸甜苦辣一路伴随,但走到最后,笑声掩盖了失败的苦涩,辛勤的汗水换来丰硕的果实。如今,老于家里经常高朋满座,买蜜的,蜂疗的,学艺的。40年前人养蜂,40年后蜂养人。老于也在养蜂中形成一套自己的养蜂管理模式。每次跟老于交流,都能学到新知识。老人家常说,退休了,没事干,养养蜂,身体健康,还能换点烟酒钱,还能以蜂会友,结识很多爱好养蜂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