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平,高 璐,徐全刚,曾 恒,李 娟,康京丽,孙向东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
目前,在全球畜牧业、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发展迅速,重大动物疫病和卫生事件多发的背景下,积极开展动物疫病风险交流意义重大。动物疫病风险交流是有效预防动物疫病、开展动物疫病风险分析的需要,也是促进动物产品国际贸易,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树立责任政府形象的需要[1]。
宣传干预是风险交流的一项任务,是教育公众树立科学风险意识和提高健康素养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动物疫病防治宣传是指通过宣传单、手册、广播和视频等多种途径向受众普及各类动物疫病相关知识的活动,目的是协助和促进疫病防治工作,保障畜禽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干预是指通过信息介入,提高目标人群动物疫病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疫病防控水平的方式。
群体对疾病防控相关的“知信行”水平是影响某病发病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宣传干预是提高“知信行”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公共卫生领域使用广泛。如在慢性病[2-3]、癌症[4-5]和传染病[6-7]的防治过程中,宣传干预作为重要辅助措施,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8]。当发生紧急疫情时,开展应急健康教育服务,可增强高危人群应对疫病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9]。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交流教育与健康促进作为当前预防控制疾病的三大举措之一,列为21世纪前20年全世界减轻疾病负担的主要策略。
《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的策略和措施中要求,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健康知识,增强群众防病意识;《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要求,到2020年,通过宣传培训,使从事养殖、屠宰和加工等相关高危职业人群的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0%。近年来,《兽医工作要点》反复提到,要利用各种形式,加大兽医宣传工作力度。《2018年兽医工作要点》要求,要创新方式、拓宽渠道,统筹兼顾好主动宣传和应急宣传、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等。
由于我国畜禽养殖模式相对落后,人畜接触密切,活动物跨区域调运频繁,以及伴侣动物饲养量的不断增加,人兽共患病问题不容小觑。然而很多家畜疫病,甚至是严重影响公共卫生的动物疫病,并未引起养殖从业人群或受威胁人群的重视。比如在甘肃省夏河县,尽管包虫病防治工作开展了十余年,但人间包虫病患病率仍在10.0%左右,34.1%的农牧户未曾听说过包虫病[10]。江苏省职业人群中,有31.1%未听说过布鲁氏菌病,对其临床症状与体征总体知晓率仅为26.9%[11]。可见我国公众的动物卫生健康素养亟需提高。
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兽医部门也在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但存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宣传内容重点不突出,设计不合理,针对性不强,没有摸清受众需要。二是宣传载体老化,目前常见的宣传载体为明白纸、手册和挂图等,这样的纸质材料不易保存携带,容易丢失或损坏。三是宣传方式多为运动式开展,常借助培训班或春秋防时人工发放材料,不能系统、持续地跟进。四是没有评估宣传效果,发完宣传材料就算完成了宣传教育工作。
目前,宣传干预研究常采用“五步工作法”的方式来开展,即“预调研-基线调查-宣传材料制作-知识传播-终点调查和效果评估”。
目的是初步了解当地兽医部门对某疫病所做的宣传工作及存在的问题,了解受众的风俗习惯、语言环境及风险动物的养殖条件等,以及受众对疫病的“知信行”情况,从而寻找问卷设计的关键点。对于同一种动物疫病,受众也可能涉及多个种类。比如,对于布鲁氏菌病的宣传教育,受众可能是养殖户,也可能是屠宰人员、消费人员等,所以宣传之前应明确宣传受众。
也称“前测”,目的是定量掌握受众对疫病的认知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掌握目标受众对信息源的信任程度,了解受众使用宣传媒介的习惯。目前我国常用包含知识(Knowledge)、态度(Attitude)和行为(Practice)的问卷,即“知信行”(KAP)问卷,来了解受众对疫病的认识情况。问卷一般包含几大部分,即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和文化程度等;可能的风险因素,如从业年限、工作环境和性质等;对疫病的认知,如病原、感染途径和常见症状等;对疫病的态度,如某病是否对家畜危害严重、是否影响公共卫生,以及是否愿意主动了解此病等;与疫病相关的行为,如是否清洗、消毒和佩戴防护设备等。
根据基线调查结果,弄清受众对疫病防控认知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宣传材料并对目标受众进行一定时间的干预。宣传材料形式应具备创新性,可与现代媒体结合,如音频、视频和卡通动画等;可与当地文化结合,如把当地戏曲、名人或典型事例等加入到宣传内容中,以增大影响力。
选取试点,投放传播宣传材料。可利用公共场合集中传播,也可将材料发给个人,自主学习观看,最终目的都是把宣传知识送达受众。
也称“后测”,指对受众进行一段时间干预后,进行再次问卷调查,了解受众对疫病认知的变化情况。问卷结构可与基线调查相同或相似。终点调查对象的选取应当和基线调查对象来自同一个源人群,即都能反应目标受众的总体情况。
如果在小范围内实施干预,为了更准确地评价宣传效果,控制其他因素对干预实验的影响,应在研究之初设立对照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应有同质性,且对照组不会受到干预措施的影响。
“五步工作法”在宣传干预研究中有创新性:一是使宣传工作有了系统设计环节,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计宣传内容,选取恰当宣传媒介;二是在设计宣传内容前,可以掌握目标受众特征,使宣传工作更有针对性,提高了宣传效率。
现以在我国西部流行区开展的包虫病宣传干预研究为例,详细介绍每个步骤。
在包虫病宣传干预预调研中,调查组深入包虫病流行区的3个省份8个乡镇,同当地畜牧、兽医、卫生、林业和教育部门进行座谈。通过现场走访农牧户和屠宰场(点)等,了解到虽然当地有关部门和机构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如宣传画、宣传册和视频资料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宣传,各地包虫病宣传教育多为运动式开展,调查的农牧户中,均没有相关宣传资料;二是宣传内容不能满足防疫需求,只有极少数人能说清易感动物种类、传播途径和临床症状;三是部分宣传资料中存在错误,如亚洲儿童救助基金会做的宣传画中存在“狗是肝包虫中间宿主”的错误。通过预调研,确定受众为包虫病流行区的农牧民。
调查结果表明,农牧民对包虫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21.3%,其中对包虫病感染途径知晓率为21.9%,对包虫病的严重性和易感性知晓率为24.7%。受众的民族和所在地区对KAP水平有影响,其中汉族农牧民及青海地区农牧民KAP水平较高。农牧民对医生和政府部门发布的包虫病知识和信息信任度最高,分别达到了92.4%和87.2%。
风险分析表明,感染包虫病的保护因素包括羊免疫,了解包虫病的特征、防治方法,以及是否愿意去医院接受检查等,而喝生水、吃生鲜蔬菜、共用草场或牧场等为危险因素[12]。藏语是调查地区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占调查总数的71.5%,接触的主要大众媒介是电视,观看的电视节目类型主要是歌舞和电视剧。
在充分分析基线数据的基础上,考虑到目前西部农牧民使用的主要大众媒介是电视,其中电视剧是看得最多的电视类型,工作组决定采用电视短剧的形式,策划宣传片《格桑花开》。以“重点突出、润物无声、有的放矢、喜闻乐见”为总体制作策略,将系列电视短剧辅以动画特效的方式作为总体表现形式,重点突出包虫病的源头防控,又将科普知识穿插于故事讲述之中,使农牧民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
《格桑花开》是首部以包虫病防治为题材的电视短剧,寓知识宣传于故事讲述之中,将故事性、可看性与知识性融于一体。定位精准指向西部地区农牧民,主要是藏族同胞。根据定量分析结果,设计了宣传材料中科普知识部分,主要包括国家的救助政策、基本知识、疫病危害及关键防治环节。内容、载体、表达方式和风格均契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和文化习惯,从而增强了宣传片的针对性、表现力和可接受性,提高了知识宣传效率。
为提高宣传效果,还设计了宣传挂图和挂历。挂图选择了藏族同胞喜闻乐见的图片和符号,主体形式为藏民宗教圣地照片,围边采用藏族吉祥图案,整体美观。挂历分藏语版和汉语版,具有实用价值。
截至2017年底,包虫病宣传片《格桑花开》累计发放光盘15 845张,共有7个语言版本,在四川、青海、甘肃和西藏等多个省份(自治区)通过培训班、电视台和广场屏幕等方式播放。终点调查发现,随机选取的1 486名调查对象中,42.4%观看过《格桑花开》宣传片,其中养殖户中看过宣传片的占39.6%,村级防疫员中看过宣传片的占53.9%。
与基线调查相比发现,经过1年的知识传播,养殖户对包虫病防治相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认知水平分别上升了8.4%、16.5%和15.2%。村级防疫员对包虫病防治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平均得分别提高了8.8%和12.7%。调查省份干预后的KAP得分均比干预前有所提升。可见在文化水平偏低、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较多地区,用情景剧的方式进行动物疫病宣传教育效果较好。
由于整个过程时间紧、任务重,故在宣传片脚本设计、演员遴选及拍摄过程中未能做到尽善尽美。干预在全国4个省份开展,宣传片的播放时间和方法未能完全统一,且因干预范围广泛,对照选取及设置较难,无法排除时间对干预效果的影响。从结果上看,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认知水平均有大幅增高,故认为即使有时间效应的干扰,宣传片《格桑花开》仍大幅提升了农牧民的“知信行”水平。由于调查对象对包虫病防治认知的基线水平较低,认知水平仍未达到《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的要求,宣传工作仍需继续加强。
目前,宣传干预研究在兽医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不仅局限于提高受众对疫病的认知水平,也有研究尝试借助宣传的方式改变受众的态度或直接提升行为[13]。因为受众即使对某些疫病了解水平很高,但是在行为上却很难改变,这时的宣传干预可直接集中在某几种行为上,找出影响因素,从而设计针对性材料,最终改变行为。
宣传是疫病防治的重要措施,但提高认知和改变行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因此,有必要构建动物疫病防控宣传的长效机制,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的、针对性强的宣传方案,并从技术、人员和资金等方面加以保障,使宣传工作能系统、持续地开展下去,营造社会关注、多方参与的氛围,充分发挥养殖者的主动性,从而保障畜禽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参考文献:
[1] 孙向东,刘拥军,王幼明,等. 动物疫病风险分析[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2] 刘巧兰,周平春. 某厂社区高血压宣传干预模式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01,28(4):457-458.
[3] 陈丽军,张如意. 宣传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J]. 宁夏医学院学报,2000,22(3):186-187.
[4] 丁小磊,丁颖彤,苏健,等. 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进行戒烟宣传干预的可行性分析[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3(4):114-115.
[5] 章永琳. 入户式宣传教育对社区妇女乳腺癌筛查行为及顺应性的影响[J]. 医学信息,2010,5(5):1063-1064.
[6] 王俊,白廷军. 建筑工地外来务工人员传染病宣传干预效果分析[J]. 浙江预防医学,2012,24(1):76-78.
[7] 洪培昆,曾献礼,谢翔,等. 晋江市娱乐场所高危人群预防艾滋病宣传干预效果分析[J]. 健康必读,2011(3):379-380.
[8] 金哲龙. 卫生宣传教育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4(30):5916.
[9] 黄尉初,李子建,杨杰,等. 某部疫病暴发应急健康教育模式及其效果评价[J]. 预防医学论坛,2009(3):285-286.
[10] LI D,GAO Q,LIU J,et al. Knowledge,attitude,and practices(KAP)and risk factors analysis related to cystic echinococcosis among residents in Tibetan communities,Xiahe County,Gansu Province,China[J]. Acta tropica,2015,7(147):17-22.
[11] 周伟忠,崔亮亮,谭文文,等. 江苏省部分职业人群布鲁杆菌病认知情况调查[J].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3,32(5):508-511.
[12] YUAN R,WU H,ZENG H,et al.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cystic echinococcosis among herding families in five provinces in western China:a cross-sectional study[J]. Oncotarget,2017,8(53):91568-91576.
[13] 高璐,康京丽,徐全刚,等. 大数据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动物检疫,2018,35(4):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