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明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推进,史料教学的重要性显得日益突出。在史料教学中,应该注意四个原则,将其展开具体论述。
关键词:课程改革;史料教学;原则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历史具有过去性,不能再现,也不能重演,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因此,核心素养的提出突显了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合理地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有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可以让学生更真切地感知历史,形成恰当的时空观念;同时,通过补充适当的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所学历史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也符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那么,怎样进行史料教学呢?经过实践总结,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精选史料
史料是见证历史的重要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几千年的历史留下的史料丰富多彩。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可能把相关史料都搬到课堂上,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精心选择史料。
1.要选取典型、有说服力的史料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无限制地使用史料,运用史料过多,课堂就成了史料的堆砌,这将增加学生的负担,也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面对大量的史料,教师应学会取舍,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课标的要求选择典型、有说服力和启发性的史料。由于时代的久远,很多史料难免会融入个人的好恶、立场和观点,史料难免也会有真伪、精粗之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鉴别史料,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2.根据学情选择史料
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同,选择史料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选择难易适度的史料进行教学。在史料教学中,选择的史料不能过难,过难、过繁的史料会使学生茫然失措,产生挫败感,会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使课堂沉闷。同样,选取的史料也不能没有一点难度,太容易了,对学生没有一点挑战性,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厌倦,也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史料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情选择史料,做到难易适度,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选择多样化的史料
史料的形式包括历史文献、历史图片、艺术作品、名言警句、诗词楹联、民间传说、照片邮票、油画插图、影音资料等。不同形式的史料有不同功效。教学中选择不同形式的史料可以给学生不同感官的刺激,避免教学的单调,也有利于学生了解史料的多样性,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
二、精心设问
史料教学只是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它最终还是要为教学服务的,因此,一堂高质量的史料教学课,仅有史料的呈现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不仅要精心选择史料,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史料精心设问,组织学生对史料进行有效地解读和研讨,这样才能发挥史料教学的功效。设问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另外,设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设问时,既要高于学生已有的智力或知识水平,又要让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解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跳一跳,能摘桃”。例如,在讲述“新文化运动”一课时,对其评价问题是一个难点,如果仅根据教材的叙述,很难形成对新文化运动的全面认识,教学中我们可以引用以下二则材料: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反思和重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破除了传统的封建教条对人们思想的严重束缚,特别是使一代青年的精神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
——纪录片《百年中国》
这二则材料涉及新文化运动的不同侧面,围绕材料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什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这几个问题,由易到难,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新文化運动也有较为全面的的认识,从而轻易地突破了重点、难点。
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史料的研读和解析,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理解能力,因此,运用史料进行教学要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具体来说应做到这几点:第一,依据学生的学段、年龄、学情选取史料。对起始年级的学生多用一些直观、简单、形象生动的史料;高年级的学生可以用一些抽象稍难的史料。第二,要根据史料和学情精心设问,问题的设置应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第三,学生在阅读、分析史料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指导,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能,然后逐步放手。
四、充分利用教材史料
现行教材,无论哪个版本史料的选编是必然的。我们教学应该充分借助和利用这些史料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真正掌握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赵文龙.史料的选择和使用[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09(5).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