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丹 麦峥嵘
摘要:目的 探究雷火灸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2017年3月—2018年3月为病例选取时间,纳入80例黄褐斑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40例,分别予以常规针灸治疗、雷火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比较皮损面积及皮损颜色积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综合评价雷火灸联合穴位埋线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皮损面积及颜色总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皮损面积及颜色总积分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2.50%,(P<0.05)。结论 雷火灸和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可有效改善症状,优化疗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雷火灸;穴位埋线;黄褐斑;皮损
中图分类号:R758.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10-0051-03
黄褐斑虽然不会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影响,但影响美观度,近年来人们对美观要求水平不断提升,对黄褐斑治疗的需求极为强烈[1-2]。本次研究以本院80例黄褐斑患者为例,将雷火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与常规针灸治疗进行对照分析,探究雷火灸和穴位埋线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8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7年3月—2018年3月因黄褐斑入本院接受治疗的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男16例,女24例;患者年龄在21岁~49岁之间,平均(33.09±5.17)岁;病程3个月~11 a不等,平均(2.55±0.43)a。治疗组:男15例,女25例;患者的年龄在22岁~50岁之间,平均(32.87±5.21)岁;病程4个月~10 a不等,平均(2.59±0.45)a。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 (1)符合《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3]中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黄褐斑;(2)临床资料齐全;(3)对本次研究知情,由本人/家属签署同意书后纳入研究。
1.3 排除标准 (1)处于哺乳期、孕期的女性;(2)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3)伴有精神疾病、认知障碍;(4)依从性差,不能配合治疗;(5)近3个月内接受过相关治疗。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常规针灸治疗,选择三阴交、曲池、足三里、膈俞、肺俞、肝俞、血海、合谷、气海、太冲作为针灸穴位,对皮肤、不锈钢针进行全面消毒,以钢针实施针灸治疗,快速刺入穴位,以补法捻转方法刺入,得气后为止,留针15 min,治疗频率1次/2d,连续治疗2个月。
1.4.2 治疗组 雷火灸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雷火灸(广州市重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产品备案号:20150128,规格5 g×8)治疗:患者取常规坐位,将雷火灸药条放置到配套竹筒当中,并使用大头针固定,以雷火灸持续熏灸面部黄褐斑30min,熏灸时注意以黄褐斑为熏灸中心,雷火灸药条距离面部2-3cm,以顺时针方向环旋施治,至皮肤呈现微红、发热为止,在熏灸过程中注意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避免发生灼伤。熏灸结束后将药条继续留在竹筒内-,将竹筒置于干燥处,让药条自行熄灭。(2)穴位埋线治疗:选取肺俞、脾俞、肝俞、肾俞、三阴交、血海、章门、气海等穴位作为埋线穴位。以可吸收性外科缝线(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施治,将羊肠线剪成长度3cm的线段,置于浓度75%的酒精中浸泡、备用。患者取仰卧位,对上述穴位行局部麻醉处理,全面消毒,实施埋线,以利多卡因于每个穴位做皮丘,将肠线固定于埋线针前方,将埋线针刺入穴位,至患者感受到针感后注入肠线,感受到落空感时拔除埋线针,并立即以无菌纱布压迫穴位,以防针孔出血,确认无出血后以创可贴贴压,留置3d后揭掉。在治疗期间注意保持穴位及周围皮肤的清洁,避免沾染水渍、阳光照射,合理饮食,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连续治疗2个月。
1.5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皮损面积及皮损颜色积分,计算总积分;治疗2个月后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总积分情况、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综合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
皮损面积及皮损颜色积分评分标准[4-5]:计算皮损面积、观察皮损颜色进行评分。皮损面积评分:0分:无皮损;1分:皮损面积不足1cm2;2分:皮损面积为2-4cm2;3分:皮损面积>4cm2。皮损颜色积分评价:0分:皮肤颜色没有异常改变;1分:皮肤淡褐色;2分:皮肤褐色;3分:皮肤深褐色。皮损面积及颜色总积分=皮损面积积分+皮损颜色积分,皮损面积及颜色总积分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结分)/治疗前总积分。
1.6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判定標准[6]:以黄褐斑面积、皮损颜色及面积总积分改善情况为依据判定疗效。①痊愈:黄褐斑面积减少≥90%,总积分下降指数≥0.8;②显效:黄褐斑面积减少≥60%但<90%,总积分下降指数≥0.5,但<0.8;③有效:黄褐斑面积减少≥30%但<60%,总积分下降指数≥0.3,但
1.7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1.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皮损面积及颜色总积分以(x±s)表示,临床疗效以(%)表示,对比以t、χ2检验,检验结果以P值为准,0.05为界值,低于界值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间皮损面积及颜色总积分比较 见表1。
2.2 2组临床疗效对比 见表2。
3 讨论
黄褐斑即肝斑,表现为面部黄褐色色素沉着,一般呈对称蝶形分布,以颊部居多,患者多为女性,其发生与雌性激素水平偏高、口服避孕药、妊娠、月经紊乱有关[7-8]。常规针灸治疗为黄褐斑的一般治疗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症状,缩小黄褐斑面积,但治疗不彻底。有研究者指出予以雷火灸和穴位埋线治疗,可进一步优化疗效,更具应用价值。
常规针灸治疗意在减轻、消除黄褐斑部位的色素堆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色素沉积问题,因此疗效受限。本次研究中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后,患者的皮损面积及颜色总积分有明显降低,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雷火灸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基于中医病机,深化治疗[9-10]。中医认为黄褐斑主要病机为肝肾脾损伤,血行不畅导致面部气血失和、色素沉积,活血祛瘀、疏经通络为主要治疗思路[10-11]。予以雷火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可促进面部皮肤腠理改变、改善血液循环,从根本上纠正面部气血失和,因此更能优化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雪琳,邹勇莉.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面部黄褐斑疗效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2016,38(2):140-142.
[2]鄂馨梅.平帽式调Q激光联合左旋V-C导入治疗黄褐斑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1):151-152.
[3]蒋华,齐显龙.调Q激光大光斑低能量联合氨甲环酸综合治疗黄褐斑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美容,2017,7(3):53-56.
[4]刘蓓蓓,蒯成官,李娅宁.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黄褐斑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7,33(1):25-26.
[5]丁娜,宋业强,张雪.古代中医外治黄褐斑用药规律浅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3):13-14.
[6]杨海龙,赵晓冬,赵莉,等.点阵激光联合类人胶原贴敷料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7,23(7):134-136.
[7]江贺.新型强脉冲光联合皮肤滚针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美容,2016,6(11):51-54.
[8]殷麟,郭慧,李文林,等.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女性黄褐斑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3):248-251.
[9]陈陆泉,曲剑华,朱慧婷.雷火灸和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6,22(1):42-44.
[10]陈茂森,徐经涛.雷火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7,9(1):31-33.
[11]罗莎,陈春华.穴位埋线配合雷火灸治疗便秘的疗效观察[J].廣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3(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