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茂永
摘要:董源是五代南唐画家,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多写江南真山实景,笔力沉雄,呈现平淡天真的画风,承前启后,在画史上为推进水墨画的进程功不可没,其中《溪岸图》是董源存世作品之一。本文试作探讨《溪岸图》的传承关系和审美特征,从画面中反映出的用笔、画法及风格入手,可以启发我们对现代水墨画的创作灵感。
关键词:《溪岸图》 董源 笔墨 传承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2-0035-02
一、董源与《溪岸图》
宋代的米芾十分欣赏董源的画作,说他的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到了元代,以董为师法的风气逐步开始,汤垕对董源的认识进一步深入,认为“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明代的吴门画派,把董源视作典范;清代王鉴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钟王,舍此则为外道”。可以看出在山水画史上董源产生的深远影响是罕见的。据《宣和画谱》记载,董源大约有78幅作品,目前留存于世的作品不多,其中他创作的《溪岸图》经过千年辗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呈现于世,因其背景又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有些相似,一时成为画界关注的焦点。《溪岸图》不仅有北方山石的气势,而且还具备南方景色的温润,与其他的存世作品有一定的区别。如果要深 入了解董源一生的创作过程,具体分析《溪岸图》是必不可少的。
《溪岸图》描绘的是一幅隐士的山居生活,画面大幅描写山谷溪潭,山体不是高峰险岭,需要远观方可见其山势,山势似大浪涌起,数座山峰齐向左似排浪涌動,山体带有强烈的动态。远处两山交合,山谷外又有山峰耸立,从山谷深处,一条小径曲折蜿蜒而下,正是这条小径,似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小径由山谷间向右一转,只见林木掩映间有一农夫在赶路,峰回路转,至于画的右中部,有数间屋舍与竹篱,篱门前有一位渔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旁边有一牧童骑牛,院落后面有女仆在劳作,屋舍后面有悬泉逐级而下,至山脚汇入波纹涟漪的溪池之中,水流及波涛以细线勾画,一丝不苟。至画面右下部,池岸的旁边有一个凉亭架在水中,凉亭里有一位头戴官帽的高士倚栏而坐,举头眺望远处的水面,神态非常悠闲,他的夫人则抱孩儿与仆女在一旁嬉戏,给人以平淡而又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山石主要以淡墨勾、皴,着重用淡墨层层渲染,很少加点,而用浓墨染山石的交接处用以醒出结构,突出山石的层次和江南景色的温润。《溪岸图》之有笔、无笔、用笔而不见笔,用墨而似用笔,以及用笔之粗笔、细笔、刚柔工拙,无不勾写自如,曲尽物态,变化多姿而谱成完美之交响,极具大气而统一。
二、《溪岸图》中的笔墨传承
《溪岸图》在笔墨上,以墨法取胜,借用王维渲淡的技法,先用浓墨勾出,再用淡墨层层烘写,远看其山势、起伏俱佳。笔墨简劲,却不失江南景色中的温润,古意盎然,极具感人的魅力。
(一)山石的表现技法
《溪岸图》中的山石峰壑都是用水墨渲淡的技法画的。近处山石的表现上很少见到董源的披麻皴,也并没有雨点皴的痕迹,如果仔细去看,会发现其用笔非常仔细,他画的山石轮廓没有用线条表示,而是整幅画面多用淡墨层层渲染,以表现出山石的明暗变化,突显层次结构,体现南方山石清新润泽的质感。江南空气湿润,林木葱郁,与北方的景物不同,董源画的山石近看模糊不清,远观则神形毕现,符合自然景色“天真”的特点,又借用王维的“渲淡”的方法,在山石的表现技法上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征。
(二)水泉的表现形式
观其水泉,泉水从左边的山涧流淌出来,泉水两边用浓墨渲染,将泉水留白,瀑布则分三层汇入溪潭。泉水冲击山石而溅起浪花,刻画的惟妙惟肖,似乎让观者身临其境,能听到瀑布撞击山石产生隆隆的声音。溪面因泉水落差的冲击,跌宕起伏,在画面左边形成激流。泉水流经山石脚下,打在山石上泛起浪花。董源将山石用虚处理,浪花则作实表现,运用虚与实的对比仿佛让泉水奔向观赏者,而画面前景水势渐缓的溪池与右边湍急的水面又形成对比,有动有静,有松有紧。画面的右下方,大片的水面波纹涟漪,只有与山石交界的地方,会泛起小小的浪花,由于整个水面比较平静,而让观者由刚才紧张的心情感到舒服自然,将泉水的每个细节都描绘得生动自然,如巧夺天工一般。
(三)林木松竹的表现方法
图中下方近岸的地方有六棵林木,用“渲淡”之法描绘古树的树瘤及树干的明暗,树叶变化多姿,树干上的藤条像是在风雨中飞动,两棵松树枝干高耸,中间留白,松麟则用淡墨勾画,松头四面分枝,松针用笔老练。因董源生活的江南地区树木圆润缺少棱角,远树多用圆点表现,疏密有致。林木间墨色变化丰富,形态各异,灵动自然,符合林木的生长规律,又不失画面的美感。
(四)云雾的表现形式
看到画面上部,董源用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渲染,呈现出不同的浓淡,虚实变化。画家将左侧两座山峰之间从上到下由浓到淡进行渲染,表现出一定的渐变效果,而表现若隐若现的远山时则在右边山峰的旁边用淡墨渲染。画家运用“渲淡”之法,使画面呈现出透中带润的视觉效果,浓淡虚实变化恰到好处,画面富有张力,又有更多的细节可以欣赏。
(五)点景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山水画中,点景是画面不可或缺的部分。点景包括:人物动物、民居宅院、楼阁亭榭、船艇舟楫、栈桥水口等。《溪岸图》中有人物十三人,牧童天真的骑在牛背上,耕种者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渔者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在后院劳作的女仆,水阁中抱着孩子端庄而坐的妇人,观水的仕人倚栏而坐,面容圆润慈祥,都刻画得惟妙惟肖。而画中的屋木房舍错落有致,屋上或半瓦半草,竹木粗篱编门,工具器物木犁、水井、漆盘等,都是用笔写出,放松自然。虽然画面中的点景依旧延续古人的表现方法,生动精致,但是并没有喧宾夺主,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与画面中的山石树木相得益彰。
三、《溪岸图》的审美特征
(一)《溪岸图》中山水的动静观
董源的《溪岸图》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不同,范宽的山水画表现的是大山的静穆,以静写动,《溪岸图》则是以动写静。画中远山烟雾袅袅,有一群秋雁冲向青天。山峰齐向左似排浪涌动,山体带有强烈的动态。远处泉水淙淙而下,由于山势高低错落,令泉水跌宕起伏,形成激流,拍打在山石上,激起浪花。全图的风势由右向左,画中的溪潭、竹篱茅屋、林木松竹,也因风的存在而设计巧妙,似是在风中簌簌作响,风声、水声、树摇声,声声作响,正是在全景的动势中衬出了倚栏而坐观涛高仕的静。
(二)《溪岸图》中的笔墨技法
图中“有笔”又可以分为细笔和粗笔。细笔如勾画人物、水景、篱笆、茅草、蓑衣等;粗笔如画屋舍、树木、粗篱、水浪、岸草等。“无笔”则是对全幅山石的水墨渲淡。无笔不是不用笔,而是对山石的皴法用笔而不见笔,借用王维渲淡的技法将山石烘托出石骨云气,达到气韵生动的目的。画面人文器物刻画的古意盎然,高古典雅,描绘的人物、衣冠、屋舍、竹木、案椅、卷帘等细节的真实,如同看到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影像。
四、结语
《溪岸图》中的山石运用王维用笔而不见笔的渲淡技法,表现了披麻皴的初始状态。董源为了更好地达到“不装巧趣,皆得天真”的视觉效果,运用披麻皴及渲淡之法使山体的轮廓弱化,用淡墨勾、皴,重在以淡墨层层渲染,以染出南方山水的气韵,更好的诠释出江南山水的特征。
董源的笔墨技法虽师古人,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形成了平淡天真的艺术风格。师古人之心,不等于照搬,可以学习借鉴前人的精神内涵和笔墨技法,经过良好的输入,汲取吸收之后,结合自己的感悟加以突破创新,把自己的所感所悟运用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呈现出来。就如李可染说的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走出来,这才是艺术的正确道路,这正是董源的绘画艺术带给我们的心灵启示。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2]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丁羲元.国宝鉴读[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