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菊芳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描述呼吸运动的过程和气体进出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模拟实验的体验,尝试分析胸廓变化与呼吸的关系,增强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人体呼吸系統组成与功能的学习,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关注自身的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人体的呼吸”是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章“能量的释放与呼吸”中的第二节内容,是学生在形成了“在生物体内,活细胞通过分解糖类等有机物获得能量”的重要概念后,继续深入学习有关于人体呼吸的基本过程及其结构基础。本节内容与编写思路如图1所示。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包括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呼吸运动,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呼吸运动的概念及过程比较抽象,学生学习中会出现一定的困难。因此,在组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亲身体验,结合图片、动画、模型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再逐步分析讨论,最终形成概念,突破难点。
3教学过程
3.1分享感受,导入本课
教师利用视频分享班中两位学生在雾霾天的烦恼。学生甲说:“雾霾天都要戴着口罩出门,真麻烦!在学校,课间操、体育课都不能在室外进行,少了许多运动的乐趣。”学生乙说:“雾霾天我的鼻炎又犯了,鼻子不通很难受,而且最近班中咳嗽的同学越来越多。”教师提出问题:针对同学提出的烦恼,你能说说雾霾主要影响人体的什么系统吗?该系统有哪些器官呢?
设计意图:教师用学生的真实体验描述雾霾天给学生生活、学习带来的烦恼,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同时导入本课的学习。
3.2自主学习,构建概念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呼吸系统有哪些器官”的疑问,阅读书本P117页内容,讨论回答:①呼吸系统包括哪两部分,每部分各有什么器官?②呼吸系统的各器官有什么功能?③呼吸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进行交流回答,完成概念图(图2)。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通过概念图梳理呼吸系统的内容,简洁有效。
3.3联系生活,情感提升
在掌握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后,小组讨论分析以下问题:①跑步时,为什么适宜用鼻吸气而不是用嘴吸气?②为什么随地吐痰会危害健康?③雾霾天,如何保护人体的呼吸系统?
设计意图: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同时使学生关注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3.4深入探究.呼吸运动
①学生思考:外界的气体是如何进入到肺部(肺泡)的?
②知识储备:教师介绍身体结构胸廓的构成。
③提出问题:学生手摸肋骨,感受呼吸时肋骨的变化。教师提出问题:“胸廓运动导致呼吸还是呼吸导致胸廓运动?”
④做出假设:学生根据经验做出假设,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呼吸导致了胸廓的运动。
⑤验证假设:教师演示模拟胸部呼吸运动实验,学生判断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⑥原理分析:教师利用针筒演示实验,说明“相同条件下,相同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大,压力越小;体积越小,压力越大”的物理学原理。学生掌握以后,对模拟呼吸运动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膈下降胸廓容积变大胸廓内气压变小外界气体进入肺部(吸气);反之则呼气。
⑦完善概念:学生再次感受呼吸运动中肋骨的变化,体会到肋骨的运动与膈的运动共同引起了胸廓的变化,而胸廓的运动来源于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以此完善呼吸运动的过程。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身体结构知识和物理知识,因此呼吸运动是本课的难点。呼吸运动中胸廓运动与呼吸的关系,单凭学生自身的体验做出的假设往往是错误的。因此教师采用模拟实验演示、物理实验、自身体验,层层深入分析,最后总结完善呼吸运动的过程,从直观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5阅读资料,前后呼应
教师展示资料:PM2.5是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质,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由于其颗粒小,可吸附有毒有害化学物及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进入人体呼吸道和肺部,附着在肺泡壁上,有的甚至进入人体内部,产生严重危害。教师提出问题:外界的气体(包括PM2.5)是如何进入到人体内部的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雾霾产生正确的认识,同时留下问题供学生思考,留下悬念等待下面的学习。
4教学反思
学生思维“活”起来、能力“动”起来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多,难点多。为了避免在课堂中出现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教师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概念,提升能力;同时通过演示模拟实验、针筒实验,结合自身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跟着问题层层深入探究呼吸运动,逐步化解存在的困难,最后归纳完善呼吸运动的过程,使学生达到理解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