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丽坤 吴敬茹 路佳
[摘要]自精准扶贫实施以来,成效凸显。弱势群体中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保证扶贫攻坚战顺利完成的重要力量。在“输血”变“造血”的要求下,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民工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相融合的策略,对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精准扶贫;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21-010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8.21.049 [本刊网址]http://www.hhxb.net
自2013年11月習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四年多以来,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中国的减贫成绩令世界瞩目,但目前我国仍有4335万贫困人口,其中河北省现有贫困人口310万。“十三五”期间,如何使这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为艰巨繁重的任务。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返乡农民工创业不仅塑造了新时期农民的新形象,同时义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就目的而言,两者是一致的,精准扶贫政策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都是为了提高农村人口(大部分是农村贫困人口)的自生能力。河北省政府在2015年就印发了《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该意见从相关政策、制度上给予了农民工返乡创业明确的支持。本文以河北省2017年“推”出新面貌、“输”出新路子、“搬”出新天地、“创”出新活力的精准扶贫相关政策为出发点,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雄安新区的大好机遇,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政策相融合的良性机制,助推2020年扶贫攻坚战目标的顺利完成。
一、精准扶贫与农民工返乡创业相融合的现实意义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
古人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对于早期扶贫主要是针对收入贫困,新时代的扶贫更关注贫困人群的心理贫困和能力贫困,考虑更多的是导致贫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中国的扶贫工作由救济式扶贫发展到开发式扶贫,从使贫困群体被动地接受到注重贫困群体的主动参与,更加注重鼓励除政府外的社会力量的参与。精准扶贫战略将扶贫的主要方向转变到增加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上,农村人口在贫困人口中占有的很大比例,返乡农民工通过创业在实现白我价值的同时,也能够带给农村新的技术和经验,一般的农民通过参与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创业项目,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也有所提高,因此返乡农民工创业就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避免出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后义返贫的可能性。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助于拉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农民工带着从城里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及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返乡,利用当地资源结合自己的技术专长进行创业,有利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一方面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大多选择是特色农业、手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可以带动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参与到共同创业中,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百县农民工回乡创业调查的资料显示,一个返乡农民工平均可以带动周围4人就业,从而使这一部分农民群体的收入有保证;另一方面,返乡农民工创业打破了原有农村单一的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模式,农民不再单靠天、靠地吃饭,促进了农村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发展,这些农民工创业者为我国拉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贡献了积极的力量。
(三)精准扶贫有助于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热潮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民工潮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大转移到城市,随之也就出现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现象。据中国留守儿童调查显示,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抑郁、遭受侵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留守老人因为缺乏照顾,乡村医疗条件较差等问题,出现因病致贫的现象也有很多。精准扶贫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予了农民工返乡创业一定的支持。例如河北省针对有创业要求、具备一定创业条件但缺乏创业资金的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最高额度为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初始投资得到政府资金支持的创业项目比重也大大增加。这些政策有助于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返乡农民工在家乡进行创业,增强了其存在感和荣誉感,在保证收入的同时,还可以照顾儿童和老人,这就为解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所面临的困境
精准扶贫的实质就是使精准扶贫资源更好地瞄准贫困目标人群,即注重贫困人口识别和扶贫资源(资金、项目)的瞄准。要想实现精准扶贫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精准瞄准,就需要首先对选择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创业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
(一)返乡农民工创业条件的选择
首先,农民工在进行创业时要选择创业地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创业地点不仅仅是农民工的户籍所在地,他们更倾向选择离家较近的乡镇,交通便利,发展形势好的地方。据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的调查数据显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的实施,河北省农民工选择在京津冀创业的比重有所提高。其次,从创业形式的选择上,模式比较单一,大多数的农民工会选择个人经营的方式,这样不利于创业资金的持久性,抗风险能力不高。最后,尽管近几年创业农民工群体的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但总体来说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只有一半左右的人接受过高中学历的文化教育,抗风险能力较差。农民工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多选择用自有资金和向亲戚朋友借款进行资金的筹措,一旦发生风险,创业资金很难做持续支撑,因此创业失败的案例也比较多。
(二)创业资金具有不稳定性,难以持久
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初期资金投入大部分来源于其外出务工多年积累的资金,数量有限,在创业初期基本一次性投入到创业的项目中去,缺乏全盘考虑,当创业项目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后续资金投入无法保证,难以持久。再者,受到政府政策、金融体制、企业规模等条件的制约,创业者从银行贷款难度较大且资金规模有限,其中一些农民工创业者转而靠民间借贷融资,但这样会出现贷款成本高、负担重,甚至会拖垮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如何持久是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难以做大做强的最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