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行为在高中政治课堂上的作用

2018-01-19 09:12阳小利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音调言语师生

阳小利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有关高中课堂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其中关于言语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的研究成为高中课堂研究的一大亮点。笔者从非言语行为的含义入手,把握住非言语行为的特点,分析出非言语行为在高中政治课堂上的三大作用:非言语行为有利于教师控制课堂氛围、非言语行为有利于促进师生有效交流、教师非言语行为对学生的非言语行为具有潜在影响力和感染力。

【关 键 词】 高中政治;教学;非言语行为

一、非言语行为

(一)非言语行为的含义

对于非言语行为概念的界定,不同学者都有着自己的看法。我国对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8年耿二岭先生的《体态语概说》和1999年毕继万先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这两部著作开始了中国对非言语交际的研究。毕继万先生认为非言语行为指的是除言语行为以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行为。后来的学者则围绕这个宏观定义将其一层层细化,如:广西河池市巴马县甲篆中心小学高级教师杨克诚指出非言语行为的语义特征有“自动性和及时性、丰富性和全面性、情境性和主观性”硕士研究生杜娟娟在其论文《非言语行为视角下大学英语听说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中指出,“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具体的非言语行为是指言语行为之外的动作、表情、实物、环境等无声言语或副言语行为等。”

综上所述,非言语行为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来解读。从广义上来看,非言语行为是一切由人类和环境通过非语言信号进行信息交换的行为。从狭义上来看,非言语行为则指个体运用自身身体的非语言符号进行交往时所发出的动作或表现的姿态。从内容上講,非言语行为指的是运用表情、姿势、手势、目光等无声言语或者语速快慢、音调高低等辅助言语传递信息的行为。它既能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和情绪好坏,又能表达某些特定意图,它可加强、补充甚至替代言语,使言语更加明确更加有力。

(二)非言语行为的分类以及特点

在社会心理学中,非言语行为通常被归纳为四个方面:视一动符号、时一空组织、目光接触和辅助言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也可以属于这四个方面。

视一动符号:面部表情,心理学家指出:仅是人的脸部,就能做出大约250,000种不同的表情。手势,在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手势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态,教师的举手投足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感受。大方得体的姿势给学生以轻松和舒适的感受。而单调、拘束的姿势容易使学生感到不适。仪表,指的是一个人的整体外表对他人的影响,它构成人的具体形象。虽然仪表是受衣着、饰品的影响,但更直接受着个人人格影响。教师的仪表从某种意义上反映教师的个性,反映给学生他是什么样的人。教师要注意仪表美显得尤为重要。

时空组织:时间控制,时间控制指教师对课堂的程序及各程序的时间安排、控制。教师对时间的不同安排会向学生传递不同的信息,学生的反应、课堂的秩序也会起微妙的变化。空间距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自信心和教师态度的预期影响他们在班上选择座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学生的个别差异,通过变换自己在教室内的位置,走近或远离某些学生,表达强有力的信息或暗示,达到组织管理课堂教学的目的。

目光接触:从传统上说,眼睛被认为是最明确的感情表达方式,人们将眼睛比作“心灵的窗户”,师生间目光的接触,眼神的交流,是师生间最能传神的心灵沟通。

辅助言语:指言语的非词但也非动作方面,即声音的声音长短、音调高低,它有助于言语表述以便更准确表达意义和其所具有的情感。

非言语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随意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非言语行为的信息容量相当大,因此传递信息时具不确定性。非言语行为内容多样,自身含义具有模糊性与随意性,其表达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

二、非言语行为在高中政治课堂上的作用

人们在通过语言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会有不自觉地展现动作和表情——这些非言语行为也在真实地反映着他们的想法。在跨文化跨语言交流中,人们常以非言语行为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对于国际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非言语行为对课堂教学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一)非言语行为有利于教师控制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要很好地控制课堂,调整好课堂的氛围,教师对非言语行为的使用是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单调的刺激容易让人感觉疲劳,并且分散学生注意力。当课堂氛围不够活跃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辅以手势表情或改变姿态等非言语行为,可以保持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不随意注意中得到片刻休息,消除疲劳。当有学生迟到时,教师可以暂停讲课然后把目光转向进教室的学生,直到他坐稳自己位置再继续讲课。这样的暂停不仅能让学生们重视迟到这个问题,还能避免在有学生进入教室时带来的骚动,营造了一种安静的课堂氛围。当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不注意听讲,教师可以通过提高音调,或者走到学生的桌旁,或轻轻敲学生的桌子等非言语行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做不会改变原来的课堂氛围,又能提醒个别学生注意听讲。

非言语行为对课堂氛围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能使沉闷的课堂活跃,又能使嘈杂的课堂安静。能正确使用非言语行为来调节课堂氛围,是所有教师都应该掌握的必备教学技能。

(二)非言语行为有利于促进师生有效交流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在一系列试验的基础上,于1968年提出这样的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音调与表情在交流中占有绝大部分比重,音调与面部表情是非言语行为的一个部分,因此可以看出非言语行为在交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非言语行为主导着交流顺利是否有效地进行。

前文提到非言语行为的内容包括表情、手势、音调等。在表情这一类别中,微笑和目光注视有特别的意义。老师自然亲切的微笑,往往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回答正确并有创造性见解时,教师报以鼓励的微笑,使学生受到鼓舞;当成绩差的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教师报以宽容的微笑,学生会感受到教老对自己的关心和鼓励,并能增强其自信心。而眼睛被认为是最明确的感情表达方式,人们将眼睛比作“心灵的窗户”,师生间眼神的交流,目光的接触,是师生间最能传递信息的心灵沟通。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的注意力,适当的非言语行为,能有效地将自己的教学信息传达给学生,刺激学生做出积极的反应,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师非言语行为对学生的非言语行为具有潜在影响力和感染力

教师的言行举止不仅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更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行为表现。教师在学生眼中是言传身教的“师范”,学生们在学习教师所传递知识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也在学习教师的言行举止,有激情的教师往往令其学生深受感染。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政治教师只注重语言的教授而忽视了非言语方面的教学,结果教出来的学生其口头语言与伴随的非言语行为不一致甚至冲突。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不仅要注重自己的非言语行为,还要指导学生学习非言语行为。

【参考文献】

[1] 毕继万.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杨克诚. 非言语行为在小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J]. 大众科技,2013(4).

[3] 杜娟娟, 郭鸿雁.非言语行为视角下大学英语听说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J]. 科技信息,2013(11).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调言语师生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听力障碍幼儿音调异常矫治的实施建议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音调语言让人更有乐感
麻辣师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
有只小狗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