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对140名南疆某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该院校大学生的拖延行为近况。结果表明: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拖延行为,其中在性别维度(t=1.767,P=0.08)、专业学科性质维度(t=0.466,P=0.64)、年级维度、是否是独生子女(t=-1.088,P=0.27)等人口统计学在拖延行为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民族维度上拖延行为存在着显著差异,汉族大学生拖延总分显著低于维吾尔族大学生拖延总分(t=-2.575,P=0.01)。
关键词:拖延行为;大学生;调查研究
一、 引言
Lay(1986)将拖延定义为个体推迟开始和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时的非理性倾向。一般把拖延行为定义为用延迟的方法规避任务完成的一种特质,是一种功能紊乱和自我阻碍的行为。但有研究表明拖延有积极的方面,认为部分拖延者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工作学习,可以更加出色、高效率地完成计划,目的是可以将更加集中注意力于重要的任务上。这些研究都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结合以前学者的研究,本研究将研究的重点限定为拖延的消极意义,将拖延界定为“使任务或目标在限期来临之际没有办法完成的行为”。
近年来,拖延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特别严重。在大学里,经常发生迟到,逃课等现象。庞维国等人的研究表明我国11所高等院校大学生中有39.7%的学生存在学习拖延行为,其中拖延的消极方面影响到高达69%的大学生。在民族高校,不同民族大学生的拖延情况也存在差异,本研究立足于南疆某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不同民族在校大学生拖延方面进行差异分析。调查该高校大学生的拖延行为现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 对象及材料
1. 对象
本次调查的被试为随机抽取的南疆某高校本科学生140人,从不同年级随机抽取少数民族班级和汉族班级,所有被试均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无任何精神及躯体疾病,能准确理解问卷内容。其中有效问卷为116份,无效问卷24份,有效率为82.85%。其中男生32人,女生84人;汉族59人,维吾尔族57人;大一61人,大二25人,大三10人,大四20人。
2. 材料
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级、民族、专业性质、独生与否等基本情况,被试根据自身情况,独立作答。
《一般拖延量表》。1986年Lay编制的一般拖延量表(GPS)。量表一共有20个题目,包括“完全符合”、“基本符合”、“不能确定”、“基本不符合”“非常不符合”,采用1~5的五级计分,其中包含10个反向计分题目,总分是所有题目得分相加,最高分为100分,量表只有一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拖延水平越严重。Lay表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本研究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25,可以确定该量表对于本研究而言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 施测与数据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施测,采用纸笔作答的方式,作答完毕后,立即回收问卷。运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 结果
1. 大学生拖延的总体状况
通过对数据分析,关于大学生拖延的总体状况统计结果:按照得分多少对拖延分数进行分组,可分为重度拖延、中度拖延、轻度拖延和不拖延。拖延的学生高达91.4%,其中重度和中度拖延的大学生达到34.5%;不拖延的大学生仅占8.6%。
2. 大学生拖延行为的比较
在性别、年级、民族、专业性质、独生与否等维度对大学生的拖延行为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在拖延总分在性别维度没有显著差异(t=1.767,P=0.08)。在民族维度上拖延总分有显著差异(t=-2.575,P=0.01),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总分得分高于汉族大学生的拖延总分。专业性质维度在拖延行为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466,P=0.64)。拖延行为在是否是独生子女维度差异不显著(t=-1.088,P=0.27)。
3. 拖延行为的年级差异
运用单因素ANOVA,在年级维度上对大学生的拖延行为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拖延行为没有显著差异。
四、 讨论
1. 大学生拖延行为的总体讨论
结果表明,该高等院校很多大学生或多或少有拖延行为。从数据上看,90%以上的大学生有拖延行为,其中拖延得分在39分以下的大学生仅占8.6%;重度和中度拖延的大学生高达34.5%,拖延行为普遍存在于该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学校可以考虑提出有关规定或举措来减少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发生。
2. 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各维度比较
结果发现,在性别维度上大学生的拖延行为没有显著差异,与之前的一些研究的成果相同。有学者的研究提出大学生的拖延行为没有性别差异。拖延行为在独生与否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与以往研究成果是相符合的。在专业性质维度上,单因素ANOVA得出不同专业性质的大学生在拖延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的结论。这一结果与以前的一些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以前的研究认为理科生相较于文科学生而言存在较少的拖延行为。在不同年级中拖延行为没有显著性差异,和许多研究结论不相同。在本研究中大三、大四被试较少。受到研究取样的限制,需要增加被试数量,收集更多的数据。
在民族维度上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大学生(55.44±9.144)拖延情况比汉族大学生(50.95±9.614)严重。P=0.01,差异显著。
高等院校应当了解拖延行为的负面影响,进行宣传教育,使大学生明白拖延行为的危害,指导大学生如何提高时间管理水平,让大学生拖延行为减少,从而提高大学生时间利用率、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保华.大学生学习拖延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庞维国,韩贵宁.我国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与成因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6):59-65.
[3]包翠秋,张志杰.拖延现象的相关研究[J].中國临床康复,2009,10(34):129-132.
[4]陈保华.大学生学习拖延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
张瑞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喀什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