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教学理念目前在我国众多中小学中都已经予以实施,但是从目前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现状来看,有较多的问题存在于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过程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予以分析,总结存在于其教学过程中的缺失,进而突出完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缺失的对策建议,希望以此加速实现初中语文新课标改革。
关键词: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缺失;对策
在语文阅读材料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连续性文本,其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另一种就是非连续性文本,其具有非常显著的实用性。非连续性文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相对较为常见,其使用频度相对较高。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方法之一就是学会总结非连续性文本中所蕴含的信息。但是由于初中语文教师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重视程度远不及连续性文本,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非联系性文本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缺失,其直接影响了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缺失
1. 缺失教学侧重点
我国初中语文中连续性文本教学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两者之间是不平衡的,也正是这样的失衡现状直接造成了我国初中生较低的文学创造力,并且其创作能力并不会随着其接受的教育水平的提升而增加。笔者教授过初中各个年级的学生,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初三学生的发散思维远没有初一学生的发散思维活跃,初三学生的对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被其以往所接受的教育内容限制住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看图说话的作文写作,因此初一学生在思考描述问题的时候可能就会更加富有创造性。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指导学生的连续性文本阅读和学习,对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忽视。
2. 缺失教学实践
在初中语文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存在着不明显的教学效果和比较片面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上的缺失主要是由于初中语文教师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意识不足引起的。文字群和图组、图文结合、单纯的图片或者是表格等是非连续性文本的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是最基本的。利用文字的方式将多个图片结合起来系统地说明某一系列或者某一现象,这就是非连续性文本中文字群和图组形式。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对于非联系性文本的三种基本表现形式都不能够清楚掌握,这样就造成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处理不合理,教学过程中不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不能够较好地分析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非常不利,大量的教育资源也在教学的过程中流失掉了。
3. 缺失教学意识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接受和认知非连续性文本的程度都不是非常的好,这主要还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对初中语文教学影响较为深远。很多初中教师认为学生在掌握和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时候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存在,主要学生具有较好的文章排列方式和比较技巧。但是通过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实践,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这样的认知是错误的,这也是导致初中语文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不能够全面地掌握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型,也不能够将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之间有效的区分开来。
二、 完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对策
1. 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式
初中语文教师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过程中一定将自身的教学思路及时转变,将教学方案进行完善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新课改对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要求。新课标改革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已经实施多年,为了对初中语文新课改进行推动,必须在语文教学目标中加入非连续性文本。只有这样初中语文教师才能够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重视起来,对其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初中语文教师在对教学方式创新的时候首先需要将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向学生进行介绍,指导学生阅读图表。其次就是利用写作创作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与阅读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学生能够创作非连续性文本题目作品的时候,其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加强。
2. 提倡生活案例教学
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将初中生的分析能力提升是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之一,非连续性文本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著较为广泛的应用情况。因此为了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目的,初中语文教师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时候应该加强学生练习具有生活模拟意义的非连续性文本。初中语文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较少,教师将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引进课堂教学中在一定程度还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应用水平和应用能力提升。比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将产品配方单、车票、导游报价表、公交站牌、时刻表等非连续性文本引进课堂,这些非连续性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都是息息相关,学生在阅读分析这些文本内容的时候具有较强的兴趣,更能够加深学生对此类文本的理解程度,让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地生活化。
3. 加强学生阅读指导
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自身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贯穿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指导学生阅读这类全新的文本形式。由于与连续性文本形式相对,学生对于非连续性文本形式相对较为陌生,不具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给予一定的指导。利用教材内容中的连续性文本,初中语文教师让学生对作者的实际意图进行总结判断,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快速地总结出来,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从文本中搜集关联信息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分析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卫其.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2012(8).
[2]沈大安.“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指导[J].小学语文,2012(8).
作者简介:连华珍,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东海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