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下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2018-01-19 17:38王蓉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时针分针互联网+教育

王蓉

在2016年12月的首届小学实践课程研讨会中,史宁中教授围绕“核心素养的数学实践课程与教学变革”这一主题,做了详细、深刻而多例的讲解: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个人学习数学之后,即便这个人未来从事的工作和数学无关,也应当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这次讲座就像8级地震,摧毁了我多年固有的一种教学模式:扎实的基础+大量的笔练=死学的知识。结合“互联网+”在教育领域中的快速渗透,促使原有的短暂应试教育观念急速向“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观念转变,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灵活、久远、自由、自主。思考——践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也义无反顾地行走在了这条“互联网+教育”的探索之路,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斩荆拓路。

小学一二年级,孩子们正始于一生学习的起跑线,老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孩子们一生学习的态度、习惯与方法。这个奠基者与引领者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在“互联网+”的时代逐渐具有数学核心素养,使他们成为未来世界的开拓者。下面,我就针对数学核心素养之“逻辑推理”进行以下浅析。

一、深入研究教材,根据知识特点选择适合的教法

“互联网+教育”不但改变着原有的教学理念,也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教师、教材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无定法,在包罗万象的数学知识领域里,并不是每一个知识体系或知识点都必须依赖着互联网。相反的,由于互联网的直接、快速、便捷性,很多时候也会使孩子们在获取知识结果的过程中少了许多思考。而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这一素养,却必须要去长期经历、逐渐感悟、慢慢地形成。例如: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内角和》,许多孩子会根据互联网1分钟之内给出三角形内角和=180度的结果,从而快速解决大量相关习题。表面看似互联网高科技下的教学,实际上却又跳回了原有的死记苦练的机械式学习。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剪”“拼”“折”的探索求知过程反而缺失,使学生不能从此类命题中,根据已有的数学思维经验和方法推理出四边形、五边形等多边形内角和。所以,我们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得先辨析知识的生长点和延续性,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以启发学生思考,积累数学思维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例如:我们即将说到的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像这样概念性的死知识,我们就可以采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使孩子们在轻松、自由、快乐的环境下自主学习。

二、“互联网+”下的教学如何丰盈着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逻辑推理”

“互联网+教育”的理念,重构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教师与教材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打破以往“由教定学,教啥学啥“的传统教学常态。合理、科学地选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愉悦而主动地接受大量数学信息,累积大量学习经验,归纳总结出规律从而顺利解决生活问题。

1.微课视频自学,构建基本概念知识

现在生活中流行着这样一句口头禅“有事找度娘”,充分说明了互联网的强大。其中,教育网站里就拥有着丰富而各异的教育资源,如微课视频。在二年级上册的《认识时分》这一节课里,学生在家通过5分钟的微课视频学习,重溫了钟面结构,了解了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的计时规则,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圈是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1时=60分等概念性知识。并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通过不同次数的微视频观察、思考,从而初步掌握了认读钟面时刻的方法,为有限的课堂节约出了宝贵的时间。

2.游戏通关,逐渐形成认知规律

通关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在勇于闯关的过程中,许多孩子都会积极主动地多途径寻求通关方法。错了又来,错了又来,这种锲而不舍的过程,使得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将认读钟面时刻的方法总结成了规律:(1)先看时针,时针刚过几,就是几时;(2)再看分针,分钟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分针走的格数,其判断方法是多样化的。孩子学习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也就各异。分针刚走几格时,用数的方法;走整大格时,就用乘法计算;接近整时时,倒数着用减法。能够悟出以上规律的孩子,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为他们创设分享智慧的教学环节。既激发了这些孩子学习的自豪、快乐感,也启发了其他孩子的数学思考。创设这样两全其美的教学情境,使我们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3.运用规律,拓展数学思维能力

孩子们在家完成通关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在移动终端及时根据各类数据分析学生自学效果,提取学生学习难点进行针对性备课。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1)10时55分≠11时55分;(2)2时07分≠2时7分;(3)根据已知时刻在钟面上画出时针和分针。学生在前面针对顽固性错例充分交流、质疑与总结后,时刻的认知就已基本形成规律。大多数孩子会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关系,发现30分左右时,时针在一大格的中间左右;10分左右时,时针刚过对应的数字;50分左右时,时针无限接近下一个数字。掌握基本认知规律后,对规律运用的深度与准确度,这就需要根据学生逐步形成的学习能力来决定了。总之,教学方法得当,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就会有不同层次的发展。

在这次做课的过程中,除了感受到孩子们的积极变化,我自身在教学中也悟出不少有效的教法。借助“互联网+教学”,不仅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层次、分阶段、有弹性的进行,而且将学与练、作业与评价也及时地结合了起来。原本有限的课堂时间变得充足,老师可以充分的去启发、鼓励、引导孩子们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孩子站上讲台,优生带动后进生,将生生交流的开放性发挥极致,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而备课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前录制或寻找合适的网络信息资源,代替课堂上的机械讲解,而且可以反复修改,反复保存使用。教师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网络终端数据的即时反馈,发现学生真实存在的学习难点,从而具有针对性的备课。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改变了以往教师上课和批改作业的双重压力,也使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在渐进中得以渗透和培养。

乘着“互联网+教育”的东风,我将继续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之路上披荆斩棘,努力创造孩子们期盼的能力课堂,努力完善老师们期待的理想课堂,这条路虽任重而道远,但吾将努力而求索。endprint

猜你喜欢
时针分针互联网+教育
怎么做能更好地认识分针和时针运动的联动关系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解法
时针和分针的争吵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钟表上的数学问题
幸福在葱茏里,在弯腰的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