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付钱,我替你读书,然后你就饱学了……

2018-01-19 17:29周俊生
今日文摘 2018年1期
关键词:白先勇书本音频

周俊生

忽然,一个据说是创新的概念———“知识付费”流行了起来。就在最近的一个来月,各种打着“知识付费”旗号的网络服务平台频繁推出,好不热闹,让人似乎进入了知识的海洋。这些平台推出的产品有系列课程、专栏、直播,只是你如果需要就得掏钱。

这好像没有什么奇怪的,读书求知就得付费,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提倡“有教无类”的孔夫子当年招得学子三千,不论学生家境如何,一律收干肉10条,应该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具规模经营的“知识付费”了。当然,老夫子可能是对这种赤裸裸的肉肉往来有点不好意思,因此发明了“束修”这样一个词,使他开创的“知识付费”平添了不少书卷气。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知识付费,天经地义,可是怎么到了今天,为求取知识而付费,居然成了一种引人观瞻的创新呢?

确实是创新,可是创新的并不是付费,而是求知的模式。现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知识付费”平台,很多其实是在网上推出一个音频,由名人学者在音频中讲述某本书的内容,也就是让付费者以“听书”的模式获取知识。当然,学生“听书”,在音频里的先生就是在“说书”了。但是这里的“说书”并不是像扬州评话或者苏州评弹那样的说书,充满了绘声绘色的艺术表演,而是一本正经地知识传授。但是,这种知识传授方式对于“说书”者的要求必定不会低,虽然不一定非得像濮存昕或者童自荣,但起码要有一口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至于其知识储备到底如何,因为有现成的书本放着,反而是不重要的。而一些学富五车的大学教授,往往是老得牙齒都掉下来了,很多教授甚至连普通话都说不好,这些“知识付费”的平台对他们只能是敬谢不敏了。

喜欢这种“知识付费”平台的求知者,倒是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庞大的数字。成都学者张丰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上披露,一位经济学者在“得到”平台开设的付费专栏,每份199元,已经卖掉20万份。但是,张丰又发现,这位经济学者的专栏文章,阅读数大都不足两万,这就意味着有90%的付费者在交了钱后根本没听他的文章。看来,“知识付费”最大的特点就是让消费者得到“我花钱买了知识”这样的满足感。其实,张丰的疑惑通过另一个消费者的经历可以得到答案。一位患有失眠的消费者尽管读过很多次《红楼梦》,但他还是买了白先勇在豆瓣时间上解读《红楼梦》的课程,而他的理由是如此地让人啼笑皆非:“听白先勇那像棉花糖一样的声音,很快就睡着了。”

这种所谓的“知识付费”平台,往往只是满足了一部分人赶时髦的心态,而网络服务商则投其所好,只要你付钱,我就替你读书,然后你就成了“饱学之士”。但是,当这种模式到处流行起来以后,它对真正的求知者却产生了不可漠视的伤害。一些人学习知识,不再愿意手捧书本,学思践悟,而是用一个优雅的“葛优躺”来掌握知识。但是,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常言说得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管是谁,要想成为知识的主人,都必须付出艰辛,付出汗水。

(许才良荐自《南方都市报》)

责编:明方

猜你喜欢
白先勇书本音频
玩转书本
打开书本
白先勇与《红楼梦》
回归书本:慢读的乐趣
旅美作家白先勇的家国情怀
必须了解的音频基础知识 家庭影院入门攻略:音频认证与推荐标准篇
基于Daubechies(dbN)的飞行器音频特征提取
白先勇:我有一颗天真的老灵魂
音频分析仪中低失真音频信号的发生方法
开在书本里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