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十几年筹备,五年半施工,2016年9月25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的洼坑中落成启用,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2017年9月25日,“中国天眼”迎来了一周岁生日。记者实地探秘其“周岁”之路。
5270人搬离家园支持“天眼”
杨天信的人生转了个急弯。出生在贵州平塘县一个自然形成的巨大洼坑中,他一直以为这辈子就得守着这个叫“大窝凼”的地方,望山、种田、喂猪。10年前,中国决定立项建设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形似一口“大锅”,从天空中看像一只“巨眼”,科学家们花了数年为这只“中国天眼”选址,最终把选址定在“大窝凼”。
和杨天信家一样,住在“大窝凼”里的12户人家都被这口“大锅”改变了命运。只有初中二年级文化水平的杨天信每天出门都会看天,他不信一口“大铁锅”能像村民会议上说的看到天上的一切东西,甚至能找外星人。当时,杨天信家的老房子和地被征收得到72万元补偿款,一家6口搬进克度镇上的安置点。
从2009年起,这些年,村民们喊着支持国家建设的口号,陆续有1213户、5270名村民搬离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
量身订做“防护衣”
为呵护好“天眼”,贵州平塘县为其设定了多层“防护衣”。
2016年7月,为顺利迎接“天眼”出生,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电磁波宁静区运行环境保护条例》,这是中国首部射电天文望远镜电磁宁静区运行环境保护法规。《条例》规定,以射电望远镜台址为圆心,半径5公里区域内,严禁设置、使用无线电台,严禁建设产生辐射电磁波的设施;在半径5至30公里区域内,经论证对射电望远镜正常运行構成干扰的设施不得建设。同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国家为开展射电天文业务所划分的频率。
“天眼”助小镇“蜕变”
“中国天眼”落成那天,也是31岁的龙世乾搬离老屋之日,因为他所在的村处于电磁波宁静核心区,必须全部迁出。龙世乾一家人搬进克度镇马鞍安置点。
暗夜观星园、天文教育园、天文时光村、平塘星酒店综合体、天文风情客栈、星空游乐场、科旅度假园……走进平塘县克度镇,天文元素无处不在。龙世乾觉得整个克度镇变得几乎认不出来了:这里成了计划投资120亿元建设的天文小镇,每天有上千名访客,天文馆还冠上“国际”名头。也正因为“天眼”,平塘县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科普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2017年上半年,平塘县接待游客513.63万人次,增长40.1%;旅游总收入完成46.23亿元人民币,增长43.07%。
“天眼之父”20多年做一事
20世纪60年代四大天文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类星体、脉冲星和星际分子,都是利用射电望远镜才得以进行观测的。自那以后,世界各国开始建造更大口径、更灵敏的射电望远镜。24年前,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敏锐地抓住契机,提出:“在中国境内建造直径500米、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从1994年开始,作为FAST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他开始主持国际大射电望远镜计划的中国推进工作。为了选址,他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
历经22年,南仁东带领团队最终建成“中国天眼”。FAST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比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305米望远镜,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建造FAST的“窝凼”—一几百米的山洼被四面的山体环绕,正好挡住外面的电磁波。这个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可以观测脉冲星、中性氢、黑洞等这些宇宙形成时期的信息,捕捉来自外星生命的信号。
“南老师这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他的同事和学生们说。早在FAST之前,南仁东就已是著名天文学家,他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挑起天文事业重担。多年来,FAST项目成为享誉世界的超级大工程,但属于其个人的荣誉却寥寥。9月15日,南仁东因病在美国去世。目前,FAST项目还在紧张调试,“要让FAST早出突破性成果,以慰藉南先生在天之灵。”他的同事和学生们说。
(刘宁荐自《文摘周刊》)
责编:我不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