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杨静波,佟 鑫
(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吉林 吉林 132022)
在现代医学中,医学检验的地位越来越高,在诊疗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临床医生通过分析检查结果对疾病进行诊断和辅助治疗及判断治疗效果,在有些疾病中,检验结果甚至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检验科通常凭借熟练应用多种先进设备,将采集到的患者多种标本进行处理、化验,最终成为诊断的客观依据。因此,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检验前的标本采集、检验中的标本处理及最终结果分析,均可能出现失误进而导致检查结果出现问题,对于患者病情不能及时反馈将有可能延误病情。通过临床数据统计与分析,现将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结果汇报如下。
选择2016年6月~2016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8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450例,女性350例,年龄12~73岁,平均(33.9+8.4)岁。800例患者共进行临床检验1600次,其中尿沉渣检验300次,便分析检验400次,血常规检验600次,生化检验300次。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将800例患者的1600份检验标本完成采集并分析。
抽血:患者抽血前1周应禁烟戒酒,禁食高脂高糖食物,抽血前两天应进食流食;抽血前10~12小时禁食禁水,抽血前8小时禁止做剧烈有氧运动,注意稳定情绪。
尿常规:尿液的留取时以晨尿为最佳,保持标本的新鲜,并且使用清洁干净的容器进行留取,避免精液、粪便、白带、经血等异物的混入,尿液要避光放置,且放置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尿酮体中的乙酰乙酸挥发失去检查效果。
便常规:便标本的采集前需做好潜血试验,并且要求患者3 d内禁食含铁丰富的食物,以免造成牙龈出血、经血和鼻血等影响检验结果。采集过程中,要新鲜且有黏液或脓血的部分,并且尽快送检。
检验失误判断标准如下:1、检验结果与预期相差很大,经过临床评估需要再次检验,并且通过二次检验结果判定第一次的检验结果出现问题,则可以认为检验失误。2、在检验过程中,样本污染、受损或者丢失,可以认为检验失误。3、其他影响因素任何影响到检验结果且导致检验失误的情况,可以认为检验失误。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各项检验失误原因构成比。
检验准备阶段的失误率为63.8%(239/376),标本采集的失误率为21.3%(80/376),标本处理阶段的失误率为6.8%(25/376),检验设备使用方法不当的失误率为7.2%(25/376)。见表1。
表1 各阶段失误率对比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整个临床医学检验各个环节均需要严格质量控制,从患者的配合,操作者的行为规范,设备的质量保证,检查后的分析研究等多个方面进行控制,才能保证最终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用行。
医学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检验之前主要为标本的采集,标本采集从临床医师医嘱开始,首先需要确认患者信息,检查是否是该患者所需检查,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应首先完善信息,完善后,及时将信息记录存档,避免出现后续问题无法查到原始数据的情况。标本采集时,应要求患者严格配合,包括体位、采集时间、采集前的准备工作,采集方式以及采集数量。采集标本后,加入需要的固定液或者抗凝剂,保证标本的新鲜,并及时送检。
医学检验中的质量控制:医学检验过程中主要涉及检验操作者的行为规范及检验仪器使用。现如今各种检验设备纷繁复杂,要求检验医师严格按照使用方法规范操作,设备管理多采用计算机网络控制,实现电子化信息化,避免人为操作的误差;使用过程中,同样应该注意设备的维护、检修及试剂的检查,将每台设备的使用状况记录下来,定期测试,按照国家计量法的规定和要求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检验试剂属于实验室的消耗性材料,区别于设备的重复多次使用,试剂的管理在数量与有效期方面是一个难题,这要求每个操作者在使用过程中,注意避免浪费、经手记录,定期检查库存及有效期,清理过期试剂,提前规避可能出现的人为误差,提高检验成功率;保证检验设备与试剂的匹配,不同厂家甚至不同生产批号的试剂可能造成结果的差异,因此使用前应细心查明。有些试剂使用之前需要现配,放置时间有具体要求,这需要操作者严格把握,使用前测试试剂的特性,排除不合格的可能,保证试剂的温度,有些需要冰箱冷藏,使用前提前拿出。
医学检验后的质量控制:检验完成后,并非意味着工作的结束,根据结果与经验,给出检验报告,辅助临床医生诊疗,检验结果与患者病情相符可顺利给出报告;若出现差异性较大的结果,则应与主管医生共同讨论病情,避免延误时机,应分析可能出现的原因,回顾整个操作流程,排除人为误差。必要时,再次提取标本,反复送检,前后对比,与既往检查结果比较分析,每次标本留取原样,以便后续操作有迹可循,供系统回顾分析再次检查所用。
医学检验是人为主体的行为,故加强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是十分关键的一环。不仅要求医学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过关还要求其职业素质和责任心,在标本采集过程中,给予患者足够的人文关怀,通过善意的交流把握患者病情,安慰患者并缓解过程中的紧张与恐惧感,实施必要的心理疏导,在患者提出疑问时,应将专业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给患者,使患者可以积极配合检查;关键问题是与患者的主管医生进行病情分析,全面具体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查,避免过度医疗,避免漏检。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了解可能出现的失误原因,在源头上把握检验质量,将专业知识烂熟于心,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使用设备、处理标本,熟悉各种疾病的诊断指标,给临床医生以最大的帮助。加强检验系统的管理制度:形成体系的工作模式与流程,各司其职,上下互助,完善并落实工作中的安全制度、科室值班制度,责任到人,事无巨细,全方位监督管理检验过程,规范检验人员的行为,保证每个环节的质量过关,逐步完善检验质量。检验人员要不断学习新近的检验知识与技术,医院有计划的培训和考核可以督促检验者的进步,在临床应用与课堂知识中反复研究,领导阶层也应该制定合理的计划,投入资金,引进高级设备支持检验质量的提高,适应地区医疗水平。
[1]于建平,王 芳.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有效沟通促进医学检验质量的提高[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7).
[2]钟 杰,张国坤,陈增会.加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提高检验质量[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6).
[3]林 海,张 珍,陈亚宝彭海林,陈 秀.加强临床生化分析前质控提高检验质量[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4).
[4]杨正萼.浅谈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11):89-91.
[5]王翠兰.临床医学检验中质量控制提高的影响因素及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