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交付管理在供应链改善中的重要性

2018-01-19 01:45李志强
物流技术与应用 2018年1期
关键词:订单供应链客户

文/李志强

供应链运营管理极具逻辑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没有搞清楚全局的问题和逻辑,没有找到很好的抓手和切入点,要改善并达到预期效果并不容易,各种招式使出来都像是打在海绵上,按下葫芦起来瓢,结果徒劳一大圈后无疾而终。通过多年的咨询实践经验,从“准交”(准确地把产品和服务交付给客户)出发,以终为始,是对于企业繁杂的供应链改善非常好的切入点,理顺供应链逻辑、简化供应链流程,通过抓住关键点的改善,牵引出一系列的改善活动,以此带动全局的优化,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一、准交是供应链能力的最终体现

供应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准交”。

供应链能力决定企业竞争力。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电商企业,无论是制造行业还是服务行业,其供应链都只是在技术、手段和方式上存在差异,而其本质殊途同归:如何合理、经济、快捷、安全地将原材料转化成产品,并通过合理的手段传递给最终客户(OTD)。各行业、各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供应链物流重要性和管理共性的同时,也进一步意识到,具有行业特色的供应链能力形成才是企业的最终成功之道,才是行业竞争甚至跨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一方面,供应链管理强调协同、共享与整合,供应链思维有利于形成企业组织合力与结构性能力优化;另一方面,立足于价值链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能极大地减少价值过程中的各种浪费,最终实现运作效率提升、产品交期缩短、综合成本降低的巨大收益。

图1:咨询规划思路

图2:供应链项目背景

在世界范围内,一流的企业都具有一流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而“准交”是这些能力最直接的体现,这是商业合作中最基本、最本质的诉求,客户体验也大都是在交付过程中形成。

准交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产品品质是符合要求的;

交付时间是符合约定的,不能延迟,也不能过早;

交付数量是足量的,且是齐单的(一个订单不能分多次交货);

能满足客户其他特殊的要求。

二、交付管理的要素特征:稳(交付稳定)、准(说到做到)、快(快速响应)

供应链运营的目的,是用较低的成本提供较高的交付服务水平。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定位、自身能力水平、行业水平、竞争态势等决定应该向客户提供何种程度的交付服务。客户对交货的要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级:

第一层是交付要“稳”。

企业要建立基本的管理逻辑和体系,让自身的订单、生产、采购、交付等相对平稳、持续,保证具有相对稳定的交货能力,在交付时间、数量、品质、成本等基本要素上没有大的事故,总体上能取得客户的基本信任,这样企业的发展才能稳。可以说,交付稳是企业永续经营和不断发展的基本条件。对于广大传统中小型制造企业而言,当然更是“稳”字当先,另外,对于一些大型设备及工程装备、船舶、飞机等,其供应链体系主要是以稳为主要导向。

图3:从不同角度量化评估企业交付能力

图4:三个指标相互关联和组合

第二层是交付要“准”。

准交是企业向客户作出承诺并兑现承诺的能力,也就是企业要能“说到做到”。准交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兑现承诺准时生产OTTC (On Time To confirmation),企业按照自身制约条件对客户进行承诺,当客户接到订单时,在获得客户认可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物料、产能、平均交付水平等向客户做出交付时间的承诺,且保证能够兑现这个承诺。

第二阶段是兑现标准、先准后快OTTO (On Time To Offering),按照自身能力设定交期标准,并努力兑现标准,即在企业交付能力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设定订单的标准交付周期,比如X类产品30天交货,Y类产品45天交货,标准产品25天交货,定制产品45天交货等,努力的方向则是一方面兑现标准,另一方面通过改善不断的缩短标准交期。

第三阶段是满足期望柔性交付OTTR (On Time To Request)响应客户真实需求,交付周期可长可短,且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不断缩短最短交货期,企业基于对自身交付能力和柔性的自信,尽量满足客户的需求,比如客户可以要求7天交货,也可以要求30天交货,企业通过供应链的架构、交付策略规划和物流模式规划等,以实现交付能力的提升。

正如图3所示,三个指标从不同的角度量化评估企业交付能力,企业首先应提升OTTC满足率,在OTTC达到90%以上后,保持高水平OTTC的同时提升OTTO满足率,最后实现以客户需求交期为导向的供应链响应机制,实现三个指标均处于高水平位置。企业应用三个指标时,往往是同时存在,提升其中一个指标时,不能以牺牲另一个指标为代价。

第三层是交付要“快”。

在稳和准的基础上,企业实现快交的能力体现了供应链的综合实力。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放在供应链上也非常有道理。当前商业环境千变万化,制造业也在不断迭代升级,但供应链运营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效率和服务。效率即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流动,越快效率越高;服务即客户体验,在产品和成本一致的前提下,交付越快越能获得更好的客户体验。商业竞争中,同样的产品或服务,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无论是B2C还是B2B,更快的一方必然能够获得竞争优势。供应链速度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和制胜法宝。

稳是准的前提,准是快的基础。搞清楚自己供应链所处的阶段,以及对自身供应链能力有准确定位,在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

客户需求在能与不能达到的边界点形成,这就是某类产品或者某个行业的需求特征,除非在产品、品质、品牌、定制服务等某些方面有竞争优势,否则竞争对手之间具有同等水平的交付服务水平。而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打破这种平衡,同时也不能给客户过高的期望,因此,最佳的竞争优势,就是比对手略高一筹,最终的领跑者,就是始终保持领先一步。这不仅仅是引领行业,同时也是在引导市场需求。比如电商企业越来越快的交货能力,从一开始的7天,到后来的3天、2天、1天,到当日达、小时达,如今各大小城市满世界跑的“跑腿小哥”已经能在2小时内将实体店的各类商品准确送达给顾客。所以,即便是所处行业目前的普遍交付能力是30天,也并不意味着客户的需求就是30天,这是因为行业水平受限,而当某一天某个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实现了25天交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我们的交付做到20天。如果我们比对手快一点,就是市场交付标准的引领者。

三、正确理解准交对供应链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现在及未来的企业生态中, “以客户为中心”将是任何企业的战略导向,企业供应链将不遗余力地满足客户对企业的交付要求,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否在需要的时间将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交付给客户。

而上文中提到的交付水平虽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但在企业实际运作过程中,并不能孤立地看到其中的某一个指标。在第一、二阶段,企业以提升承诺交期满足率或标准交期满足率为主,但我们同时也不得不尽量保证对客户的承诺能够满足交期需求,否则我们就会丧失竞争的能力,脱离了实际需求的承诺和标准都是没有意义的;同样,在第三阶段追求客户需求交期的满足率,同时也不能降低对标准交期的满足情况。换个角度来看,其实三个指标是相互关联和组合的,标准交期是能力体现,客户交期是需求体现,承诺交期是契约达成,是客户需求和交付能力的协同结果。

不同行业、不同产品、不同客户具有不同的需求和准交特性。传统实体店快消品、服装等商品的客户需求是“马上要”,为此,企业后台供应链将进行一系列的预测、采购、生产、物流、配送等动作,以保证交付能够满足消费者“马上要”的要求。而对于定制产品,客户则愿意一定时间的等待。对于家居卖场的众多品牌店,顾客的需求交期可能是20天、一个月甚至更长,即便如此,订单提交到供应端,我们还是希望能知道客户大概需要的时间以驱动供应链的工作,因为客户提前了三个月购买我们的产品,在三个月后的某一天,我们必须能够准时地将产品送达,同时又要避免过早生产。

可以说,供应链一切管理运营活动都是为了合理的交付水平达成,通过对“准交”的追求,暴露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矛盾、浪费,拉动企业内部管理的变革,是有章可循的一条通路。

四、如何做好订单交付管理

当找到突破口,意识到问题所在,解决方法就是各显神通了,并没有既定的模式。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在改善过程中应用的一些理念和方法。

1.加强客户交期管理

客户需求交期是供应链交付执行的输入,客户交期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续整个供应链履行过程及管控的有效性,是真正实现“以销定产”的重要输入,客户交期决定了订单优先级,订单优先级决定了生产的先后顺序。很多企业对于客户需求缺少精确管理,没有获取准确的客户交期意识,交期都是大概的、随便的、拍脑袋的,甚至门店或业务自己随意填写,客户需求发生变化了也没有及时传递到后台。特别是对于终端客户,他们的需求才是真正的需求,顾客说什么时候要产品,我们的目标就是在这个时间交付。但就是因为输入的交期不准确甚至没有交期,很多企业往往是“做出来的产品不是最紧急的,最需要的产品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做出来”,“高库存、低交付”的尴尬局面并不少见。

2.识别订单优先级

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高速发展中的企业,往往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面对各类订单、各类产品、各类客户,如果没有明确的订单优先级,整个供应链体系将长期处于紧张、混乱、异常频发的状态,使得企业陷入计划紊乱的恶性循环。一般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定义订单优先级:

市场策略导向

客户需求交期

订单及客户分类

产品分类

订单状态(比如延期、加急等)

客户的需求刚性

……

需要强调的是,优先级低的订单不代表不需要满足,企业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实现交付。一方面,了解客户的需求特性,重新确定双方认可的交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班、外协等方式提升供应能力。

3.按照客户交期“倒排”计划

很多企业采取的是“顺排”的方式,“顺排”以接单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计划、生产和采购,谁先下单,谁就先占有资源:物料、产能、仓库、运力等。这样必然就会导致极大的资源浪费,比如我们企业常见的那些问题:仓库成品库存一大堆,却总是缺货;仓库明明有物料,新接的订单却不能安排生产;业务员插单是家常便饭,想尽法子提前最后却交不了货,因为大家都在想办法提前……所以我们的生产计划必须要严格坚持“客户需求导向”,要建立客户需求导向的拉动式供应链体系。通俗地讲,企业的计划体系要按照客户需求交期来进行“倒排”,体现在两个方面:如果企业常规交期是20天,但客户需求交期是10天,在“顺排”的逻辑下,我们可能就要30天以后才能交货,但在“倒排”的逻辑下,这个订单将变成第一优先级的订单,所有资源都将倾斜以尽可能保证订单的交付;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常规交期是20天,客户需求交期是40天,在“倒排”逻辑下,我们不会早早地把产品生产出来放在仓库等待,而是排在30天以后才开始生产,保证40天后刚好能够交付。

图5:订单“三流”管理

4.订单“三流”管理:需求流、承诺流、反馈流

订单“三流”管理致力于实现订单从客户需求(需求流)、企业承诺(承诺流)、实际发生(反馈流)的三种信息在供应链端到端的传递、共享、透明,以便于对订单执行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控,从而起到订单异常预警的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将订单的状态和预计状态呈现给各个供应链环节、客户乃至供应商,以实现供应链通路上管控的预防性、有效性、及时性。

5.制定差异化的订单响应策略

企业采取何种订单响应策略,一方面取决于产品及市场需求特征,越是标准化的产品越适合现货生产,越是个性化的产品越适合接单后再组织交付;另一方面,取决于行业竞争态势、行业总体服务水平与企业的风险偏好,如果竞争对手提供的都是现货服务,我们就很难实现按订单生产,除非我们有其他竞争优势,比如更优质更有特色的产品、更低的价格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企业并非采用单一的订单响应策略来服务顾客,而是需要采用合理的组合策略。

如果我们单纯采用MTS策略,就会面临大量的库存和呆滞风险,如果全面采用MTO策略,我们就会收到市场大幅波动的影响,而恰恰是MTS和MTO的结合能产生较为理想的效果:一部分标准化、销量大、需求稳定的产品采用MTS的策略,这部分产品SKU较少但销量占比大,合理设置库存水位有利于实现快速交付,提升客户满意度,同时可以通过库存调节需求,实现均衡生产,而另一部分差异化、销量小、波动大甚至定制化的产品则采用MTO的策略,极大地降低企业预测、备货、库存管理等复杂度和风险,这也是企业向顾客提供多样性服务的有效载体。

6.订单异常处理机制

订单履行过程涉及到客户/顾客/门店、业务部门、计划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物流部门、供应商等,方方面面需要兼顾,异常在所难免,而往往就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小问题,导致订单无法交付,因此,我们必须对各类异常建立快速响应的机制和流程,对订单履行全程进行精益化管理,让订单流动起来。常用的异常处理机制有两种结构:

图6:制造业的订单需求响应策略

一种是集中式,可以叫做“异常一站式处理机制”。企业成立专门的组织,对整个供应链各个节点产生的异常进行受理、协同处理、统计分析等。一方面,建立统一窗口,有利于异常处理的便利性和专业度提升;另一方面,专人受理有利于异常的快速、及时处理;第三,对于异常信息的统计分析,能够全面、真实地体现企业供应链存在的问题,能够更好地组织、协同各部门进行深度的剖析和改善。

另一种是升级式,可以叫做“异常升级处理机制”。本着哪个环节的问题就由哪个环节归口、协同相关部门处理解决,如果无法解决,则提交上级部门,直到问题解决为止。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各环节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自主改善,但需要注意的是,各环节必须设置明确的时间节点以保证处理异常的效率,同时,仍然需要有统一归口部门对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和协同改善。

总而言之,企业明确准交的目标后,具体改善和提升的切入点有很多,需要结合企业现状、行业特征、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主要瓶颈等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抓住1~2个核心点,进行不懈的努力。需要提醒的是,无论选择哪一个作为切入点,都会牵动企业多个部门,如果没有专门的人员统筹管理,没有严格的管理机制,不能做到寻根究底、持之以恒,改善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出现“三分钟热度”的情况,半途而废、浅尝辄止,或者反反复复停滞不前。

猜你喜欢
订单供应链客户
春节期间“订单蔬菜”走俏
订单农业打开广阔市场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
为什么你总是被客户拒绝?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做个不打扰客户的保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