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红瑞
(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新疆 伊犁 835300)
出血性休克属于妇产科的急危重症,患者由于失血量过多,会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以及血容量的急剧减少,缺乏组织灌流量和外周组织血液循环量,致使组织缺氧,诱发酸中毒出现[1]。相关的研究报道称,出血性休克与分娩出血、产前出血等较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2]。由于出血性休克会导致婴儿无法呼吸新鲜空气,危及母婴安全。在本次研究中,回顾性分析51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6月,我院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共51例,年龄在24~3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4±2.7)岁。41例初产妇,10例经产妇。48例产后出血,3例产前出血。失血量为750~2500 mL,平均(1050±750)mL。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了乏力、冷汗、舒张压上升、收缩压下降、面色苍白等。
在临床治疗中,对患者的血液、呼吸等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将其下肢抬高,建立2条静脉通路,给予氧气支持。及时补充血容量,注意由晶体到胶体、由快到慢的原则。如果患者的失血量较少,可给予1000~2000 mL晶体输入,恢复患者血压;如果患者的失血量较大,应及时补充新鲜血浆或血液,保证血容量的扩充以及血压的稳定。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适当给予患者血管活性药物、兴奋β受体药物、α受体药物,使患者的冠脉供血缺乏得到改善,完善其心脏功能。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帮助改善患者微循环,增加血流的灌注量,促进细胞对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吸收,稳定细胞膜系统。给予10~20 mg地塞米松静滴,使用碱性溶液纠正患者的酸中毒状态。将20 mg多巴胺与200~300mL浓度为5%葡萄糖溶液充分混合后对患者行静脉滴注。针对严重休克患者,将1~3 mg地塞米松与200~300 mL浓度为5%葡萄糖溶液充分混合后对患者行静脉滴注,但24小时内该操作不能超过2次。17例患者接受宫缩剂治疗,14例患者接受局部缝合,12例患者接受宫腔填塞术,8例接受压迫子宫血管缝合术。
51例患者当中,18例由于宫缩乏力而出现出血性休克,14例由于胎盘因素,11例由于凝血功能异常儿出现出血性休克,6例由于软产道损伤而出现出血性休克,2例为其他。见表1。
表1 51例患者发生出血性休克的原因分析
出血性休克会减少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会导致细胞缺氧以及重要脏器的功能受损,出现组织灌注不足。产后出血会导致产妇出现大量血液的短时间流失,导致血容量减少,严重者还会出现循环性的衰竭症状[3]。由于目前产后出血量的测量及收集工具较为落后,而且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较高。
相关的研究发现,诱发产后出血休克的原因主要为子宫收缩乏力,其次为胎盘因素和产道裂伤[4]。与本次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大量性或者突发性的产后出血容易得到及时诊断和干预,但是少量的、持续性的出血则不容易被察觉。因此必须对产妇产后的宫缩情况以及阴道出血情况给予密切监测,一旦发现产妇存在宫缩乏力,而且生产时出血量过多,则应给予重视。但同时要注意与产道裂伤、产后出血等因素引发的出血进行区分。针对宫缩乏力患者,应及时给予强化子宫收缩药物,并消除诱发宫缩乏力的主要因素。宫缩素是常见的缩宫类药物,在产后出血的治疗和干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认为,宫缩素的使用剂量以及产妇自身的子宫生理状态会对缩宫素的收缩作用造成影响,一般来说小剂量的缩宫素能够促进低节律性子宫收缩,加快胎儿的顺利分娩[5]。出血性休克的干预关键是补充血量,并补充电解质溶液,维持患者的渗透压和血压。
综上所述,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引发原因较为复杂,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补充血容量、止血、子宫切除术等临床干预措施。
[1]李健伟,付晓东,颜真淑,等.分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07(01):109-110.
[2]胡小芹,马小建,陈秀凤,等.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0):145-146.
[3]陈 旋,马小露,陶永峰,等.刍议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J].现代养生(下半月版),2016,21(08):173-173.
[4]努尔古·吾斯曼.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因素分析及治疗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2(37):52-52.
[5]舍海梅,董淑萍.探讨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原因和护理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01):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