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 丽,于 妍
(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34)
在全球化趋势下,包括茶企在内的不少国内企业逐渐意识到国际市场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开始倡导“一带一路”政策,这就更需要企业着眼于国外市场。茶企的外宣资料是国外茶叶客户、采购商们了解国内茶企品牌及特色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国内外语言和思维的差异,很多外宣资料在翻译成英语时难以得到国外受众的认可,因而译者需要对以往的翻译方式和思路进行革新。功能翻译理论是现代新兴翻译理论,经证实其在法律、文学、新闻、经贸等诸多领域中的运用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而我们不妨尝试将该理论运用到茶企外宣资料的英译工作之中。
功能翻译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由德国翻译学者提出的理论,该理论对翻译本质及翻译原则等进行了相应的阐释,并在译界引起了广泛的探讨。在功能翻译理论(又称“Skopos Theory”)框架下,翻译被视作一项具有目的性的行为,而翻译目的又决定着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功能翻译理论自提出后经过了一些列的丰富和完善,并最后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上世纪80年代中期,《翻译理论基础概论》这本专著得以发表,凯瑟琳娜·赖斯及其学生汉斯·弗米尔在该书中对翻译的功能进行了相应的说明,在他们看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考虑译出语的文化背景和相关交际功能。同时,赖斯还对文本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并认为不同文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也应该有所差异。90年代初,德国教授克里斯蒂安·诺德对译文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认为“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在诺德看来,译文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源语信息的处理(比如保留原文信息或适当改动信息)。由此看来,功能翻译理论明显更注重翻译的最终效果而非形式上的对应,这与传统等值翻译理论很显然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外宣资料的英译工作对于国内茶企的对外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近年来的茶叶销量也稳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却只是“茶叶大国”而非“茶叶强国”,这事实上与国内茶企的知名度不高、品牌化不强有着一定的关系。就目前来看,我国茶企外宣资料的英译文本还存在着可读性低、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
词汇是茶企外宣资料英译文本中的基本内容,也是最不容被忽视的内容。但事实上,不少茶企的外宣资料英译文本仍存在不少词汇问题。首先,词汇含义弄错。比如,一些译者将“红茶”译为“red tea”而非“black tea”,从而造成外国客户对茶企在售商品存在误解。其次,词汇前后不统一。我们知道,一些词汇往往有着多个译出语,比如“茶树”分别有着“tea tree”、“tea bush”和“tea plant”这些译出语,但三者所指又略微有些差异,其中“tea tree”是对茶树的笼统称谓,“tea bush”指代低矮的茶树丛,而“tea plant”则在植物学等相对专业的文本中较为常见。但是一些译者未加以区分就在同一篇外宣文本中同时采用三种译出语,导致读者对文章会产生些许疑惑。
在一些茶企外宣资料英译文本中同样存在着较多的语法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分为低级语法问题和一般语法问题。像词汇拼写错误、标点符号错误、大小写错误等都属于低级语法问题,比如将“中国茶”英译为“china tea”而不是“China tea”,而我们知道“China”(中国)和“china”(瓷器)的首字母大写与否关系到其确切含义。除却这些低级语法问题外,茶企外宣资料英译文本中还存在一些较难分辨的语法问题。我们知道,汉语与英语的语句构成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汉语多主动句、简短句,而英语多被动句和长难句,这些因素的存在就会导致译者在翻译时出现疏漏。就从句来讲,一些译者就容易将从句的关系词与先行词的关系弄错,这样就会使译出语读起来存在逻辑问题。
除上述两项之外,语篇往往是译者在翻译茶企外宣资料时最容易忽视之处。首先,茶企外宣资料的主要目的在于向受众传递茶企品牌特色、茶叶产品特点等,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内容是此类资料中的关键信息。这些信息恰恰是译者需要重点翻译的内容。但是,就一些茶企外宣资料英译文本来看,译者在处理此类信息时却会没有来由的省略不译,反而将一些次要信息详尽译出,这就导致国外受众很难从中把握住重点内容。其次,译者在翻译此类资料时未对英语受众的思维习惯、文化背景等加以考虑,导致译出语或多或少引起读者的文化不适感。举例来讲,“龙井茶”有着“dragon-well tea”和“Longjing tea”这两种译出语,前者将字面含义译出,后者采用音译方式。如果不考虑文化因素,两种译出语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dragon”(龙)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血腥”、“暴力”等的代表和象征,将其用作茶名的对应译出语容易使国外受众将茶叶与以上负面因素联系起来,从而影响到茶企的销量。
从上述分析来看,当前茶企外宣资料的英译文本还存在诸多不令人乐观之处。为了促进茶企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译者有必要重新审视外宣资料的英译工作。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茶企外宣资料的英译策略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
为了达到翻译的效果,译者应该注重词汇的词义对应。茶叶名称的释义应该按照专业术语库进行翻译,而不应该胡乱对应。再者,像茶企名称、特色产品等关键词汇的翻译也应该加以统一,而不能想当然地加以翻译,否则容易使国外茶叶采购商、消费者对我国茶企产生不好的印象。就上文所说的“茶树”为例,译者不妨采取“tea tree”进行翻译,而无需再对其进行变换更改。再比如,“普洱茶”也经常被译者译为“Pu’er tea”、“Pu Erh tea”、“puer tea”等多个形式,而根据权威资料的检索结果来看最常用的当属“Pu’er tea”,因而译者在翻译该词时应该采取最被大众认可和接受的译出语,这样外国受众在看英文时就能够产生准确的联想。
译者在翻译茶企外宣资料时除了重视最基本的语法问题外,还应该对一些不易察觉的语法因素加以注意。在一些茶企外宣资料中,逻辑词、关联词等经常会被作者省略,但是,这不妨碍我们的理解。然而,在将其翻译成英文时,译者需要将原文中潜藏的逻辑关系、关联成分等一一翻译出来,使国外读者能够对原文的含义和内容了然于胸。具体而言,译者可以运用“who”、“what”、“where”、“that”等引导词将一些内藏于汉语中的逻辑关系译出,而这与英语的表达习惯也是相符的。
针对语篇层面,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国外读者的阅读期待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尽量避免使用与英语文化相背离同时又容易引起西方受众心理不适的表达。举例来讲,在翻译“龙井茶”时,译者不妨采用“音译+补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再将其翻译为“Longjing tea”之后,再对茶叶的产地、名称由来等信息进行补充翻译,使外来受众能够较好的接受这种表述。再比如,“工夫茶”往往被译为“Kungfu tea”,而“Kungfu”(功夫)极容易让国外受众联想到中国功夫,但事实上“工夫茶”中的“工夫”并非一种武术,而是一种专有的茶名。因而,此处建议译者将其译为“Gongfu tea”,使其与“Kungfu”(中国功夫)区分开来,从而帮助外来受众更好地理解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