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凌
(宁德师范学院语言与文化学院,福建宁德 352100)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茶文化外宣英译研究
张 凌
(宁德师范学院语言与文化学院,福建宁德 352100)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外文化互动日益频繁,如何抓住新形势、贴近新要求、完善茶文化外宣翻译工作并以此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是当前茶文化相关单位的工作重点。本文首先分析了茶文化外宣英译对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而后指出当前英译工作中存在的错译、人才短缺、翻译不连贯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促进茶文化外宣英译工作的系统化发展,实现以茶文化传播推进传统文化弘扬的宏伟目标。
“一带一路”;茶文化;外宣;英译;现状;策略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分别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该战略的指导下,中国将充分依托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或多边机制,借助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高举和平与发展的大旗,秉承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则,积极巩固和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通力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语言不仅仅是各国人民友好交流、密切合作的工具,更是各国文化充分沟通、有机融合、迈向世界的桥梁,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意义重大。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风雨征程,鉴于其语言的连贯性及其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明是如今唯一没有中断且有古有新的文明形态。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生产力大幅提升,文化百花园再次大放异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与国外的接触愈加频繁,全球化发展趋势日趋显著,于是,振兴优良传统文化,将民族文化推向世界,助力“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显著增强文化软实力,就成为了目前文化部门的首要目标。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世界茶文化体系的形成与搭建具有深刻意义,随着茶叶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外国人对茶文化的兴趣也逐步提升,世界范围内的“购茶热潮”、“品茶热潮”此起彼伏,这就成为了相关翻译工作者借助茶文化外宣英译工作来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广泛传播的有利契机。
“一带一路”沿线地域广阔,涉及到六十多个国家和成百上千个民族,主要包括东亚一国、东南亚十一国、南亚七国、西亚二十国、中亚五国、中东欧十六国、东欧四国和北非一国,涉及的官方语言共有五十三种,各国的思维模式与语言文化也有显著差异。要实现各国之间的通力协作,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协同发展,就必须要积极发挥外宣翻译工作,特别是要依托茶文化这种“中性”且共通的文化体系的强大凝聚力,把各国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只有各国人民心心相通,才能够真正实现“一带一路”所倡导的政治互信与经济包容,才能够真正实现和平发展、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战略精神。所以说,外宣翻译归根结底是用两种语言对两种文化进行解构和重构,通过有效的解读和准确的理解,借助目的语的逻辑思维方式,把两种文化的深层内涵用目的语表达出来,实现文化的跨语言传播,从而让更多的国家和民族了解自身的传统民族文化。
据记载,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成立了专门的翻译队伍对不同文化进行专业译介,东汉时期外国僧侣来华学习汉语及相关文化知识,唐代汉字传入东亚各国并在东亚地区形成“汉字文化圈”,中华文明传播至亚洲各地,宋元时期中国步入“大航海时代”,传统文化以特色民族商品为载体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至世界各地,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茶文化。如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民族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也日益彰显,我们应当紧紧围绕“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以茶文化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努力做好茶文化外宣英译工作,使茶文化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沟通交心的桥梁。
外宣英译,即为对外宣传所用的英语翻译,其目的是实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沟通与交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宣英译研究工作日渐繁荣,为我国文化走出去铺就了坚实的道路。苏州大学张丽蓉、孟祥春教授指出,外宣翻译涉及到民族形象、国家品格、人文内涵等因素,需要认真对待,深入分析原文的文化意蕴,并按照受众接受的思维习惯去表达。无独有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吕和发、邹彦群教授也强调,外宣翻译直接关乎国家形象的确立与推广,直接影响和谐的国际发展环境的构建,直接决定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程度与效果,是与国家政治战略实施联系最为密切的应用型翻译门类。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抓住各国文化中共有的中性文化——“茶文化”这一核心,以茶叶的输出和茶文化的传播来打开中国文化通往各国的大门,是外宣英译研究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茶文化外宣英译尚未形成系统,大多数信息都是由相关茶企与地方文化部门为了推广相关产品或文化单位而自行完成的,难免会存在翻译结果不连贯、翻译内容不准确、误译或错译等问题,具体如下。
很多茶文化翻译工作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大都以随感经验总结为主,没有系统性、深层次、跨学科的深度思考,缺乏精细化的加工处理,很多内容翻译得比较粗糙,中式英语、望文生义、生搬硬套等情况屡见不鲜,无疑会对中外沟通带来障碍,影响“一带一路”建设事业中文化的融汇与民心的互通。比如,“龙井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之首,气味芬芳色泽翠绿,提神醒脑,舒心健脾,是国内人民最为喜爱的茶饮之一,但是,一些译者生硬地把“龙井茶”对译为“Dragon Well Tea”,即“茶叶生长于有龙之井”,殊不知“龙”在国外很多文化中并不具备吉祥、威严、尊贵之意,而是贪婪、邪恶、黑暗的象征,这种译法会让外国消费者对相关商品的印象大打折扣,对于相关文化背景也丧失了兴趣,不利于茶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其实,“龙井”为该茶叶品种的产地,基于英语中对地名的翻译方式,译者可以直接采用音译的方法,将其翻译为“Longjing Tea”,并在全国翻译领域内统一这种翻译形式,让它成为“龙井茶”在国外的唯一名称,一段时间以后,国外消费者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将之与沁人心脾的香醇绿茶联系起来,并愿意去探寻相关的文化历史信息。又如,我国有“功夫茶”和“工夫茶”之分,其中,前者指的是一种茶艺的造诣和茶人的素养,强调的是技艺和时间,意指做出好茶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后者多指代品质精良、口感上乘的红茶,与茶品相关。但很多译者把两者混为一谈,全部翻译为“Kongfu Tea”,带入到上下文中,难免会让读者产生误解。在处理这种情况时,“功夫茶”可以继续使用这一译法,而“工夫茶”则应当使用英语中既有的对应词条“Congou Tea”,一目了然。再如,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基于汉字内涵的丰富性和意象性,很多茶叶即以其他物种的名字命名,比如“水仙”、“针叶”、“老君眉”等,人们一看便知其指代的为何物。但英语并非如此,英语是一门逻辑严谨的语言,联想程度较低,如果直接按照茶名来进行翻译而不加以注释,就很容易曲解其本意,让读者感到不知所云。所以,在翻译这类茶名时,应当在后面加上“Tea”字,以标明商品属性,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或不解。
如上文所说,我国茶文化外宣英译工作很多都是由茶企和地方文化部门自行完成的,以期扩大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提升地方茶文化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其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来协同这些工作,就很容易出现一词多译的情况。比如,“铁观音”的国际市场上常见的译名有十余种,包括“Tie Guanyin”、“Tie Kuanyin”、“Iron Buddha”、“Iron Goddess”、“Tea Buddha”等,这会让许多并不了解中国茶叶和中国文化的外国消费者产生误解,误以为这是十几种不同的茶叶,而一旦发现其形状、味道、口感、色泽均并无差异,就有可能会对这些商品形成产品雷同或抄袭等印象,不利于我国茶叶产业的持续发展。再如,“洞庭碧螺春”这一茶名比较负责,由多个意象构成,其中,“洞庭”是指苏州的洞庭山,是茶叶的原产地,“碧”是指茶叶的颜色,碧绿青翠、色泽明丽,“螺”则是指茶叶的外形呈螺旋式卷曲,“春”则是指茶叶的采摘时间,短短五个字蕴含了茶叶的各种性征,这在翻译中极为困难,也就造成了更多一词多译的情况,比如“Dongting Biluochun”、“Dongting Green Tea”、“Dongting Tea (green tea with swirling shape picked up in spring)”等等,造成的问题自不必多言。所以,当前的茶文化外宣英译工作必须要有一支专业的团队和专业的机构进行引导和支持,构建一个全面的茶文化语料库,让所有译者在从事相关翻译工作时都能够有据可依。
每年我国都有大量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然而真正能够胜任茶文化外宣翻译工作的却寥寥无几。外宣翻译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民族、语言与文化各不相同,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等信息也是丰富多样,译者必须首先要对各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是茶文化相关内容有充分理解,并熟练把握英语的逻辑思维方式与表达习惯,使用地道的语言传达中国的文明哲思,让中华文化的明星在世界各地绽放光辉。
从事与茶文化译介相关的一切工作,统一规范茶文化相关术语
我们所培养的翻译人才不仅精通汉语与英语在造句结构、语法逻辑和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还牢固把握“一带一路”各国在文化上的共同点与差异性,做到知己知彼、融会贯通,既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表面与深层内涵,又可以用英语受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极大地提高茶文化外宣英译的效率与效果。外宣英译人员应当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明确茶文化翻译对于塑造国家形象和民族性格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逻辑能力与表达能力,并形成深刻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使译文简洁明快、精巧细致。同时,翻译团队应当通力合作,共同构建一个茶文化外宣英译语料库,把所有茶名信息、茶诗词、茶历史等文化因素的汉英对照词汇收入其中,为日后的翻译工作提供借鉴,确保翻译的连贯性与准确性。
常见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和意译两种,其中直译又涵盖了音译这一特殊形式。一般而言,实用性文本通常采用直译的方式,而文学性文本则大都采用意译的方法。茶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其中既有茶名、茶叶介绍等实用性的内容,又有茶诗词、茶书画等艺术性的表达,当然,实用性和文学性也并非对立,很多文本是两种属性的综合,这就决定了茶文化外宣英译工作应当因地制宜、灵活处理,译者必须根据特定的茶文化内容来选择相应的翻译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文化的输出都是以物质产品为依托的,茶文化也不例外。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茶叶、茶具等的对外贸易,茶企把相关的文化因素比如诗词歌赋等翻译成英语印在包装或茶具本身,由此营造出一种浓厚的东方文化氛围,引起国外消费者对于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形态的关注。当然,除了外宣能力本身,企业的品牌是命脉所在,是其商品在市场上区别于其他同类商品的重要标识,是一种“活的宣传页”,我们应当努力打造民族茶文化品牌,设立专项品牌扶持资金来完善民族产品的外宣工作,企业本身则应当严格把控商品质量、保证商品品质和服务,让民族品牌逐步成为茶文化的代表,助力中华文化的腾飞。
[1]陈凡.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探讨[J].福建茶叶,2016(2):213-214.
[2]吕和发,邹彦群.“外宣”宣何?“外宣翻译”译何?[J].上海翻译,2014(4):24-27.
[3]张立蓉,孟祥春.对外宣传翻译:译“名”更要译“实”——政治性误译举隅与应对策略[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2-136.
[4]朱义华.外宣翻译研究体系构建探索 [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张 凌(1980-),女,福建宁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语言学及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