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杰
(红河学院音乐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采茶戏音乐的传播与交流
朱 杰
(红河学院音乐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采茶戏音乐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采茶戏音乐的出现能够体现出我国茶事活动状况,也能够显示出我国茶叶产业的繁荣。在本文中,笔者从采茶戏音乐的含义入手,就其各地域的特点展开了研究,就当前采茶戏音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采茶戏;音乐;传播;交流
采茶戏是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茶叶产业高度繁荣而出现的产物。在我国,就茶叶的发展来说,拥有着悠远的历史,从唐朝开始,饮茶这种生活习惯便融入了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饮茶也就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相应地,饮茶符合大众的生活习惯,就极大地推动了对茶叶的种植和采摘等活动。种植茶叶也成为了一种职业,随之也带来了采茶这种行业。在枯燥的采茶的过程中,可以看出采茶人的勤劳与朴实。在清朝时期,戏子们将采茶的种种艰辛搬上了戏台,也就形成了采茶戏,所以说采茶戏是伴随着茶事劳动而形成的。尽管采茶戏仅出现了几百年,但它的发展速度却非常快,风靡了大半个中国,采茶戏将采茶人的艰辛的采茶行动成功的展现在戏台上,充分展示了古代出采茶人的勤劳品质。
在茶文化中,采茶戏音乐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主要内容为歌唱茶事,在采茶戏的音乐声中往往会融合当地的舞蹈特色,这些都使得采茶舞蹈逐步演变为一种戏曲。就当前而言,长江中游地区与岭南部分地区是民间采茶戏的盛行地区,采茶戏之所以可以如此的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拥有很多鲜明的特色,相应的特点为:
各地的农家的茶事活动成为采茶戏的创作原型,然而因为地域方面的不同,也就造成了创作原型的不用,舞蹈的动作也不尽相同,所以基于不一样民风发展而来的采茶戏带有不同的地域特点。所以有时候即便是同样一首采茶戏,但在不一样的地区流传时,也会被表演者选择性的演绎成不用的形式[1]。在保证其唱腔与节奏等基本一致的状况下,可能会适当的融入本地小调与习俗进去,这样也就造成了各地的采茶戏都带有浓烈的地域特色,在表演方式、舞蹈动作等方面都有很多区别。
虽然采茶戏仅仅出现了几百年,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就目前我国现存的采茶戏剧统计来看,当前的采茶戏的种类上万,相应的剧种也非常多。不过其中比较有知名度的是广东粤北、湖北抚州、江西赣南等地的采茶戏。造成采茶戏种类的繁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茶的种类繁多,再加上种植茶叶树的地域广阔,也就会存在很鲜明的地域特点,这些种种原因造成了采茶戏的种类也很多的现象。通常来说,一般的采茶戏都是以当地的地名而命名的,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体现出采茶人的日常生活的特点,不但表现出来采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体现出了采茶人的勤劳。
采茶戏主要是起源于清中期,当采茶戏在赣南地区逐渐的发展成熟后,便迅速的向周边地区扩散。在清朝末年时候,在全国范围内便兴起了一股观看采茶戏的热潮。所以在采茶戏中都是带有“二旦一丑的三角班”这样的戏班配置,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审美需求。对于很多官宦之家来说,每天都上演采茶戏,这些都成为了官宦之家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这一部分特定的历史时期里,采茶戏班的数量非常多,在总体数量上一时间占据了我国戏剧的一半。
采茶戏音乐是在劳动人民的劳作中形成的,采茶戏的主要素材源自采茶农民的茶事劳作之中。因此,不同的地区便带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在采茶戏中往往夹杂着诸多方言,比方说“介子那个”等,这些词语会使得整个戏曲节奏朗朗上口,让观众看了之后觉得很接地气,很符合大众人们的审美观念。除此之外,小调式是采茶戏的主要表演形式,但小调式的结构大多都是较为简单的方式,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剧情而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一来,采茶戏就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采茶戏的音乐诞生于清朝,作为一种在清朝十分流行的传统文化来说,在当前社会却出现了后继无人的严重状况。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采茶戏的内容十分丰富,表演方式也十分之多,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也富含有很多的对于采茶的内涵在里面。由于采茶戏的种类繁多,戏曲本身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所以也就对戏曲的演员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采茶戏具有较高的难度,因为学习采茶戏音乐需要多年的积淀,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之中,社会节奏太快,导致很少有人能够潜心学习,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因此即使有些学员对采茶戏很有兴趣,但却都半途而废,这些原因造成了很少有人去学习采茶戏文化的现象出现,从而也就导致了采茶戏音乐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
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瑰宝,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采茶戏音乐于2006年被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然而,采茶戏的境遇却并没有得到改观,这是因为采茶戏仍未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由于政府部门在大力发展本地经济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对精神文明建设,也就导致采茶戏音乐所拥有的资源非常稀少,很难可以找到继承这项传统文化的人才。采茶戏之所以会没落,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持,没有相应的资源投入,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学习继承这一项传统的采茶文化。一是该领域的艺术家收入非常少,整日里为生活四处奔波劳累,日常生活受到影响,所以很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采茶戏的创作中;二是采茶戏的发展需要多种道具,如乐器与服装等。这些物品大多为易耗品,需要经常性的添加。三是由于当前的新生文化特别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而传统文化却很难得到年轻人的关注,所以这些原因造成了当前采茶戏资金严重匮乏,很多班组都难以为继的现象[2]。
采茶戏曾一度在全国风靡,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影响力却不断下降。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为采茶戏音乐的活跃度不够,该方面的演出非常少,在观众视野中很少出现。由于时代更新发展飞快,采茶戏没有积极的吸取新的文化精神,导致逐渐的没落,以至于相当一部分人对采茶戏缺乏了解。除此之外,采茶戏音乐的传承人也没有做好采茶戏的宣传工作。相关政府部门也没有意识到采茶戏音乐蕴含的丰富价值,没有积极地参与到该方面的推广与宣传中。这些都使得采茶戏很少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相应的知识也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播。
作为传统民间艺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采茶戏呈现出萎靡之势。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采茶戏音乐加强创新,未融合当前时代元素多导致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采茶戏走向落寞,观众对传统的采茶戏音乐缺乏兴趣。尽管每次演出表演者均全力以赴,但是却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采茶戏过分拘泥于传统表演方式,没有与时俱进,从而新的内容,久而久之,大批量的观众流失。
采茶戏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有必要针对采茶戏而组建专门的研究小组,做好相应的传播与交流工作。一是积极收集与整理采茶戏方面的音乐作品与资料,并汇编成册;二是组建专业的音乐传播队伍,面向社会各界而招募学习者,将采茶戏传授给更多的人,并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三是鼓励相关艺术创作者,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满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针对采茶戏音乐的发展状况,有必要设置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将该方面的物品收集与保护好,丰富采茶戏音乐的内涵。
相关政府部门应给予采茶戏音乐发展必要的物质支持。一是针对采茶戏音乐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相应的基金,针对那些生活方面存在困难的表演艺术家应给予必要的基金补贴,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待遇。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他们才能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创造中,向社会各界展示更好地作品。二是针对采茶戏音乐所需要的设施而给予必要的物质支持。设置专业岗位而负责该方面的维护与更换,并及时修葺演出与训练场地,为演员配备完善的道具与服装,做好其后勤保障工作。
尽管采茶戏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拥有独特的魅力,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不做好相应的推广与宣传工作,将难以令更多的人了解采茶戏。一般来说,营销与推广工作,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采茶戏的认知。所以,有必要做好相应的推广与宣传工作,将采茶戏的广告融合到大众的生活中。一是充分运用好报刊、网络与广播等现代媒体资源,对采茶戏进行更多的报道;二是以定期巡回演出的方式来扩大采茶戏音乐的影响力,也可以举办采茶戏方面的知识讲座,或将采茶戏融合到茶事活动中,比方说,茶叶文化节开幕式与展销会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宣传路径。
现阶段,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存,相互影响与渗透。采茶戏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其要想在当前时代传承下去,就必须要打破固步自封的状况,加强创新,融合更多的时代元素。在立足其本质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升级,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拥有更多的采茶戏音乐爱好者。
在当前社会,采茶戏音乐要想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与交流,不但要关注于国内,还要积极走向国际舞台。国内采茶戏艺术组织应和国内外的戏剧团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关系,加强演出方面的互动。国内采茶戏艺术组织应积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融合更多的艺术表演形式,将采茶戏音乐发扬广大。其同时还应积极走向世界,让世界人们了解更多的采茶戏音乐,实现采茶戏音乐的传播与交流。
在短暂的几百年间,采茶戏音乐历经辉煌到没落。在传统文化中,采茶戏拥有独特的魅力。在当前社会,其却遭遇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针对此,相关政府部门应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鼓励其加强创新,融合更多的时代元素,做好宣传与推广工作,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从而实现采茶戏音乐的传播与交流,令更多的人感受与了解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1]崔燕.探究采茶戏音乐的生发、传播与变异[J].福建茶叶,2017(4):372-373.
[2]张亚利.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采茶戏音乐研究 [J].福建茶叶,2017(5):340-341.
朱 杰(1982-),男,云南个旧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声乐、音乐教育理论、民族音乐、高校教学管理。